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縣
清徐縣,縣城在清源鎮。全縣轄4鎮9鄉,193個行政村,211個自然村,總人口2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萬人。全縣有流動人口7萬餘人(主要集中在暖氣片、焦化企業打工),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460人。
清徐縣隸屬於山西省太原市,地處太原市城郊,依山面川,交通便利,清徐縣國土總面積609平方公里,轄四鎮五鄉[1]。
清徐縣是中國古典文學大師羅貫中先生、中國當代著名國畫藝術大家馬泉先生的故鄉,也是全國葡萄產地之一和山西老陳醋的發源地,素有「葡鄉」、「醋都」之稱[2]。
目錄
建制變革
清徐,古稱梗陽,始建於春秋,隋開皇16年(596年)置清源縣。金大定29年(1189年)於縣之東境置徐溝縣。1952年7月,清源、徐溝兩縣合併,取兩縣縣名首字,稱為清徐縣,縣城在東湖街道。
據馬峪古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早在八、九千年以前,在清源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出土的文物有灰陶和紅陶器的沿、底、帶耳、雞冠耳及角、蓋、足等,還發現有石環、紡輪、石斧等,是典型的新石器仰韶文化。
在堯舜時期,唐堯初都在太原,並建唐城,清源就屬唐。實際上的堯都就在今堯城村,並在此立四時八節。
夏分九州,清源屬冀州。
周代,冀州又分為幽、並二州,清源屬并州。
公元前629年秋,晉國在清源檢閱軍隊,建立五軍去抵禦狄人,趙衰為卿。《永樂大典》記載,清原即清源[3]。
公元前555年秋,中行獻子見梗陽之巫皋。後來,梗陽又成為祁氏之食邑。
公元前514年秋,晉國魏獻子為政,將祁氏之田分為七縣,梗陽就是其中之一,這是梗陽成為縣城的開始。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春秋結束,戰國開始,梗陽屬趙。
公元前288年,即趙惠文王十一年,秦取梗陽,地入於秦。
公元前247年,秦滅趙國,設太原郡,梗陽屬太原郡。西漢郡國並行,梗陽屬韓國。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設代國,都晉陽,封其子劉桓為代王。此時,梗陽屬代國。
公元前106年,漢武帝首創十三州刺史部,梗陽降為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榆次縣的鄉。自此時起,西漢、東漢、三國、晉,梗陽一直為榆次縣的西境。
公元448年,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九年,撤銷榆次縣,梗陽隨之併入晉陽縣。公元500年,北魏景明元年,恢復榆次縣,梗陽又隨之歸屬榆次縣。公元582年,隋初,梗陽又歸屬并州晉陽縣。
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析晉陽和榆次的部分地區新建立清源縣,在梗陽城北新建縣城,因城西北有清源水而得名,此為清源稱縣之始。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又廢清源縣而併入晉陽縣。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又恢復清源縣。從此開始,唐、五代、金均為清源縣。
公元1220年,金興定四年,清源置晉州,轄徐溝、太谷、祁縣三縣。
元代廢州,仍為清源縣。元、明、清均為清源縣。
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源降為鄉,隸屬徐溝縣管轄。
公元1912年,即民國二年,恢復清源縣建制。民國四年又降為鎮,屬徐溝縣。民國六年又恢復清源縣。
1952年7月,清源、徐溝合併為清徐縣。
清徐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西陡向東緩展布,依次分為中低山區、山前洪積扇、傾斜平原和衝擊平原,山區和平川分別約占總面積的1/3和2/3;沒有明顯的丘陵區;土壤分為山地褐土、草甸土兩個類型。境內海拔差異較大,山區800米以上,北部最高點廟前山高達1841米,平原780米以下,南部最低點汾河出境口常豐一帶僅753米,相對高差1088米。
氣候特徵
清徐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為2577.5小時,日照率達58%;無霜期183天;年平均氣溫隨地勢而有差異,平川為9.6℃~10.2℃,邊山為10.4℃~10.6℃,山區為3.8℃~9.1℃;年均降水量為462毫米。
經濟概況
2013年,清徐縣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3.2億元,同比增長2.7%;服務業增加值完成31.1億元,同比增長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7.3 億元,同比增長4.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億元,同比下降17.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7.9億元,同比增長1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際完成4.95億元,完成調整後預算的10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903元,同比增長10.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052元, 同比增長12.2%。
風景名勝
清源文廟:始建於金泰和三年(1203年),元、明、清均有修葺。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文廟大成殿是珍貴的早期建築遺構,在金代建築遺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狐突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大夫狐突而建。廟始建於金明昌元年(1190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98年)重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增補擴建。廟址坐北朝南,由兩進院落組成。現存獻殿、正殿與碑廊等建築,占地面積1875平方米。
羅貫中紀念館:是由清徐羅氏第二十一代傳人羅二棟先生融資,於2000年建成的。紀念館坐落在中隱山麓,清泉湖畔,與清徐三國城在一條中軸線上。占地四千五百平方米,青磚碧瓦,雕樑畫棟,為仿明清時代的園林式建築風格。主要建築有山門、羅貫中石雕站像、主殿、廂房、曲廊、方亭、碧池、花園、玉帶橋、九龍壁、麒麟吐玉書影壁等[4]。
寶梵寺:位於清徐縣城西南10公里的東於村北隅。是太原地區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建築。寶梵寺宋代名「寶林禪院」,遼、金時期稱「寶安寺」,明、清兩代為「寶梵寺」。據寺院現存「寶林禪院新公塔銘」記載,寶梵寺在宋宣和元年以前就已經香火鼎盛了。之後,明成化十一年重修,清光緒十八年重建。寺內有壁畫、塑像、磚雕。現存寶梵寺占地1000餘平方米,坐北朝南,青磚砌牆,布瓦蓋頂。
清泉寺:清泉寺位於清徐縣城西北七華里的中隱山小峪溝,俗稱「小峪寺」。因寺前清泉汩汩,晝夜長流,故又名「清泉寺」,是山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泉寺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四年,後經明清多次修葺。
馬鳴山森林公園:(俗馬鬣寺)地處白石溝中游馬峪鄉碾底村東北面,系中隱山支脈,距榆古幹線公路2.4公里,距太祁高速公路4公里,距縣城12公里,距葡峰山莊、貫中祖塋6公里。馬鬣寺始建於唐朝,位於素稱清源古景之一的白石雲松--馬鳴山上,唐代建築「文殊石塔」屹立山頂,還有漢唐佛教聖地--馬鬣寺遺址石拱窯洞。
文化遺產
2006年,山西省清徐縣申報的「清徐老陳醋釀製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手工技藝項目類別,序號411。
2008年,山西省清徐縣參與申報的「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俗項目類別,序號994。
2008年,山西省清徐縣參與申報的「磚雕(山西民居磚雕)」,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項目類別,序號337。
2010年,山西省清徐縣申報的「清徐彩門樓」,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美術項目類別,序號6。
名優特產
清徐老陳醋
清徐縣是山西老陳醋的發源地,是中國的醋都,已形成以山西水塔老陳醋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的企業群體,清徐縣共有70多家食醋企業,擁有六大系列60多個品種、年產醋10萬噸的規模優勢,占全國醋產量的六分之一。水塔老陳醋在2002年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清徐「福源昌」生產的「山西老陳醋」曾獲1924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優質商品一等獎。
孟封餅
孟封餅是清徐縣孟封村獨特的傳統名食,具有香、酥、軟、甜、涼的特點。
徐溝豆腐乾
徐溝豆腐乾硬中帶韌,咸香耐嚼。1994年榮獲山西省農業精品博覽會金獎,1995年獲中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銀獎。
著名人物
羅貫中(1331年~1400年),名本、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中書省河東山西清源縣(今太原市清徐縣)人,中國古代著名小說家、戲曲家,《三國演義》、《水滸傳》(與施耐庵合作)的作者。
馬泉(1937~),字清源,別名博熙:中國當代著名國畫家,詩人,一九三七年生,山西清徐人。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其業績曾收人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出版的《世界名人錄》、《名人傳》、《藝術家傳》、《文藝家傳》等二十多部辭書、辭典中。
李元茂(1944~),字文厚,號奎霖,現任海南省博物館名譽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務院特貼專家。
賈廷詔(1713~1765年),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東高白村人。清乾隆壬戌科(1742)武狀元。著有《三韜六略之解》、《孫子兵法淺釋》。
喬松年(1815~1875年),字健侯,號鶴儕,清徐縣郝村人。著有《論語淺解》四卷、《蘿摩亭札記》八卷,又輯《緯捃》十四卷、《喬氏載記》二卷,均刊行。其中《緯捃》十四卷、《蘿摩亭札記》八卷,被選入1934年由山西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的匯集自唐訖清二十八位晉人學術著作大型古籍叢書《山右叢書初編》。
王灝儒,字心孩,明末清源城南(今春光)人,明崇禎壬午(1642年)舉人,清順治丁亥(1647年)進士。任山東曹州知州,著有《四書音辯》。順治十八年(1661年),他主編的《清源縣誌》印行,這是現存清源最早的志書[5]。
馬建法,山西省著名畫家,畢業於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於北京畫院。現為中國人文美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畫院畫家 ,山西省山水畫藝委會會員。
楊宗新,民間剪紙藝術家、山西清徐磚雕技藝傳承人。楊宗新被太原市文聯命名為「傑出貢獻藝術家」,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民間藝術名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胡嫦娥,女,1961年生於山西省清徐縣,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太原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
李寶森(1911年~1989年),曾用名李寶生,清徐縣北程村人,後定居於鵝池村。1933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河北省委交通局長兼組織部幹事,中共北方局交通科長,山西省水利局副局長,河北省峰峰礦區任二礦礦長,平頂山礦務局任第一副局長,廣西省煤炭工業局副局長等職。
李延年(1913年~1942年),又名李石清,清徐縣高花鄉南尹村人。1933年12月,經李寶森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山西省「社聯」執委、黨團書記及武裝自衛隊黨團書記。1935年後長期患病,先後在北京、延安等地治療。抗日戰爭爆發後,赴太行區工作,1942年春,於左權縣下口村病故。
李祥(1921年~1945年),原名王鍾靈,清徐縣南營留村人。1937年年底,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5年12月30日晨,李祥同志為掩護同志們突圍,中彈負傷,被閻軍殘殺,年僅24歲。
常忠(1915年~1980年),清徐縣吳村鄉孔村人。於1938年投身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常忠先後擔任工程兵司令部軍運訓處處長、洛陽工程兵學校訓練部長、南京第一工程兵學校副校長等職。1955年授少將軍銜。
王國英(1921年~1942年),原名王安福,清徐縣東穆莊人。於1938年投筆從戎,參加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八旅獨立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農曆正月初六,王國英在南邵村開展敵後工作時,不慎被晉祠掃共隊逮捕,不久英勇就義,年僅21歲。
高銘生(1920年~1945年),清徐縣徐溝鎮西北坊人。1937年隨成成中學游擊隊參加抗日,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晉綏二分區三十六團任連長、參謀等職。1945年2月,高銘生與五寨縣的日偽軍在風子關展開血戰,掩護機關、部隊、學校和群眾安全轉移,高銘生在戰鬥中身負重傷而犧牲,年僅25歲。
王立崗(1921年~),清徐縣王答鄉龍家營村人。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任太行二分區同蒲支隊副隊長兼榆(次)太(谷)祁(縣)路西武工隊長。解放戰爭中,王立崗同志歷任營長、團參謀長、軍偵察科長、師參謀長、昆明軍區情報部長、十四軍參謀長、副軍長等職。
視頻
清徐縣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印象龍城:地名由來——清徐、陽曲 ,搜狐,2018-07-05
- ↑ 總投資約55億元!清徐醋都小鎮建設項目啟動 ,搜狐2019-09-29
- ↑ 《永樂大典》記載,搜狐,2019-10-11
- ↑ 羅貫中故里——葡鄉醋都:山西清徐 ,搜狐,2017-11-13
- ↑ 太原地區金代建築分析,中國社會科學網,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