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
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1]於1973年3月27日在美國加州洛杉磯音樂中心舉行。 最佳影片 《教父》 最佳導演鮑勃·福斯。主持人:卡羅爾·伯內特(Carol Burnett)、邁克爾·凱恩(Michael Caine)、查爾頓·赫斯頓(Charlton Heston)、羅克·赫德森(Rock Hudson)。
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 | |
---|---|
奧斯卡獎盃 |
關於奧斯卡金像獎
自第一屆以來,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奧斯卡金像獎都是每年舉行一次。規定每年3月左右對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職員進行評獎。評選和頒發獎由學院組織專門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盛況。
獎項分布
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其中除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之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等等。此外,還有給那些在 電影界做出巨大成績的老演員 和老電影工作者的"特別獎"和一定數量的補充獎。 直到1931年,有個新來的學院女秘書看到這尊銅像,驚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奧斯卡,一位記者立即把她的話報道出去。從此,人們便把這個人像稱為"奧斯卡"。奧斯卡金像獎也因此得名。
獎盃設計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頒獎會場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
目錄
獲獎名單
獎項 | 獲獎人及作品 |
---|---|
最佳影片 | 《教父》 |
最佳男主角 | 馬龍·白蘭度《教父》 |
最佳女主角 | 麗莎·明尼里《歌廳》 |
最佳男配角 | 喬爾·格雷《歌廳》 |
最佳女配角 | 艾琳·赫卡特《自由的蝴蝶》 |
最佳導演 | 鮑勃·福斯《歌廳》 |
最佳原創劇本 | 馬里奧·普佐,弗朗西斯·福特·科普拉《教父》 |
最佳改編劇本 | 傑里米·拉納《總統候選人》 |
最佳攝影 | 傑弗里·昂斯沃思《歌廳》 |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 | 羅爾夫·曾特鮑爾,米爾根·基巴奇,赫伯特·斯特拉貝爾《歌廳》 |
最佳服裝設計 | 安東尼·鮑威爾《跟姑媽去旅行》 |
最佳音響 | 羅伯特·努森,戴維·希爾德亞德《歌廳》 |
最佳電影剪輯 | 戴維·布雷瑟頓《歌廳》 |
最佳原創歌曲 | 艾爾·卡沙,喬爾·赫希洪《海神號遇險記》中的歌曲 |
最佳原創配樂 | 查理·卓別林,雷蒙德·拉希,拉里·拉塞爾《舞台生涯》 |
最佳改編配樂 | 拉爾夫·伯恩斯《歌廳》 |
最佳動畫短片 | 《聖誕節頌歌》 |
最佳真人短片 | 《諾曼·羅克韋爾的世界:一位美國人的夢想》 |
最佳紀錄短片 | 《這個極小世界》 |
最佳紀錄長片 | 《馬喬》 |
最佳外語片 | 《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法國) |
榮譽獎
授予以38年內開明的勞工關係的領導人和非歧視政策的締造者而受到全體電影工作者尊敬與愛戴的查爾斯·博倫 授予以演員、藝術贊助人,獻身精神的公民而取得巨大成就的愛德華·魯賓遜,他是一位文藝復興的人物。
特別成就獎
授予為影片《海神號遇險記》設計視覺效果的勒.布·艾博特,阿·德·弗勞爾斯 1972年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授予羅莎琳·拉塞爾
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無) 二等獎(獎章) 授予研究和發展電子攝影並把磁帶錄像轉錄在膠片上的約瑟夫·布魯思 授予研製電影印片用的電子計算機化光閥調音系統的有關人員:聯合電影工業公司的愛德華·賴卡德,霍華德·拉扎爾和伊布姆公司的愛德華·埃弗龍 授予發展並研製潘那弗萊克斯電影攝影機的潘那維辛公司 三等獎(獎狀) 授予科爾摩根公司的攝影研究為公司和愛克米器材公司的普西斯技術分公司 授予卡特設備聯合公司和拉姆特羅尼克斯公司 授予德魯克斯綜合公司的戴維.德根科爾布,哈里.拉爾森 授予卡農公司的吉羅·米凱,賴索·希羅斯和電影電視製片廠協會的電影和電視研究中心的威爾頓·霍爾姆 授予威爾金公司的伊·赫·蓋勒,基·姆·伯格倫 [1]
提名名單
獎項 | 提名人及作品 |
---|---|
最佳影片 | 《教父》艾伯特·S·拉迪、《歌廳》Cy Feuer、《激流四勇士》約翰·保曼、《大移民》Bengt Forslund、《兒子離家時》Robert B. Radnitz |
最佳男主角 | 馬龍·白蘭度《教父》、邁克爾·凱恩《足跡》、勞倫斯·奧利弗《足跡》、彼德·奧圖《豪門怪傑》、保羅·溫菲爾德《兒子離家時》 |
最佳女主角 | 麗莎·明奈利《歌廳》、黛安娜·羅斯《布魯斯歌后》、瑪吉·史密斯《與姑媽同游》、西西莉·泰森《兒子離家時》、麗芙·烏曼《大移民》 |
最佳男配角 | 喬爾·格雷《歌廳》、埃迪·艾伯特《花花大少》、詹姆斯·卡恩《教父》、羅伯特·杜瓦爾《教父》、阿爾·帕西諾《教父》 |
最佳女配角 | 艾琳·哈卡特《蝴蝶是自由的》、珍妮·伯林《花花大少》、傑拉丹·佩姬《冤家宜結不宜解》、蘇珊·蒂雷爾《富城》、謝利·溫特斯《海神號遇險記》 |
最佳導演 | 鮑勃·福斯《歌廳》、約翰·保曼《激流四勇士》、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約瑟夫·L·曼凱維奇《足跡》、揚·特洛爾《大移民》 |
最佳改編劇本 | 《教父》馬里奧·普佐、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歌廳》傑伊·普萊森·艾倫、《大移民》揚·特洛爾、Bengt Forslund、《冤家宜結不宜解》朱留斯·J·艾普斯坦、《兒子離家時》Lonne Elder III |
最佳原創劇本 | 《侯選人》Jeremy Larner、《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路易斯·布努埃爾、讓-克勞德·卡瑞爾、《布魯斯歌后》Terence McCloy,Chris Clark,Suzanne De Passe、《心臟雜音》路易·馬勒、《邱吉爾的青年時代》Carl Foreman |
最佳攝影 | 《歌廳》傑弗里·安斯沃思、《蝴蝶是自由的》Charles Lang、《海神號遇險記》哈羅德·斯坦、《1776》Harry Stradling Jr.、《與姑媽同游》道格拉斯·斯洛科姆 |
最佳藝術指導 | 《歌廳》Rolf Zehetbauer,Hans Jürgen Kiebach,Herbert Strabel、《布魯斯歌后》Carl Anderson,Reg Allen、《海神號遇險記》William J. Creber,Raphael Bretton、《與姑媽同游》John Box,Gil Parrondo,Robert W. Laing、《邱吉爾的青年時代》Donald M. Ashton,Geoffrey Drake,John Graysmark,William Hutchinson,Peter James |
最佳服裝設計 | 《與姑媽同游》Anthony Powell、《教父》Anna Hill Johnstone、《布魯斯歌后》Bob Mackie,Ray Aghayan,Norma Koch、《海神號遇險記》Paul Zastupnevich、《邱吉爾的青年時代》Anthony Mendleson |
最佳音響 | 《歌廳》Robert Knudson,David Hildyard、《蝴蝶是自由的》Arthur Piantadosi,Charles T. Knight、《侯選人》Richard Portman,Gene S. Cantamessa、《教父》Charles Grenzbach,Richard Portman,Christopher Newman、《海神號遇險記》Theodore Soderberg,Herman Lewis |
最佳電影剪輯 | 《歌廳》David Bretherton、《激流四勇士》Tom Priestley、《教父》William Reynolds,Peter Zinner、《盜寶群英》Frank P. Keller,Fred W. Berger、《海神號遇險記》Harold F. Kress |
最佳原創歌曲 | 《海神號遇險記》Al Kasha,Joel Hirschhorn、For the song "The Morning After".、《本》Walter Scharf(music),Don Black(lyrics)、For the song "Ben".、《小櫃》Fred Karlin(music)、For the song "Come Follow, Follow Me".、《羅伊·比恩法官的生平》莫里斯·雅爾(music),Alan、、Bergman(lyrics),Marilyn Bergman、For the song "Marmalade, Molasses & Honey".、《繼母》Sammy Fain(music),Paul Francis Webster(lyrics)、For the song "Strange Are the Ways of Love". |
最佳配樂(劇情類) | 《舞台生涯》查理·卓別林 ,Ray Rasch,Larry Russell、《幻象》約翰·威廉姆斯、《拿破崙與薩曼莎》Buddy Baker、《海神號遇險記》約翰·威廉姆斯、《足跡》John Addison、《教父》尼諾·羅塔 |
最佳配樂 | 《歌廳》Ralph Burns、《布魯斯歌后》Gil Askey、《夢幻騎士》Laurence Rosenthal |
最佳動畫短片 | 《聖誕頌歌》理查德·威廉姆斯、《Kama Sutra Rides Again》Bob Godfrey、《Tup Tup》Nedeljko Dragic |
最佳真人短片 | 《諾曼·洛克威爾的世界》Richard Barclay、《青蛙的故事》Ron Satlof,Raynold Gideon、《獨奏》David Adams |
最佳紀錄短片 | 《針孔世界》Charles Huguenot van der Linden,Martina Huguenot van der Linden、《Hundertwassers Regentag》彼得·沙莫尼、《K-Z K-Z》Giorgio Treves、《Selling Out》Tadeusz Jaworski、《交通高峰》Humphrey Swingler |
最佳紀錄長片 | 《馬喬》Howard Smith,Sarah Kernochan、《Bij de beesten af》Bert Haanstra、《馬爾科姆艾克斯》馬文·沃思,阿諾德·珀爾、《曼森》Robert Hendrickson,Laurence Merrick、《靜默革命》Eckehard Munck |
最佳外語片、 | 《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路易斯·布努埃爾(法國)、《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前蘇聯)、《我愛你,羅莎》莫什·米扎西(以色列)、《我親愛的小姐》海梅·德·阿米尼昂(西班牙)、《新大陸》揚·特洛爾(瑞典) |
最佳影片
《教父》[2]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於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劇情簡介
1945年夏天,美國本部黑手黨柯里昂家族首領,「教父」維托·柯里昂為小女兒康妮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教父」有三個兒子:暴躁好色的長子桑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剛從海軍服役歸來的小兒子邁克。其中桑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邁克雖然精明能幹,卻對家族的「事業」沒什麼興趣。
「教父」是黑手黨首領,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他拒絕了毒梟索拉索的要求,並因此激化了與紐約其它幾個黑手党家族的矛盾。聖誕前夕,索洛佐劫持了「教父」的養子、家族顧問湯姆哈根,並派人暗殺「教父」。 這是教父一生中遭遇的第二次襲擊.第一襲擊在電影中只用幾句話就草草帶過,而在小說中卻是這樣敘述的:一個小刺客抱着必死的決心衝進教父的房子並向教父投出了炸彈,教父因此受了傷而那刺客也被亂槍打死.
「教父」中槍入院。索拉索要湯姆設法使桑尼同意毒品買賣,重新談判。桑尼有勇無謀,他發誓報仇,卻無計可施。邁克去醫院探望父親,卻發現醫院裡沒有一個人,原來是警方和索洛佐串通一氣,把醫院的保鏢全部趕走。於是在醫院裡展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的鬥爭,最終保住了他父親的性命。各家族間的火拚一觸即發。索拉索和警長要求和邁克談判。因此邁克趁機想出計劃殺掉索拉索和警長。在一家小餐館內,邁克用事先藏在廁所內的手槍擊斃了索拉索和警長。
角色介紹
維托·唐·科萊昂|演員馬龍·白蘭度
意大利裔,第一任教父,少年生活在西西里,後逃到美國建立起黑手黨帝國。五大黑幫家族柯里昂家族的一家之主,黑幫教父。為人紳士,卻自有懾人的威嚴。與妻子卡梅拉育有三子:桑尼、弗雷多、麥可,以及一女康妮,另外收養湯姆·海根為養子。
邁克·柯里昂|演員艾爾·帕西諾
維托的小兒子,繼承了父親沉着、冷靜、精明、堅強的性格。刺殺索拉索及麥考斯基後,到西西里避風頭,結識當地美麗女孩而結婚。當妻子遭謀殺後,返回美國接掌家族事業,成為第二代教父。並且一次清掃家族內奸及敵人。
山提諾·桑尼·柯里昂|演員詹姆士·肯恩
維托的大兒子,弗雷多與邁克爾的哥哥,性格火爆兇猛。但對於家族事業賣力打拚。因妹妹遭到家暴多次與妹夫卡洛有過節,後遭到妹夫出賣,在收費站時落入巴西尼家族的陷阱,遭到亂槍掃射慘死。
湯姆·海根|演員羅伯特·杜瓦爾
教父收養的孤兒,與邁克情同手足,擔任柯里昂家族的顧問角色,為人冷靜理智,是柯里昂家族深為仰賴的軍師
凱·亞當斯|演員黛安·基頓
邁克的大學同學和女友,後來成為他的妻子,生下一子安東尼。她相當於整個柯里昂家族中的外來者。
精彩花絮
邁克爾和凱一起觀看的電影是1945年的《聖瑪麗的鐘聲》。 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參加過這部電影的試鏡,但未獲得任何角色,於是他認為自己或許不適合表演,更適合編劇,於是編寫了1974年《狂野少年》的劇本。 片中馬龍·白蘭度的大多台詞是照着提示卡念出來的。 馬龍·白蘭度希望讓唐·柯里昂看起來像「鬥牛犬」。試鏡時,他在嘴裡塞了棉花,讓兩頰鼓起來。實際拍攝時,他佩戴了一副牙醫特製的牙套。 扮演卡羅的吉亞尼·盧索有着黑道背景。由於從未演過戲,他的出演遭到了白蘭度的反對。為此吉亞尼·盧索試圖威脅白蘭度。然而這讓白蘭度誤以他是在表演,並因此肯定了他的演技。 索菲亞·科波拉在洗禮儀式中,客串性地扮演了一回邁克爾·科里昂的外甥。 製片方起初是打算把電影拍成一部低成本的現代強盜片,而不是設置在20世紀40到50年代。 片中維托給了強尼一個掌摑。然而這是劇本中沒有的,扮演強尼的阿爾·馬蒂諾流露出的困惑也是他真實的翻譯。 開篇場景中白蘭度懷抱的那隻貓是他在派拉蒙的片場偶然發現的一隻流浪貓。這隻貓的呼嚕聲甚至蓋過了白蘭度的台詞。 床上的馬頭場景堪稱這部電影裡最驚人的一幕,動物權利組織因此提出抗議,科波拉稱馬頭是從一家狗糧公司購得,他們不會出於拍攝需要而殘害動物。 科波拉的得家人也在片中扮演角色。片中康妮由科波拉的妹妹塔莉婭·夏爾扮演,康妮和卡洛的幼子由科波拉的女兒扮演,而科波拉的兩個兒子也在片中扮演了湯姆·哈根的兒子。 影片中西紅柿花園是在紐約長島的一處私人居住地拍攝完成的。整個花園匆匆建立,當影片拍攝完成又立即拆毀,恢復其原貌。 科波拉最初的導演剪輯版長126分鐘,而製片方認為過短,正式上映的版本比導演剪輯版長50分鐘。 桑尼毆打康妮丈夫的場景用了4天才拍攝完成,使用的臨時演員多達700人。 據艾爾·帕西諾所說,在拍攝醫院中的鏡頭時,馬龍·白蘭度確實熱淚盈眶。 扮演盧卡的Lenny Montana因與馬龍·白蘭度配戲非常緊張,甚至說錯了台詞,不過科波拉認為他的緊張表現恰到好處,在最終版本中予以保留。 在臥室場景中,劇組使用了真實的馬頭拍攝,這隻馬頭是從一家狗糧加工廠得到的。 片中的吃喝場景為數眾多,所有場景和鏡頭將近61個。 拍攝桑尼在街上毆打姐夫的鏡頭時,扮演桑尼的詹姆斯·凱恩打斷了那位演員的兩根肋骨。另外,當時畫面的背景中出現了卡車和木箱,用於遮擋不適合的背景。 在西西里拍攝的畫面中,邁克爾的妝容與在紐約拍攝時不相符,因為派拉蒙不願支付化妝師赴意大利的費用。 普佐筆下的維托·科萊昂來源於真實的紐約黑手黨號稱黑幫總理的Frank Costello和暴徒Vito Genovese,小說中的一些黑手黨行動也源於兩人製造的真實事件。白蘭度也有意模仿了Costello的聲音。 摺疊編輯本段影片製作.
創作背景
《教父》根據馬里奧·普佐於196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小說中有些主要情節沒能出現在影片中,比如維托·唐·科萊昂對早年生活的倒敘,包括他如何移居美國、先前的家庭生活、怎樣殺死唐·法努奇以及如何成為黑手黨的教父。
導演選擇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並非是執導《教父》的最初人選,在他擔綱導演之前,製片方至少與兩位導演接洽過此事,其中包括意大利導演賽爾喬·萊翁,但是對黑手黨故事不感興趣的萊翁回絕了製片方的邀請。科波拉起初不願執導這部電影,因為他惟恐影片有宣揚黑手黨和暴力之嫌,從而有損於他的西西里血統。後來科波拉發現可以讓影片成為對美國資本主義的隱喻時,開始對影片充滿熱情,同意擔綱執導。
角色選擇
製片方派拉蒙影業公司起初並不認同導演科波拉選定的演員。製片方極力反對白蘭度扮演維托·唐·科萊昂,希望勞倫斯·奧利弗擔綱,但奧利弗因健康問題而無法出演。派拉蒙影業公司的一位主管又建議請丹尼·托馬斯扮演維托·唐·科萊昂,後來經過科波拉的一再懇求,製片方終於同意與白蘭度簽約,但前提是片酬必須遠遠低於以往,而且務必參加試鏡和簽署絕不延誤拍攝進度的協議。在試鏡中,白蘭度擊敗了競爭對手歐內斯特·博格寧,並獲得了派拉蒙公司上層的認可。
除去片中的主角外,其他角色也競爭激烈。布魯斯·鄧恩、保羅·紐曼和史蒂夫·麥奎因都是扮演湯姆·哈根的最初人選。安東尼·博金斯和米亞·法羅也分別參加了桑尼和凱伊角色的試鏡。羅伯特·德尼羅參加了邁克爾、桑尼、卡洛和鮑利四個角色的試鏡,並得到了鮑利的角色,可科波拉選擇用他完成「交易」,因為在製片方無法確定是否該讓阿爾·帕西諾扮演邁克時,帕西諾已經簽約出演《我的子彈會拐彎》,科波拉為了得到帕西諾,就必須用德尼羅交換。
拍攝過程
《教父》於1971年3月29日開拍,大多外景在紐約拍攝完成。為拍攝邁克爾和凱伊在聖誕節的購物場景,劇組特地將已經關閉的Best Company旗艦店重新裝扮。片中沃爾茲住所的外景取自洛杉磯,由於羅伯特·杜瓦爾和約翰·馬利無法到場,所以劇組只好物色臨時演員作兩人的替身。
在影片拍攝期間,科波拉與製片方派拉蒙影業公司發生了激烈衝突,以致製片方考慮過將他換掉。製片方之所以對科波拉持懷疑態度,是因為影片製作出師不利,製片方認為科波拉總是進度滯後、頻頻出錯,而且堅持增加不必要開支,而科波拉卻認為拍攝首周非常順利。科波拉在後來接受採訪時說,製片方甚至已經找好了替代人選,一旦他被解僱,另外一名導演將立即接替。
發行信息
影片票房
《教父》於1972年在美國上映,上映首周票房就超過了524萬美元,首輪上映的票房達到8150萬美元,恰好是其拍攝和宣傳投入的14倍。影片重新上映後,北美票房總額達到1億3400萬美元。截止到1997年5月,影片全球票房累計超過了2億4500萬美元。
碟片發行
2013年12月,中國首次引進《教父》系列電影,並由泰盛文化發行《教父三部曲》BD四碟套裝珍藏版以及DVD三碟套裝珍藏版。
影片評價
總體評價
《教父》以沉鬱冷靜的風格講述了一段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黑幫史詩。它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黑幫電影之一,被譽為男人的聖經。該片不但在評論、藝術和票房上都取得了成功,而且它還為後人樹立了一個典範,是一部眾口稱讚的經典電影,它在權威電影網站上的好評率高達百分之百 。美國權威電影組織美國電影學院將其評為「美國最偉大的黑幫經典電影」 。(時光網、新浪網評)
《教父》對電影史、黑幫類型片、流行文化的影響至深至遠,它是很多導演心中的影史最佳電影,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等演員的出色演繹,加上故事本身的史詩性,使得這部電影成為一部傑作。《教父》作為黑幫題材的電影,不是虛無主義地淡化宗教意味,相反這部電影有着深深的基督教烙印,它很少討論善惡,也很少用主觀鏡頭表現宗教的道德觀,但就是在幾個節點,集中表現出人物內心的煎熬,舉重若輕地表達了這一層內涵(《南方周末》評)。
《教父》以精細的筆墨描述了黑手黨全盛時期的家族恩怨。雖然影片的格局龐大、情節複雜、人物眾多,但是導演科波拉卻把整部影片處理得有條不紊、扣人心弦,展現了高超的專業技巧(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評) 。
《教父》的深層意義在於它為美國電影史上的犯罪片開拓了寬廣的前景。這部電影不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現領域,其思想意義和內涵也遠遠超越了暴力的範疇,並將主題升華為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權力交替中的深層意義——權力與罪惡的關係(《合肥晚報》評)。
《教父》對宗教的討論若隱若現,善惡的界限被優雅、溫馨、仁慈、家庭所模糊。片中教父的形象顛覆了人們對黑幫大佬的傳統認知,影片裡的黑幫大佬不再一臉橫肉飛揚跋扈,他可以溫和仁慈,可以體面優雅。導演在電影裡安排了大規模的刺殺場景,嫻熟地運用交叉蒙太奇表現復仇情節。當馬龍·白蘭度以極其平和的口氣說出他會提出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時,黑社會的暴力行徑被最大化地消解,並由此產生出巨大的美學張力(《南方周末》評)。
敘事情節
《教父》在敘事上很圓熟,婚禮半小時的伏線密集,對龐大的人物關係網、情節發展起着關鍵作用。影片開頭埋下的幾處伏筆,在後來的劇情中全有呼應,而且令人感到新穎的是這幾處呼應並不決定情節走向,而是草灰伏線式連接。比如殯儀館老闆第二次出現,是在教父長子桑尼被槍殺後,教父拜託他來為愛子整理遺容。蛋糕店老闆的女婿恩佐第二次出現是在教父被槍擊後,在醫院裡和邁克爾假扮保鏢護衛教父。這幾處情節,都沒有決定劇情的走向,而是連接了前後劇情,將複雜的人物關係網融為緊密的整體;而且這種呼應是古典敘事中常見的「受恩-回報」式呼應,敘事節奏綿勁,對人物塑造的本身也是一種渲染(《南方周末》評)。
場景鏡頭
《教父》有多處極其經典的鏡頭運用,比如開場老教父背對鏡頭,聽着殯儀館老闆講話,光線很暗,等耳語過後,突然正打,然後慢慢拉開鏡頭,呈現全屋的場景,將教父威嚴的一面烘托得非常成功。影片結尾處,景深鏡頭的運用也堪稱經典,凱站在近景,遠遠看着邁克爾接受手下表示臣服的吻手禮,之後門緩緩關上,象徵意味十足。影片的打光是極為革命性的,在之前幾乎沒有人敢嘗試如此暗的光線,殯儀館一段,是這種黑白對比光最為強烈的一幕,教父從黑影中走出來,五官輪廓分明,陰影的處理非常考究,出色地烘託了這一橋段的悲傷情緒(《南方周末》評)。
演員表演
作為名傳史冊的經典黑幫電影,《教父》史詩般的宏大敘事將人帶入了驚心動魄的時代,領略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故事,當然還有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杜瓦爾等演員的偉大表演,尤其是馬龍·白蘭度和阿爾·帕西諾扮演的新舊兩代「教父」,早已是電影史上經典角色。《教父》使得馬龍·白蘭度再度輝煌,也使得阿爾·帕西諾自此登上絢爛的影壇,他們共同演繹了新舊教父之間的角色傳承,雖然直接面對的戲份並不多,但在醫院中簡單的一句對白、一個親吻、一個微笑,已經不動聲色地預示了終將到來的改朝換代(時光網評) 。
最佳男演員
馬龍·白蘭度(英語:Marlon Brando,1924年4月3日-2004年7月1日),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美國電影男演員、社會活動家,兩度獲得奧斯卡影帝。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4名。
生平
馬龍·白蘭度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自小頑皮好動,中學畢業後他到紐約,進了一家戲劇學校攻讀表演藝術。
事業
1950年他出演他的第一部影片The Men,但並未引起人們注意,1951年白蘭度異軍突起,出演影片《欲望街車》,他成功塑造了流氓無產者斯坦利的形象。使他獲得他的第一次奧斯卡獎提名。此後白蘭度又因《薩巴達萬歲》、《凱撒大帝》和《狂野的人》而獲得三次奧斯卡獎提名。1954年,白蘭度出演一部低成本的影片《碼頭風雲》,扮演了一位碼頭搬運工。他將這個角色飾演得有血有肉,使之成為美國中下層工人代表。這一次他贏得奧斯卡金像獎。
就在白蘭度躊躇滿志時,一場電影官司使他變得怪癖孤獨、沉默寡言,與世隔絕,成為好萊塢最出名的「浪子」。期間,《叛艦喋血記》一片是他的成功之作。他創辦的電影公司也宣告失敗。1970年,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力邀他出演影片《教父》。這部反映美國黑手黨家族事業的影片一經上映,立刻引起巨大轟動,被稱為是繼《大國民》後最偉大的一部電影作品。影片創下非凡的票房。白蘭度把教父維托·柯里昂閣下演得出神入化,展現了他的才華。為此他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金像。隨後,他又出演《巴黎的最後探戈》、《超人》、《現代啟示錄》和《乾燥的白色季節》等片,獲得好評。當中,在《巴黎的最後探戈》電影中的一場與女角肛交的戲段甚為震撼,而《乾燥的白色季節》又一次讓他獲得奧斯卡獎提名。
進入90年代後,年邁的白蘭度依然演了頗具水準的影片《唐璜德馬科》和《人魔島》,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他的高超演技。
私人生活
白蘭度出了名風流成性,與不少女性傳出緋聞或有一段情,包括關南施。在他的自傳Songs My Mother Taught Me中,他甚至宣稱他曾與瑪麗蓮·夢露有過一段關係。
白蘭度曾有過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為Anna Kashfi (1934年—),1957年結婚,1959年離異,兩人育有一子Christian Devi(1958年5月11日-2008年1月26日)。第二任妻子為Movita Castaneda (1917年—),1960年結婚,1962年離婚,兩人並沒親生子女,但卻收養了Miko Castaneda(1961年生)及Rebecca Brando Kotlizky(1966年生)。第三任妻子為Tarita Teriipia (1941年—),1962年結婚,1972年離婚,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即Simon Teihotu(1963年生)及Tarita Cheyenne(1970年-1995年)。
白蘭度還和他的女管家Maria Christina Ruiz育有3名私生子女,即女兒Ninna Priscilla(1989年5月13日生)與兒子Myles Jonathan(1992年1月16日生)及Timothy Gahan(1994年1月6日生)。白蘭度另外還有一名私生子,即英國導演Stephen Blackehart(1967年生) 。此外,白蘭度還收養了三名孩子,即Petra Brando-Corval(1972年生,母親為白蘭度的助手Caroline Barrett,父親據稱是小說作家James Clavell)、Maimiti(1977年生)及Raiatua(1982年生)。
儘管如此,當Gary Carey因撰寫一本有關白蘭度的傳記(即1976年出版的The Only Contender)而訪問白蘭度時,白蘭度宣稱他與男性亦曾有過經驗,更不會因此感到羞愧。
最佳女演員
麗莎·明尼里[3](Liza Minnelli),1946年出生於洛杉磯,歌手、演員、舞蹈演員、電視節目主持人 。 麗莎·明尼里是一位全方位藝人,從百老匯音樂劇、電影、電視到歌唱無處不在。麗莎·明尼父親文森特·明尼里,母親朱迪·嘉蘭。1946年生於美國洛杉磯。在《何日卿再來》(The Sterile Cuckoo)中飾演Pookie Adams的出色表現,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獎提名。1972年她以電影《歌廳》(Cabaret)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同時她擁有兩張金唱片。
演藝經歷編輯
麗莎·明尼里是一位全方位藝人,從百老匯音樂劇、電影、電視到歌唱無處不在。戲劇舞蹈與音樂造就了麗莎·明尼里這個一代巨星,你也許可以從她無比倫比的歌聲進入她的世界。 麗莎·明尼里生於1946年3月12日,是著名演員朱迪·嘉蘭和電影導演文森特·明尼里的女兒。她父母在1951年離婚,母親後來與Sid Luft再婚,於是麗莎多了一個妹妹Lorna Luft和一個弟弟Joey Luft。 麗莎,16歲時便隻身來到紐約,獨自一人摸爬滾打開始了她的舞台生涯。她首次受到賞識是在上演了7個月的話劇「Best foot forward」(改編自1943年的同名電影)。
一年以後,母親朱迪邀麗莎與她在皇家劇院同台獻演。這個演出的票被一搶而空,且被安排加演一場。麗莎的倫敦之行是她演藝事業和與母親關係的轉折點。觀眾們都喜歡上了麗莎,而朱迪也意識到了她的小麗莎已經長大成人,有了她自己的事業。在這次的表演中,麗莎還第一次邂逅了她的第一任丈夫,Peter Allen,當時他是朱迪的朋友。 18歲那年,明尼里推出了第一張歌唱專輯《麗莎麗莎 》 並獲得了不錯的成績。隔年她與《芝加哥》一劇的詞曲搭檔John Kander Fred與 Ebb合作,一首《Flora And The Red Menace》為明尼里贏得了第一座東尼獎。讓麗莎徹底擺脫「名人之後」標籤的關鍵。 21歲時由於在《何日卿再來》(The Sterile Cuckoo)中飾演Pookie Adams的出色表現,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獎提名。她其後繼續擔任了許多戲劇角色,並於1973年憑藉在電影《酒店》(cabaret)中飾演的女主角Sally Bowles一角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個人生活編輯
麗莎·明尼里的父親是上世紀中期好萊塢黑白舞台劇片時代著名的導演文森特·明尼里,母親是著名女星朱迪·嘉蘭。上世紀70年代,麗莎成為當紅演員、歌手、舞蹈演員和電視節目主持人。
作品編輯
音樂作品
專輯名稱 | 發行時間 | 語言 |
---|---|---|
Confessions | 2010-09 | 英語 |
Gently | 1996-04 | 英語 |
Results | 1989-09 | 英語 |
Tropical Nights | 1977-10 | 英語 |
The Singer | 1973-03 | 英語 |
New Feelin' | 1970-09 | 英語 |
Come Saturday Morning | 1969-02 | 英語 |
Liza Minnelli | 1968-02 | 英語 |
There Is a Time | 1966-12 | 英語 |
It Amazes Me | 1965-03 | 英語 |
Liza! Liza! | 1964-09 | 英語 |
參演電影
欲望都市2010
飾演Liza Minnelli 導演邁克爾·帕特里克·金 主演莎拉·傑西卡·帕克, 金·凱特羅爾
哈羅俄亥俄2006
飾演Alyssa Donahue 導演比利·肯特 主演帕克·波西, 保羅·路德
Parallel Lives1994
飾演Stevie Merrill 導演琳達·耶倫 主演詹姆斯·貝魯什
影舞追夢1991 飾演Mavis Turner 導演劉易斯·吉爾伯特 主演Robyn Stevan, 簡·科拉克斯基
二八佳人花公子續集1988 飾演Linda Marolla Bach 導演巴德·約金 主演達德利·摩爾Pinocchio and the Emperor of the Nigh1987 導演Hal Sutherland、主演愛德華·阿斯納, Lana Beeson
業餘警察1987
飾演Della Roberts 導演傑瑞·倫敦 主演伯特·雷諾茲
影舞者1985
飾演Liza Minnelli 導演Jack Haley Jr. 主演米凱亞·巴瑞辛尼科夫, 雷·博爾格
木偶出征百老匯1984
飾演Liza Minnelli 導演弗蘭克·奧茲 主演吉姆·漢森, 弗蘭克·奧茲
喜劇之王1982
飾演Liza Minnelli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主演羅伯特·德尼羅, 傑瑞·劉易斯
亞瑟1981
飾演Linda Marolla 導演史蒂夫·戈登、主演約翰·吉爾古德, 勞倫斯·蒂爾尼
紐約,紐約1977
飾演Francine Evans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主演羅伯特·德尼羅
無聲電影1976
導演梅爾·布魯克斯 主演梅爾·布魯克斯, 馬蒂·費德曼
花落花開1976
飾演Nina 導演文森特·明奈利 主演英格麗·褒曼
幸運女士1975
飾演Claire 導演斯坦利·多南 主演吉恩·哈克曼
歌廳1972
飾演Sally Bowles 導演鮑勃·福斯 主演麥克爾·約克
Tell Me That You Love Me, Junie Moon1970
飾演Junie Moon 導演奧托·普雷明格 主演Ken Howard
何日卿再來1969
飾演 'Pookie' (Mary Ann) Adams 導演艾倫·J·帕庫拉 主演Wendell Burton
Charlie Bubbles1967
飾演Eliza 導演阿爾伯特·芬尼、主演阿爾伯特·芬尼, Colin Blakely
美好的夏天1949
飾演Baby 導演羅伯特·Z·倫納德, 巴斯特·基頓 主演朱迪·加蘭, 范·強生
參演電視劇
美女上錯身2009 飾演Lily Wells(第一季) 導演詹米·巴比特 主演布洛克·艾略特, 瑪格麗特·曹
法律與秩序:犯罪傾向2006 飾演Beth Harner(第六季) 導演艾利克斯·查普 主演文森特·多諾費奧
發展受阻2003 飾演Lucille Austero(第一季) 導演喬·羅素 主演波蒂亞·德羅西, 傑森·貝特曼
獲獎記錄
一生獲大獎無數
奧斯卡金像獎
托尼獎
格萊美獎
黃金時段艾美獎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
意大利大衛獎
美國演員工會獎
紐約戲劇委員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