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筆竿竹

筆竿竹(學名:Pseudosasa guanxianensis Yi)為禾本科茶稈竹屬下的一個種。杆圓筒形,葉片呈長橢圓狀披針形。中國特有種,分布於四川省。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筆竿竹
  • 拉丁學名:Pseudosasa guangxianensis Yi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亞科:竹亞科
  • 屬:矢竹屬
  • 亞屬:茶竿竹亞屬
  • 種:筆竿竹
  • 族:北美箭竹族
  • 組:茶竿竹組
  • 亞族:北美箭竹亞族
  • 超族:北美箭竹超族

形態特徵

竿高2-3.5米,粗5-12毫米;節間長(14) 25-32 (42)厘米,圓筒形,在分枝一側之下部微扁平,綠色,無毛,中空小,竿壁厚2-3毫米,髓呈屑垢狀;竿環微隆起至隆起,無毛,有光澤;籜環隆起,多少被有籜鞘基部殘留的纖維和密被棕黑色向下的刺毛;節內長3-5毫米,光滑無毛;竿每節分3-5 (8)枝,枝基部貼竿或稀不貼竿,上舉。籜鞘宿存,淡綠色或紫綠色,革質至軟骨質,較脆,背部疏被棕黑色短刺毛,上部邊緣具黃褐色短纖毛,基部被密深棕色刺毛;籜耳橢圓形,暗褐色,邊緣有放射狀伸展的淡黃色繸毛,籜舌拱形,灰褐色,無毛,高1-1.5毫米,邊緣有灰黃褐色,長2-8毫米繸毛;籜片線狀披針形,外翻或微彎,易脫落,基部狹,邊緣具小鋸齒而略粗糙;小枝具(2) 3 (4)葉;葉鞘長7-9厘米,無毛,背面具脊,邊緣無毛;葉耳橢圓形或鐮形,易脫落,邊緣密生灰黃色或灰褐色的繸毛;其長為2-5毫米;葉舌高1毫米,背面略糙,邊緣有長為4-7毫米的繸毛;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堅紙質,無毛,長(9) 14-21厘米,寬(2) 2.8-4厘米,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灰綠色,先端急漸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次脈6-10對,小橫脈清晰,邊緣具稀疏小鋸齒而粗糙;葉柄長(3) 4-5 (8)毫米。花枝未見。筍期4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1200米的野生林下。

分布範圍

四川灌縣靈岩山(模式標本產地)。

栽培技術

育苗技術

根據使用的繁殖材料不同,總共可達20餘種,常見的有播種育苗和分枝、節育苗。

插枝育苗 在兩年生以上的母竹稈上,選擇一年生的主枝或次生枝,其枝條蔸部有一些明顯突出合格枝。用利刀從下往上平竹稈切下枝條,留節lu3個,剪去枝梢,最上節保留側枝一節。把切下的枝條浸在水中或放在陰涼處淋水保濕,到圃地後在已整好的苗床上按溝距40cm開溝,將枝蔸切口向下,按株距30cm斜埋溝中。入土深6--10cm,留最上一節枝葉露出地面。蓋土踩實後淋水蓋草。每畝可育苗4000-5000株。

竹節間切口帶蔸埋干育苗。選擇叢生竹林外緣1--2年生健壯竹子作母竹,在基部找到母竹老竹稈柄與稈基連接點,用利刀砍斷。連蔸挖起,然後取出母竹,砍去竹梢,保留12--16個節,修剪過長的枝條,在竹蔸彎曲方向相反的一側用細鋸在每一個節鋸一個切口,深度為節間直徑的3/4,再把母竹移入育苗溝中,使竹柄朝下,節間切口朝上,竹稈上的節芽向兩側。平放溝中,淋透水,蔸部蓋土稍厚(10--15cm),用手壓緊不傷芽;稈部蓋土稍薄,馬耳形切口朝上露出地面;最後蓋一層草保濕。每畝可挖育苗溝150--180條。

苗期管理在整個育苗期間要保持土壤濕潤,並防積水。抽節或分櫱前要注意適當遮陰、澆水。苗床上要經常除草,除草時注意不要傷幼苗、櫱苗或帶動根部。雨後、澆水或施肥後可適當鬆土。基肥不足或竹苗生長不旺時需要進行追隨肥,按先淡後濃、少量多次的原則進行。幼苗開葉後,可用5%一10%腐熟的清糞水提苗,進入分櫱期或出節後,可用10%一40%腐熟人畜糞等追肥;最後一次追肥,一般不得超過8月底。冬季應停止施肥和灌溉。

造林技術造林地的整地方式。散生竹造林適用於全面整地和帶狀整地方式;叢生竹造林適用於穴狀整地方式。全面整地:將造林地全部翻土,深度20cm,然後按二定的株行距挖種植穴。帶狀整地:按照一定的寬度的距離。挖一帶留一帶,一般帶寬1--2m,帶間距離2m,帶內翻土深度20era,然後在帶狀地里按一定的株行距挖種植穴。穴狀整地:按一定的株行距挖穴整地,穴的大小一般為50×50×35cm或60×60×40cm。

造林季節與密度。造林季節最好在1--2月間竹子休眠期間進行,此時竹子的挖掘、搬運、移植都比較方便,成活率高。造林密度取決於土壤條件和竹子種類。土壤肥沃的宜稀,土壤貧瘠的可密些;大徑竹宜稀,小徑竹種宜密。

一般大密度的株行距為2×3m或3×3m,中密度的株行距為3×4m或4x4m,大密度的株行距為4×5m或5×5m。造林方法。按散生竹種類和叢生竹種類分別採用下列不同的造林方法。散生竹。可採用移母竹法、竹苗造林法和埋鞭造林法。移母竹法:一般應儘量選擇2--4年生的健壯小母竹,沿母竹竹枝生長的方向找到來鞭和去鞭,從來鞭30cm處和去鞭70cm處切斷,連竹蔸帶鞭一起挖起。將竹梢切斷,僅留2--3盤枝葉,也可只留稈長30cm左右(稱根枝移植法),將母竹根蔸部包紮好,運往造林地種植。

種時先拌勻穴內基肥,放入母竹蔸時使竹鞭沿山坡水平方向自然伸展,覆土踩實。表面再培一層鬆土,高過根頸10cm左右。竹苗造林:實生苗造林優點是造林成活率高,種苗來源豐富,運輸方便,造林工效高、速度快、成本低,成材時間大概要8--10年。一般採用1--2年生的實生苗造林。起苗時先剪去部分枝葉,成叢挖起。栽植時,要使竹苗根系在穴內伸展,然後覆土。

覆土要分層踩實,然後在表面覆一層鬆土,覆土略高於竹苗原根頸處。埋根造林:選擇深黃色、具光澤的健壯竹鞭,帶土挖起,截取1m長左右,保留鬚根。種植時將竹鞭平放於長方形的穴中,覆土10cm左右,踩實後再蓋一層鬆土,最後蓋草。叢生竹。可採用帶蔸埋稈造林、竹苗造林和移母竹造林法。帶蔸埋稈造林:一般選擇大徑竹直徑4--5cm、中徑竹2-3cm一年生竹株作母竹。

挖掘母竹時,先挖開土壤找到稈基和稈柄,從稈柄處砍斷,取出母竹,注意勿使竹蔸破裂或留得太短,將母竹竹稈截取lm長左右,漿根並包紮好竹蔸部運往造林地種植。種時將母竹稈平放於穴中。稈柄向下,覆土10cm左右,踩實再蓋一層鬆土。竹苗造林:用地徑0.5一1.5cm的一年生竹苗造林。將竹苗成叢挖起,按2--3稈為一叢。漿根栽植。移母竹造林:這是一種老方法。母竹的選擇、挖掘、漿根包紮和運輸同嘉賓蔸埋根造林,但母竹一般要保留5--6個節的長竹稈。種植時竹稈完全露出地面。

病蟲害防治

竹叢枝病其症狀為:變態叢生的細枝簇擁在一起,象鳥巢一樣掛在竹枝間。發現後及時剪除病枝燒毀,可有效阻止傳染。該病在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常有發生,應經常保持竹林通風透光。

竹織葉野螟又名竹螟蟲竹苞蟲,是對筍用竹為害最嚴重的食葉害蟲。發生於6-9月,每年繁殖二代。主要吃新竹的嫩葉。其幼蟲能吐絲將竹葉捲起,在蟲苞內取食並排出鋸末狀糞便。防治方法:發現成蟲開始產亂卵時,用敵百蟲晶體5000倍液噴施於竹葉。竹林鬱閉後,其抗蟲能力也有所增強。另外,每年9-10月清除林地雜草,可以破壞害蟲越冬場所,減少次年蟲害的發生。

竹筍泉蠅 是重要的食筍害蟲,發生高峰期在4月30日至5月10日。其成蟲類似小蒼蠅,於竹筍剛出土時在筍尖上產卵,在筍體內孵化成蛆狀幼蟲,聚集於筍體內取食筍肉,被害竹筍無食用價值。

防治方法:於出筍前半個月,用敵百蟲晶體5000倍液均勻噴灑林地,可殺滅部分成蟲;如出筍後發生,用敵百蟲晶體5000倍液拌鮮筍片撒於竹林內可誘殺成蟲。

竹筍夜蛾發生高峰期同竹筍泉蠅。其成蟲於竹筍剛出土時在筍尖上產卵,幼蟲在筍體內孵化成長,體長2.5-100px,蟲頭橙紅色,體紫褐色。一般一蟲為害一株竹筍。筍尖被蟲咬禿,筍體上有多個小孔,孔中有蜂蜜狀分泌物排出,有螞蟻聚集取食。剝開竹筍籜葉,發現筍體上有多處被蛀食,一般從上部向下部取食。被害較輕者仍在繼續生長,可以採食;嚴重者筍體開始腐爛。防治方法同竹筍泉蠅。

本種提示

在McClure發表本種的同時,還發表了SemiarundinarialimaMcClure,後者的拉丁文描述極為簡略,又無籜的描述。在中山大學植物標本室中,被McClure鑑定為J.Lima的標本為數不少,但其內容相當混亂,其中既有SemiarttndinariascabrifloraMcClure,也有S.GracilipesMcClure,足見他本人對S.Lima也未能很好地掌握。我們根據模式標本及其照片進行研究後,認為J.Lima與J.NuspiculaMcClure十分相似,宜合併為一種。 本種與細柄少穗O.Gracilipes(McClure)G.H.YeetZ.P.Wang也近似,McClure描述中指出,不同於該種(指細柄少穗竹)在於小穗柄無毛,較細,小穗下垂,小花較長,但若僅有營養體時,標本僅是葉片較細長,葉舌極短而已。

主要價值

可放置於園林中當擺飾品。[1]

參考文獻

  1. 筆竿竹 」,植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