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 (隋朝)
生平
王隆之子。王通生於隋文帝開皇四年[2],是當時望族太原王氏的旁支。十八歲時秀才及第。[3]仁壽三年(603年)西遊長安,見薛道衡[4],見隋文帝,獻上《太平十二策》,未受重用,遂吟《東征之歌》而歸。後來由於同鄉薛道衡的推薦,授以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郎,不久「棄官歸,以著書講學為業」,於家鄉北山白牛溪授徒自給,有弟子多人,時稱「河汾門下」,「門人常以百數,唯河南董恆、南陽程元、中山賈瓊、河東薛收、太山姚義、太原溫彥博、京兆杜淹等十餘人為俊穎,而以姚義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識,方之莊周。」隋室四度徵召,始終不仕。[5]
大業十三年病逝於龍門縣萬春鄉甘澤里第,弟子取《周易·坤卦·象辭》「黃裳元吉,文在中也」之義,私諡為「文中子」。著有《續六經》(又名《王氏六經》),已佚,《文中子中說》,簡稱《中說》,仍流傳至今。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時,為了考訂王通的生平,曾撰有長篇之《文中子補傳》。
王通著作等身,三十三歲離世。其弟王績是初唐著名的田園詩人,他的孫子王勃是初唐四傑之一[6],而他的弟子魏徵亦成為了唐太宗初年的名臣。他的學說,也對後來宋代的理學影響深遠。有二子,王福郊、王福畤。[7]
- ↑ 薛收《隋故徵君文中子碣銘》:「夫子諱通,字仲淹,姓王氏,太原人。初,高祖晉陽穆公自齊歸魏,始家龍門。若乃門風祖業之舊,鴻儒積德之胄,事賁家牒,名昭國史。」
- ↑ 《文中子世家》:「開皇四年,文中子始生。」
- ↑ 薛收《隋故徵君文中子碣銘》:「十八舉本州秀才,射策高第。」
- ↑ 《中說·天地篇》載「內史薛公見子於長安」。
- ↑ 《文中子世家》:「仁壽三年……文帝聞而傷之,再徵之,不至。……大業元年一徵,又不至。……大業十年,尚書召署蜀郡司戶,不就。十一年,以著作佐郎、國子博士徵,並不至。」
- ↑ 《楊炯集》卷三《王勃集序》:「君諱勃,……祖父通,……父福畤。」
- ↑ 《中說》附錄《文中子世家》:「文中子二子,長曰福郊,少曰福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