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

《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
原圖鏈接[桃源圖 圖片來源 ]

作品名稱: 《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韓愈

《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的詩。[1]

《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所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此詩先寫在青龍寺觀賞柿林之美,接着觀看寺內的壁畫,進而敘述寺僧進柿食柿,最後向崔群陳述個人設想,期以共勉。此詩句奇語怪,韻律古拙,於七古中別開生面。

目錄

詩詞正文

詩詞鑑賞

朱彝尊曰:「此詩運意卻細,又與他處粗硬者不同。」

王懋竑曰:「誕、坦、懶、散、傘,《正韻》俱改入產韻。」

黃鉞曰:「公七言古詩間用對句,唯《桃源圖》及此篇、《贈崔立之》三篇而已。」

何焯《義門讀書記》曰:「炎官張傘,金烏啄卵,宋人學奇者多矣,不能得到後半情味,則徒余惡面目也。」

沈曾植曰:「從柿葉生出波瀾,烘染滿目,竟是《陸渾山火》縮本。吾嘗論詩人興象,與畫家景物感觸相通,密宗神秘於中唐,吳、盧畫皆依為藍本。讀昌黎、昌谷詩,皆當以此意會之。顏、謝設色古雅,如顧、陸、蘇、陸設色,如與可、伯時,同一例也。」

作者簡介

韓愈[2](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3]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4]

韓愈是北魏貴族後裔,父仲卿,為小官僚。韓愈3歲喪父,後隨兄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後,隨嫂鄭氏輾轉遷居宣城。7歲讀書,13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並關心政治,確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先後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

長慶四年(824年)八月,韓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韓愈在長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終年五十七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次年三月,葬於河陽。韓愈陵園(韓愈墓)位於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5]

視頻

大語文 唐宋八大家之 韓愈

康震講韓愈之四

參考資料

  1. 《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 詩詞文句網
  2. 《韓愈機簡介》 古詩文網
  3. 韓愈為什麼能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1-14 22:06
  4. 品讀 韓愈·《師說》 騰訊視頻;2015年09月10日
  5.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韓愈陵園」景區 本地二三事;2017-11-21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