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家鄉
瑪家鄉位於台灣屏東縣東側偏北的地帶,東靠大武山嶺與霧台鄉相連,西接平地的內埔鄉,南以萬安溪與泰武鄉為界,北沿隘寮溪與三地門鄉為鄰。位置處於經緯度東經120.677505、北緯22.676593總面積 78.7008平方公里,總戶數 2,039戶,人口 6,774人(2019年8月依據瑪家鄉戶政事務所提供),其轄區劃分 6村(三和村、北葉村、瑪家村、涼山村、佳義村、排灣村)8社區62鄰。瑪家鄉是排灣族的聖地,擁有蓊鬱的山林,豐盛的排灣族文化,在排灣族的部裡,上天給了瑪家鄉最美好的資產,擁有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涼山村瀑布及古步道、佳義村笠頂山登山區及北葉白賓山登山區,每天一大早前來登山健行的民眾絡繹不絕,假日的遊客更多。其中還有桃花園休閒農園和舊笩灣石板屋群在中海拔,帶領遊客更進一步的貼近山林,體驗排灣族袓先的生活。在高海拔裡,還有撒拉灣瀑布、射鹿吊橋、射鹿部落和排灣族的發源地之一旗鹽山,提供嚮往山林者最深度的生態之旅。[1]
目录
歷史沿革
瑪家鄉在排灣族語中是指「傾斜的山坡地」,意指其部落是居住在溪流坡地上。主要為排灣族瑪卡札亞札亞社(Makazayazaya)的居住地。而在日本統治時期將散居在各處之原住民進行遷居,並設置警察駐在所治理一切事務。其主要聚集在馬卡扎亞扎亞、馬須利德、娃卡巴、卡扎給蘭、排灣等五個村落,並在1920年的地方改制中劃入高雄州潮州郡。戰後初期將上述五村名字改為瑪家、北葉、涼山、佳義、筏灣(後又改回排灣),原定鄉名為「瑪佳沙」,後於1946年改為瑪家鄉,並劃歸高雄縣管轄,而於1950年改隸屏東縣至今。[2]
地理環境
瑪家鄉位於台灣屏東縣東北方,北沿隘寮溪與三地門鄉和霧台鄉相望,東鄰臺東縣金峰鄉,西鄰內埔鄉,西南連萬巒鄉,南隔萬安溪與泰武鄉為鄰。 瑪家鄉另有一飛地-三和村,夾在長治鄉與內埔鄉之間。[3]瑪家鄉地處中央山脈南段,大武山北側,地勢險阻,起伏甚大,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為主、起伏較大且地勢高陡,海拔從100公尺至1500公尺不等,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是屏東縣開發歷史悠久的山地鄉鎮,林相豐富且擁有許多登山步道和路線,更有瀑布之鄉的美名,是屏東縣著名的旅遊鄉鎮。[4]
瑪家鄉位於屏東縣東側偏北的地帶,東靠大武山嶺與霧台鄉相連,西接平地的內埔鄉,南以萬安溪與泰武鄉為界,北沿隘寮溪與三地門鄉為鄰。瑪家鄉原係西排灣族「瑪家扎亞扎亞」社住地,台灣光復後行政重行調整改名為「瑪家鄉」,隸屬屏東縣。瑪家鄉地形峻陡,土質不良,農產品與一般山地鄉一樣,唯三和、北葉、佳義和涼山一些地段兼產芒果,已有相當的知名度。瑪家鄉除了少部分的魯凱族外,大都分都是排灣族。設有瑪家國中,和佳義、北葉兩所國小,兩所國小都附設有幼稚園,瑪家鄉兩所國小是由數所小型學校裁併而成,有宿舍、舍監、輔導主任、校車,設備充實,資源豐沛,是台灣地區小型學校合併成功的典範。[5]
產業人文
瑪家部落是瑪家鄉排灣族人開花散葉的原點,歷史悠久,文化生態資源豐富,源於隘寮溪上游山腹地帶,標高海拔800~1200公尺,部落內仍保有完整的石板屋建築、石頭砌成之街道,及部落遺址。2009年八八莫拉克風災後在政府部門與世界展望會的協助下, 瑪家部落族人擴居至永久屋基地,與霧台鄉好茶村、三地門鄉大社村共同成為禮納里部落的新居民。
屏東縣瑪家鄉瑪家部落發村內包含原名『他拉巴共tjanavukung』、『瑪卡札亞札亞makazayazaya』及『排依鷺絲paljur』三個部落,均為排灣族,光復後合併三個聚落為瑪家村【Makazayazaya】。瑪卡札亞札亞(Makazayazaya)在排灣族語中是指「傾斜的山坡地」,意指其部落是居住在溪流坡地上,部落位處地形高冷,主要以北瑪道路(屏35線)經北葉與外界聯絡。
目前瑪家原鄉部落以四大體驗廊道(生態廊道、夜間廊道、綠活廊道、文化廊道)結合瑪家四色產業,包含賞花、採果、咖啡、觀星等,作為原鄉產業及旅遊的重整新力量。擴居至禮納里的瑪家部落,則與好茶、大社、長榮百合國小形成『禮納里產業策略聯盟』,以大、家、好、學的部落各司所職(瑪家:生態旅遊、風味料理、好茶:香草產業、接待家庭、大社:工藝廊道、長榮百合國小:遊學、教育),共同以『禮納里』之名作為品牌,行銷部落各類產業。[6]
農產旅遊
瑪家鄉,排灣族的聖地,擁有蓊鬱的山林,豐盛的排灣族文化,在排灣族的部裡,上天給了瑪家鄉最美好的資產,擁有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涼山村瀑布及古步道、佳義村笠頂山登山區及北葉白賓山登山區,每天一大早前來登山健行的民眾絡繹不絕,假日的遊客更多。瑪家鄉境內多屬山坡丘陵,農業生產以芒果等高經濟果樹為主,以三和村為主要生產地,其他如紅肉李、桃子、木瓜、紅藜、小米、芋頭、與特有的樹豆、山藥等,也是知名的農產,新興產業有咖啡、香椿。瑪家鄉公所利用本鄉特有的農產,結合排灣族的原住民善於雕刻及手工藝技術,舉辦產業行銷活動,遊客可利用活動期間品嚐美味的原住民美食及特產。其中,桃花園休閒農園和舊笩灣石板屋群在中海拔,帶領遊客更進一步的貼近山林,體驗排灣族袓先的生活。在高海拔裡,還有撒拉灣瀑布、射鹿吊橋、射鹿部落和排灣族的發源地之一旗鹽山,提供嚮往山林者最深度的生態之旅。鼻笛文化也是瑪家鄉的特色,涼山情歌傳唱浪漫的排灣愛情;排灣族婚禮、桃李花季、芒果季、紅肉李季、豐年祭、歌謠祭等十二個月裡串場,歡迎隨時到瑪家鄉,體驗瑪家風情,這裡是排灣族最美麗的故鄉![7]
「老闆找不到」的地方---【舊筏灣部落聚落建築群】
位於屏東縣瑪家鄉舊筏灣部落,海拔800多公尺,擁有12棟完整的石板屋,筏灣部落居民在1974年因交通、教育、醫療不便等因素,遷移至現在的排灣村,後來居民發覺舊筏灣與排灣族歷史文化的重要連結,開始推動舊筏灣部落石板屋群重建。屏東縣政府於2020年5月18日公告舊筏灣部落聚落建築群,取得文資身分。縣府公告表示,舊筏灣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榖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是源自百步蛇kamawanan的啟示。而因舊筏灣石板屋地處高山之中,且手機沒有訊號,當時被稱做「老闆找不到」行程 。但經過多方聯繫及努力,2020年9月底一切就位後,就會徹底改善舊筏灣部落的手機通訊品質,這有助於部落推動文化生態旅遊,遊客來到這座遺世古城進行深度旅遊,也不用因為手機沒訊號而有所不便,「可以在第一時間將這裡的美好分享出去」。目前瑪家鄉公所將持續修復石板屋,並陸續完成在地導覽解說培訓,已有26名族人取得合格證書及導覽解說識別證,未來將朝總量管制、預約導覽方式,收費提供旅遊服務。[8]
視頻
【屏東縣瑪家鄉涼山瀑布】
【瑪家鄉~紅藜介紹】
【屏東縣原鄉部落禮納里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