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秭歸三峽庫區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
湖北秭歸三峽庫區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位於三峽庫區庫首的湖北省秭歸縣茅坪鎮蘭陵溪小流域,距長江三峽大壩上游6公里處,為中亞熱帶北部亞帶陸地自然生態系統研究站。作為三峽庫區生態監測和研究平台,研究站採用一站多點(區)、點面結合、以點帶面輻射整個三峽庫區的布局,開展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監測、評估與生態系統管理等方面理論與技術研究,面向區域和地方需求,實行以「監測、研究、試驗與示範」並重的運行模式,共同服務於三峽庫區生態建設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目錄
機構簡介
三峽庫區自然、生態和環境條件為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管理研究提供了理想研究基地。源於 「八五」到「十一五」國家科技攻關和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研究基礎,結合國家退耕還林科技支撐示範點建設(湖北秭歸縣茅坪鎮蘭陵溪),2005年國家林業局批准生態站建設項目立項。2009年通過國家林業局組織的生態站基礎建設項目驗收。目前,正在執行生態站(二期)工程項目建設。
生態站以三峽庫區森林生態系統和農林複合系統為對象,開展三峽庫區森林生產力形成、生物多樣性維持與演變、生態系統碳循環和生態服務功能評估與管理等前沿熱點問題研究。圍繞三峽庫區「長防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1]」等重大林業工程,通過機理研究、技術研發、試驗示範與推廣,為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系統恢復提供關鍵技術並進行技術集成,遴選出生態和經濟「雙贏」的優化模式,為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以及生態服務提升提供技術支撐。
開展研究
生態站先後開展三峽庫區動植物資源的本底調查,研究植物群落結構、動態、生物量和生產力,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探索生態系統關鍵過程及其對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等研究,積累了包括三峽庫區的氣象、水文、土壤、植被、環境和森林資源等的觀測、監測和調查數據,具有分布到庫區20多個區(縣)的觀測場、試驗場、樣地及試驗示範區等基地和設施,形成與綜合性科研實驗平台、技術開發和技術成果試驗示範基地,形成三峽庫區退化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的長期試驗示範區。
生態站承擔並完成《三峽後續工作總體規劃》之 「三峽庫區植被恢復與重建」等四項專題規劃及其實施規劃,規劃通過國務院批覆,項目投資額為47億元。基於試驗及長期連續監測成果,三峽庫區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環境監測與效益評估等研究成果,在2014年6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與報紙摘要」節目和「中國之聲」的「新聞縱橫」播出。生態站牽頭完成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生態與環境保護驗收調查之陸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工作。
生態站依託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專項、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林業公益性行業專項、科技部社會公益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共計20餘項,項目經費2000萬元。發表論文200多篇,出版專著《長江三峽庫區陸生動植物生態》、《長江三峽庫區退耕還林工程效益監測與評價》、《長江三峽庫區森林景觀格局與景觀恢復研究》、《長江三峽陸生野生脊椎動物監測與研究》等7部,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科技成果推廣三等獎1項。
項目課題
生態站依託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開展三峽庫區景觀生態防護林體系構建技術、防護林體系整體優化及調控技術和長江防護林質量調控與高效經營技術研究與示範,並在三峽庫區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和三峽工作後續規劃實施與應用,「三峽庫區高效防護林構建及優化技術集成與示範」通過科技成果鑑定,技術創新性強,成果應用效益顯著,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三峽庫區高效防護林構建及優化技術集成與示範」 科技成果被評為2015年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生態站依託中國林科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與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湖北分院)聯合共建,成為多個國內外大學、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的協作、科研合作、考察和交流平台,也是教育部「211」重點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共建教育實習基地。同時,生態站與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持的《三峽生態與環境監測網絡》之「陸棲動物監測重點站」合署辦公,負責三峽庫區陸棲動(植)物生態變化監測與評價工作(1986年至今)。生態站現有科研人員[2]36人,固定研究人員26人。已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70餘人。
參考文獻
- ↑ 中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 ,搜狐,2021-06-25
- ↑ 科研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搜狐,201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