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鶲
烏鶲
Dark-sided Flycatcher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Muscicapa sibirica 目/科/屬 雀形/鶲/鶲 遷徏狀態 過境鳥 普遍性 不普遍 體長/體重 13-14cm/8-12g |
別名:鮮卑鶲,雌雄同型。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黑色。
- 成鳥:
- 頭及體背大致為深煙灰色,白眼圈。
- 翼及尾羽黑褐色,大覆羽及三級飛羽具不明顯淡色羽緣。
- 喉及腹污白,顎線不明顯,常可見白色半領環。
- 胸、脇具煙灰色暈染模糊縱斑。腹中央較白。
- 尾下覆羽白,具暗色斑紋。停棲時,翼尖約達尾羽1/2至2/3。
- 亞成鳥體背有白點斑,胸有雜斑,大覆羽及三級飛羽淡色羽緣較寬而明顯。[1]
目录
棲地&習性
在山地和山地常綠森林和樹林中的品種,包括杜鵑花。遷徙及度冬時棲息平原林地及都會公園。
多單獨活動。常停棲於突出枝頭,飛出捕食飛蟲後回到原地。
繁殖
保育
鳴聲
發出一連串急促而乾澀「吱、吱」顫音聲。過境時少出聲。
外觀相似性
寬嘴鶲嘴較寬且長,下嘴基多黃色,白色眼先甚明顯。胸、脇色明顯較淡。尾下覆羽具暗色斑紋,停棲時翼尖較長,約達尾羽1/2至2/3。
灰斑鶲嘴稍長,顎線與臉頰間之頰紋較白,腹明顯也較白,胸、脇之縱斑清晰分明。停棲時,翼尖較長,約達尾羽1/2至2/3。
眼先不明顯白色,胸、脇色縱斑分明。停棲時,翼尖較長,超過尾羽2/3。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M. s. sibirica J. F. Gmelin, 1789 – Siberian Flycatcher – C&SE西伯利亞(來自W Altai,在哈薩克斯坦東端,經Transbaikalia E到達堪察加(包括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北蒙古,中國東北(南北C到內蒙古,北遼寧和吉林),北朝鮮和北日本;非繁殖台灣,中國南部(廣西,廣東,福建南部),印度支那和婆羅洲。
- M. s. gulmergi (E. C. S. Baker, 1923) – 東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喜馬拉雅山西北部)至印度北部(北阿坎德邦);非繁殖未知。
- M. s. cacabata T. E. Penard, 1919 – 烏鶲 ;與W尼泊爾Ë至S中國(S西藏),不丹和印度東北部(阿薩姆丘陵)C&E喜馬拉雅山- 非繁殖S緬甸和S泰國。
- M. s. rothschildi (E. C. S. Baker, 1923) – 中國C&S(青海SE和甘肅S到西藏E,四川和雲南W),緬甸N&W以及越南NW;非繁育中國(雲南東南部至廣東),印度支那,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2]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無限台南- 烏鶲
- ↑ dark-sided Flycatcher,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