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老槐樹
洪洞老槐樹 |
中文名;洪洞老槐樹 又稱;大槐樹,山西大槐樹 位於;中國山西省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 分類;古遺址 時代;明 類型;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位於山西省洪洞縣,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大槐樹祭祖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區分為「移民古蹟區」、「祭祖活動區」、「民俗遊覽區」、「汾河生態區」和「根祖文化廣場」五大主題區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樹、千年槐根、祭祖堂、廣濟寺、石經幢、移民浮雕圖、中華姓氏苑等60餘處風景文化景點。
洪洞大槐樹移民的時間從北宋末年宋室南遷開始,到明朝洪武、永樂形成高潮,一直延續到清代中葉。歷時訖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至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約700餘年的時間。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大移民,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有組織、有計劃的一次遷徙。為了鞏固明朝統治的經濟基礎,朱元璋實行移民屯田,獎勵墾荒的民屯、軍屯、商屯之制,這對恢復生產、增加人口、發展經濟、開發邊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遷徙長達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個姓氏,由這裡遷往各地的移民後裔,數以億計。
從明洪武三年至永樂十五年,大槐樹下就發生大規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東、河北等18個省市500多個縣份。經過六百年的輾轉遷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後裔。[1]
政治上
元末大規模戰亂、災荒破壞了元代的大土地占有關係,加之元代落後的生產方式,使北方地區土地大多荒蕪。
蒙古入主中原後,以掠奪人口為特色的奴隸主們漸漸變成了兼併土地的封建地主。他們兼併的工具,主要依靠馬鞭和利劍。甚至,他們不用契約的形式,而是騎馬一跑,圈進的土地就盡其有了。元朝的百姓,就這樣在官府、地主、高利貸者的重重盤剝下,痛苦地呻吟着。
經濟上
元末明初的中原人民,不僅遍歷兵災戰火的禍患,而且遭受水、旱、蝗、疫的侵擾,其嚴重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朝代。再加上幾十年的戰禍,老百姓非死即逃,使得中原一帶田地荒蕪,人煙稀少,不少富庶地區,也變得荊棘遍地,瘡痍滿目。
文化上
民族壓迫,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始終是存在的,可是,像元朝民族壓迫之殘酷,卻是少見的。蒙古君主為維持其統治,將各族人民在政治上劃分為四個等級,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蒙古人是第一等,最受優待;色目人是第二等,僅次於前者,也是統治者依靠的階層。
在元朝時,無論是居於統治地位的民族,還是居於被統治地位的民族,其中都有一地位最為卑下,命運最為悲慘的階級,叫做「驅口」。元朝末期,因飢餓與災荒,階級矛盾白熱化了,然而卻以民族鬥爭的形式爆發了。農民的義旗插遍了大江南北、大河上下,聲勢最大的是紅巾軍。
目錄
移民起因
經元末戰爭,全國戶口銳減,各地居民除在戰爭、災荒中死亡外,更多的是流亡在外地,成為流民,形成官府的戶籍人口大減,各地人口疏密不均。北方諸省、西北地區、兩淮地區人口顯見稀少。而山西地理優勢較好且受戰爭影響較少,人口較為集中,因此決定從山西進行移民。
移民政策
洪洞大槐樹移民時期,明朝政府實行了發給移民耕牛、種子、農具以及3-5年不征賦鼓勵農民生產的措施,北方各城市附近荒閒的土地,政府又分給無地的人墾種,每人為15畝,另給菜地2畝,「有餘力者不限頃畝」。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政府又頒發額外墾荒,永不起科的詔令,規定:山東、河南、河北、陝西的移民除納稅的土地外,其餘墾荒之地,聽其自有,永不徵稅。
移民來源
據《山西通志》記載,洪武元年(1368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移之民以晉南為多,其次為晉東南、晉中數縣。明代初年,山西省轄5府、3直隸州、16散州、79縣。史書記載的明初移民主要有平陽府轄的28縣,潞安府轄的8縣,汾州府轄的7縣,澤州轄的4縣,沁州簿的2縣,遼州轄的2縣。這些地區共有51縣,而平陽府就轄28縣。
由於明朝大移民在山西省洪洞縣廣濟寺門前的大槐樹下進行移民手續辦理,即移民的起點,因此本次移民叫做洪洞大槐樹移民,而在此移民出去的人群,絕大多數並非洪洞縣人,甚至不是山西人。
移民去向
從洪武元年(1368)開始,到永樂十五年(1417)結束,歷三朝50年,根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先後從山西移民10次,永樂年間移民8次,共計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東、河北等18個省市500多個縣份,涉及1230個姓氏。
移民結果
戶口的增殖
據《明史·地理志》、《續文獻通考·卷13》記載,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國戶口數為10654362戶,59873305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有56052860戶,60545812口。相距12年,戶增加5398498,口增加672507。特別是洪洞大槐樹移民地區的人口增加更為明顯。
農田的墾闢
據《朱元璋傳》記載,洪武元年(1368年)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墾荒數字從770餘頃提升至53930頃,洪武十四年全國耕地3667715頃,以上十一年的總墾面積為180多萬頃。
據《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記載,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土田總數增加為8567623頃。遠遠超過了宋元以來的墾田數,比洪武元年的墾田總數增加了4倍,按全國人口平均,當時每人可占有耕地17畝。特別是河南、山東、河北以洪洞大槐樹移民墾田的數目為多。
糧食產量增加
據《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六》記載,洪武十八年(1385年)全國收入麥、米、豆20,809,617石,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增加為32,789,800石。比元代全國歲入稅糧12,114,700石增加二倍。洪武末軍屯的上繳糧不過500萬石,永樂時已達2300石。
平均每戶生產糧食50多石,棉花1900多斤。這598戶移民耕地13,380餘頃,平均每戶22頃,如所有耕地均為糧田,每頃產量可達200~300石左右,畝產2-3石之間,在當時是相當高的水平。
移民考證
洪武六年(1373年),徙山西真定民屯鳳陽。(《明史·食貨志》)
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遷山西及真定民無產者於鳳陽屯田,遣人齎冬衣給之。(《明太祖實錄》、《明史·太祖本紀》)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山西民為軍者二萬四干余戶,悉還為民。(《明太祖實錄》鄭一三一)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徒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閒曠之地。(《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明史·太祖本紀》)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後軍都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山西沁州民張從整等一百一十六戶告願應募屯田,戶部以聞,命賞從整等鈔錠,送後都督僉事徐禮分田給之。(《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七)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馮勝、博友德帥開國公常升等分行出西,箝民為軍,屯田於大同、東勝、立十六衛。(《明史·太祖本紀》、《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三)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後軍都督府僉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恪等往諭山西民願遷居彰德者聽。至是還報,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百戶。《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三)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馬步官軍二萬六干六百人往塞北築城屯田。(《明太祖實錄》卷二三六)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九月,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賜之鈔,復五年。(《明史·成祖本紀》)戶部遣官核實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汾、沁五洲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府州縣。(《明太祖實錄》卷十二下)
永樂元年(1403年)八月,定罪囚於北京為民種田例。真余有罪俱免,免杖編成里甲,並妻、子發北京、永平等府州縣為民種田。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四布政司編布里甲……上悉從之。(《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一)
永樂二年(1404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明史·成祖本紀》、《明太宗實錄》卷三十一)
永樂三年(1405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明史·成祖本紀》、《明太宗實錄》卷四十六)
永樂四年(1406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郡縣吏李懋二百十四人言願為民北京。命戶部給道里費遣之。(《明太祖實錄》卷五十)
永樂五年(1407年)五月,命戶部從山西之平陽、澤、潞,山東之登、萊等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牧養栽種。戶給道里費一百錠,口糧五斗。(《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九)
永樂十二年(1414年)三月,上以其(隆慶)當要衝,而土宜稼檣,改為隆慶州……而以有罪當遷謫者實之。(《明太宗實錄》卷一四九)本州原編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紅門,黃報,白廟,版橋,富峪,紅寺六屯,謂之前十里,謫發為事官吏充之。榆林、雙營、西桑園、泥河岔道、新莊、東園、寶林、阜民九屯,連關廂謂之後十里,遷發山西等處流民充之,每戶撥田五十畝,任種辦納糧差。(嘉靖《隆慶志》卷一)
永樂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徒山東、山西、湖廣流民於保安州,賜復三年。(《明史·成祖本紀》、《明太祖實錄》)
永樂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申外山等詣闕上言「乞分丁於北京、廣平、清河等寬閒之處,占籍為民,撥田耕種,依例輸稅,庶不失所」,從之。仍免田租一年。(《明太宗實錄》)
移民傳說
「解手」一詞是否出自大槐樹移民
有人認為,為避免移民逃跑,官府下令將所有人從背後捆手,用長繩聯結在一起。在押解途中,要上廁所就得讓解開手。後來,「解手」也就成了如廁的代名詞。
大槐樹景區文化顧問樊德昌認為這是後人的一種編排、演繹,沒有可靠依據。
移民後裔腳小趾指甲是否復形
據說,官兵在移民的腳小趾指甲上,用刀子砍一刀作為記號,以防逃跑。至今,移民後裔的小腳趾指甲都是復形的。
大槐樹景區文化顧問樊德昌認為,從遺傳學角度來講這是不可能的,之所以會有這種傳說,是人們想通過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辨認老鄉。
是否出現被迫移民
有傳說認為,人們不願離開故土,明政府便廣貼告示,欺騙百姓說,不願遷移者,到洪洞大槐樹下集合,願遷移者,可在家等待。人們聽到消息趕來後,卻發現被騙了,只能被迫移民。
大槐樹景區文化顧問樊德昌認為,這只是個傳說,並沒有根據。大槐樹移民前後持續了近50年,明政府不可能總騙老百姓,而是提出了很多優惠政策,如減免稅賦,發放銀兩、種子、耕牛等。
「思鄉鳥」是什麼
每年4月,尋根祭祖節開幕,黃昏時分,只見那槐樹上密密麻麻地趴滿了小鳥,交頭接耳,如訴如語,那一條樹枝椏幾乎不堪重負,顫顫巍巍。再看那鳥,狀似麻雀,形體略微顯亮,更加靈動,更加婉轉。
這些小鳥,每天黃昏紛紛從四面八方飛來,棲息於大槐樹景區大大小小樹木上,就是沒有絲毫離去之意,可第二天早上你去看是時,卻已無影無蹤,不知去向。這群可愛的精靈,只有在每年臨近四月一日才陸續在這裡聚集,清明時節,便已是密密麻麻,不計其數。此後,便漸次減少,四月十日後,就零落無幾了。於是,這莫名其妙的精靈就自然而然得到了一個親切的名字:「思鄉鳥」。時至今日,這令人敬畏、誘人遐想的思鄉鳥沒有變,每年清明時節準時來、準時去。
主要景點
根雕大門
「根雕大門」是尋根祭祖園的正門,為槐根造型,東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滄桑、偉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勁有力,寓意大槐樹後裔同門、同根、同祖、同心。象徵大槐樹兒女舍小家,取大義,紮根神州大地,為國家繁榮、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艱辛勞作和奮鬥拼搏。詮釋的是移民後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樹兒女的魂。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區的標誌性景觀,這個大大的隸體「根」字是由我國原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老先生題寫。字體蒼勁有力,穩健端莊,隱含象形,寓意深邃。飽含着濃濃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鄉之意。道盡了凝結于歸鄉遊子胸懷間那種複雜的故園家國之感。
碑亭(古大槐樹處)
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樹的遺址上的,碑高一丈零五,寬二尺四寸有餘,碑冠在盤龍細雕之中篆書「紀念」二字,碑陽鐫刻「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字,這五個字不是用筆寫的,而是用刷子刷出來的。據說遺址的修建者之一劉子林一個好友非常窮,當時沒有錢捐資修碑亭,只能用刷子寫字,也沒有留下姓名,雖然沒有捐資,但是字寫的非常好,就被採用了。
二、三代大槐樹
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樹,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由二代大槐樹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樹也有近百年的歷史,當年移民告別故土時,無不把大槐樹當作家鄉的象徵,遷入新地後,紛紛在庭院種植槐樹,並懸掛一個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託對故土的思戀。
千年槐根
據考古人員鑑定,此根大約生長在宋元時期,距今約1000年左右,遠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盤枝錯節,形象奇特,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是一棵罕見的大型古槐真根。
移民浮雕圖
三組浮雕以大槐樹為背景,自左至右為:移民國策、移民惜別、移民遷徙。中間有文字隔開,以文釋畫,文畫互彰。具體講述了大槐樹移民的起因、槐鄉人們別離鄉土、遷徙途中的情景。
移民情景雕塑
通過朝堂決議、大槐樹下、講不完的故事三組移民情景雕塑向我們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樹下的移民歷史。第一組雕塑是朱元璋聽取朝中大臣的奏議,下令開始遷民的場景,我們叫它朝堂決議。這第二組雕塑就是講述大槐樹下老人在與他的子女話依依惜別之情。第三組講不完的故事可以看到當年外遷時的那位青年壯丁已經變成了老人,還在給他的子孫後代講述着遷民的故事。
祭祖堂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與施工,建築風格為仿明代建築,為整個祭祖園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闊112米,進深55米,總占地面積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銅鼎香爐,堂內設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僅體現傳統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題,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望鄉閣
望鄉閣位於祭祖堂東側,是專門用來接待遠方歸客的地方,裡面環境清幽,布局樸素,大家可以在這裡品一品家鄉水,看一看有關大槐樹移民的書籍。整個茶室提供的服務都是免費的。因為前面我們看到的老茶室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回鄉遊子的需求了,所以我們開闢了這個茶室,它的作用、意義和原來的茶室都是一樣的。一杯清茶,一瓢清水接待不遠千里前來尋根祭祖的移民後裔,以此來表達老家人對各地移民後裔的一片親情。以茶待客是一種尊貴的禮儀,具有深遠的文化內涵,用家鄉的水、家鄉的茶接待老鄉更有非凡的意義。
獻殿
獻殿是祭祀時用來擺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員的主要活動場所,位於祭祖活動區中軸線位置上,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單層重檐,廊圍四邊,是仿明代全木結構建築,十字歇山屋頂與仿明戲台連為一體,其高度,跨度乃三晉之首,其華麗壯觀為全國罕見。
溯源閣
溯源閣位於祭祖堂西側,與望鄉閣對稱而建,是大槐樹主體建築「一堂兩閣」之西閣,建築造型為仿古四角攢尖頂三檐雙層建築,上層有爬廊與祭祖堂相連。溯源閣取義溯源,意在追溯移民史實,感念先祖功德。而溯源閣整體布局也凸顯了溯源移民歷史,展示老家文化這一主題。
中華姓氏苑
中華姓氏苑主要由中華民族的姓氏來源、發展演變,11969個姓氏,姓氏郡望、堂號、堂聯、家訓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您將在這裡欣賞到一場中華姓氏文化的盛宴。
移民實證展覽館
這裡有移民情景泥塑群雕,這裡有移民先祖生活用品、這裡有許多珍貴的移民譜牒,在這裡展出的每一件實物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雖然看起來很普通,但都是對移民歷史最真實的見證和最珍貴的佐證。
廣濟寺
洪洞縣廣濟寺為唐貞觀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內永安里,金承安年間遷徙賈村汾河畔。當年廣濟寺寺院宏大,僧眾濟濟,香火旺盛。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法堂、藏經樓、伽藍殿、祖師堂、禪堂、方丈、鐘鼓樓。還有齋堂、客堂、寢堂、茶座、延壽堂等。山門左側有一棵蔭蔽數畝的大槐樹,這就是明初遷民之時,辦理公差事務,人們不能忘懷的古大槐樹。
槐木化石
槐木化石是從洪洞西山煤礦挖出來的,據專家考證已有上億年的歷史。上面的許多地方已經炭化,這就形象地說明洪洞早在億年前就有了槐樹的身影,所以被稱為「槐鄉大地」是當之無愧、名不虛傳的。
石經幢
石經幢是祭祖園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現存明代遷民的唯一歷史見證。經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種,創始於唐,由多塊石刻堆建成柱狀,柱上有盤蓋,柱身刻陀羅尼經文及佛像。由廣濟寺大法師惠璉於金承安五年(1201年)所建,比移民還要早200多年,是廣濟寺的唯一遺物,也是典型的經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層十五級,高9.4米,雕刻藝術古樸深厚,書法剛勁流暢,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藝術的珍品。
過廳
這座過廳為五間三開一啟的過廳。門廈琉璃蓋頂,吻獸齊全,正中檐下書寫七絕二首。第一首意為:所有移民後裔都是楊侯國人「洪洞人」,這並不是沒有根據,眾多的私家碑記、譜牒都有記載。第二首意為:北京、河南、山東以及安徽滁和一帶的移民後裔都是同根、同源,請不要擔心互相誤認,關於小腳趾為兩瓣的古老傳說就是我們相認的憑據。
洪崖古洞
洪崖古洞建在這裡與洪洞可是大有淵源的,因為洪洞這個名字就是取自城南「洪崖」與城北「古洞」。「洪崖塹壁」與「古洞連雲」這八個大字是由著名書法家董壽平書寫的。「洪崖古洞」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南北長40米,東西寬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寬2.5米,洞內蜿蜒曲折。
民俗村
打麥場在這裡,雖然看不到當時移民先祖們在一起打麥、碾麥、揚麥、裝麥的熱鬧場景,但卻有堆積起來的高大麥垛,健壯的漢子才能推動的石碾子,和孩子們在一邊玩耍的鞦韆,以及洪洞本地的特色小吃,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老家風情。民俗村明代四合院內家具十分講究,是當時有錢人家居的院落。喜慶婚禮院是當時普通人家的院落,有古代婚服可供拍照。民間工匠院是當時中等偏下生活水平人家的院落,建築之分簡樸。文化革命院其格局為籬笆院牆,以文革期間農村家庭生活為背景。紡織編織院結構布局大方舒展,集中展示洪洞農民家庭的織布、編織等特色工藝。農家馬車院以民國時期農家馬車經營戶的生產生活場景為主,極具地方風情。行醫人家院展示了洪洞南部地區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瓦房建築風格。普通農家院陳設簡易實用,集中體現五十年代初期洪洞普通農民家庭的生活面貌。
魁星樓
民俗村最南面那個塔式造型的建築就是魁星樓。據《漢書》記載:魁星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主宰文運。魁星樓是古代村莊裡供奉魁星的聖地,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以祈求在科舉考試中榜上有名。所謂「魁星點狀元」,就是如此。魁星樓的旁邊還設有北斗七星,而北斗前四星稱為「璇璣」,也叫魁,又因為四顆星排列如「斗」字,也稱「斗魁」。
同源渠
同源渠,顧名思義,移民後裔有着共同的源頭。移民後裔遍布祖國大江南北,融匯於整個華夏民族,但他們的源頭只有一個,就是洪洞大槐樹。只要是大槐樹的後裔就能在這裡找到移民先祖的蹤跡,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思源潭
水流千里總有源頭,人處四海難忘故土。移民先祖當年從這裡開拔外遷,開疆拓土,但從沒有一刻忘記過對故土的思念。幾百年後,移民後裔也絕不會因時間的遙遠而淡忘對自己源頭的眷戀。在這裡,您可以默念祖恩,撣塵淨手,以虔誠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一代大槐樹(仿)
新塑大槐樹根據古大槐樹的記載所建,重現了當年大槐樹的風采。據記載當時的大槐樹身圍 「七庹零一媳婦」,也就是說,要七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手連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點五尺,故這棵新塑大槐樹身圍近40尺,直徑13尺。
牌坊
這座牌坊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它的正額與背額分別鐫刻着「譽延嘉樹」、「蔭庇群生」。「譽延嘉樹」說的是隨着大槐樹後裔的輾轉遷移,大槐樹在海內外也享有盛譽;「蔭庇群生」說的是大槐樹的神靈世世代代庇護着移民後裔,庇護着大槐樹下的芸芸眾生,辛亥革命時期槐鄉大地就因大槐樹而免去了一場大的浩劫。
茶樓
茶樓採用的是全木質框架結構,總高11米,南北長23.65米,東西寬13米。一層是洪洞特色的農家純綠色無公害產品,二層是仿明式的茶館。茶樓不僅僅是一座民間的傳統建築,更是中華文化中以茶待客的老習俗在洪洞的直觀體現,可以讓您最真切地感受老家人的熱情,並了解老家的質樸民風。
茶室
茶室,建於民國三年,專供遊客歇腳休息、品茶聊天的場所。面寬10.45米,進深4.77米,面積不大,脊高一般,形貌與民居無異,意義卻不一般,它是為接待遠方歸來的遊子而特意興建,匾額與楹聯所表述的也正是這種老家與歸客之間的親情。
三座橋
西橋取名蓮馨橋,有兩層寓意。其一洪洞自古就有蓮花城的美譽,當時縣城高而四周低,人們蓄水植蓮。到夏天蓮花的香氣瀰漫着整個洪洞城,真乃「水包座子蓮花城」。其二「蓮馨」諧音「心連心」,喻指老家人與移民後裔永遠心連心。
中橋取名槐香橋,有兩層意思。一是說這裡是槐樹的故鄉,到處充斥着槐花的香氣。二是槐香的諧音是懷念的懷,故鄉的鄉,意思是大槐樹的後裔永遠懷念自己的故鄉。
東橋取名鸛鳴橋,是借鸛鳥的鳴叫抒發遊子的思鄉之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首民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民謠里的老鸛指的是一種體型像鶴的水鳥,但脖子和身子比鶴短。以前在汾河邊常看見它們大片的覓食,在大槐樹上築有巨大的窩。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地處山西省南部,臨汾盆地北端,東隔霍山與古縣交界,西靠呂梁與蒲縣相連,北與霍州、汾西縣為鄰,南與堯都區接壤。
地貌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位於臨汾盆地北端,平均海拔430米。東部為霍山;西部為呂梁山系,山勢低緩綿長。
氣候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特徵比較顯著,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少雪。
水文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屬相對富水區,流經景區的汾河自北向南貫穿,全長45.8公里;有12條季節性河流,河流全長332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0.87立方米;地下儲水量為1.04億立方米;泉水126處,年徑流量為1.5億立方米,其中霍泉最大,年徑流量為1.3億立方米。
社會價值
1994年2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
;4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會委員長喬石視察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
2002年3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擬確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7年4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由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鳳凰衛視、山西電視台、臨汾電視台等現場直播,被評選為「人民網2008年度最受關注的各地節慶」。
2008年4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舉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被山西省文明辦列為「中國清明節」系列活動的重點項目
;6月,「大槐樹祭祖習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9年5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大槐樹尋根祭祖節」被山西省文化廳列入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名單。
2011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視察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
2015年3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在旅遊商報舉辦的「十個百佳」評選活動中,榮膺全國「百佳旅遊景區」戰略合作夥伴。
2017年1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被中國楹聯學會授予「中國楹聯文化名園」;4月,景區被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5月,景區被中國城市第一媒體旅遊聯盟授予「2016中國旅遊總評榜年度旅遊景區人氣獎」;6月,景區被共青團中央授予「2015-2016年度青年文明號」
;7月,山西衛視《人說山西好風光》第二季旅遊發展大會2017年度「老記憶、新地標」評選活動揭曉,洪洞大槐樹入選山西「老記憶」
;10月,景區被全國廠務公開協調小組授予「全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單位」;11月,景區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被授予「第五屆全國文明單位」。
2018年2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旅遊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成功獲批「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示範項目」
;10月,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擬確定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景區榮獲2018宜居中國與生態革命論壇最具影響力景區
;景區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2021年11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被全國旅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評定為第一批國家級文明旅遊示範單位
;12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有限公司(下稱「洪洞大槐樹景區」)獲評「AAAA級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成為2021年山西省首家獲此認證的單位。
截至2015年1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先後被授予「中國最佳民俗文化旅遊景區」、「國家級旅遊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單位」、「中國著名品牌」、「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山西省文明和諧景區」、「山西旅遊十大品牌企業」、「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狀」、「山西省五星級基層工會」、「山西省五星級職代會」、「山西省巾幗文明崗」、「山西省模範集體」、「山西省愛國衛生先進單位」、「美好印象山西十大旅遊景區」等100多項榮譽。
2022年,山西出台龍頭景區建設工作方案,實施「9+13」梯次打造計劃,首批打造包括洪洞大槐樹在內的9家龍頭景區。
1991年4月,首次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舉辦。隨着改革潮流的高漲,以古大槐樹移民遺址為載體的「根祖文化」活動空前活躍,蓬勃發展。九州大地、乃至四海大槐樹後裔,思鄉尋根之情,回鄉祭祖之潮與日俱高。為順應這一歷史潮流,洪洞縣委、縣政府,以「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舉辦了首次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
2007年4月, 第十七屆「中國·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大典」由山西省政府和臨汾市政府聯合主辦,是歷屆尋根祭祖節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鳳凰衛視、山西電視台等媒體現場直播,鳳凰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吳小莉、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朱軍、山西電視台節目主持人李麗萍主持節目,著名歌唱家譚晶一曲《大槐樹》唱出了人們對大槐樹的無限深情,閻維文現場演唱的《母親》表達了華夏兒女的一片赤子之情。原山西省副省長宋北杉主持大祭,全國政協副主席李蒙偕夫人向先祖敬獻花籃,一代名流、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外甥黃大偉也特意從他鄉趕來,在此發表祭祖感言,以表達外公生前對故鄉的眷念之情,本次尋根祭祖節在全球乃至世界華人中引起了極大反響。
1991年開始,每屆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都有數以萬計的大槐樹移民後裔雲集於此,表達着對大槐樹老家濃濃的愛、深深的情。江澤民、喬石、李長春、劉雲山、劉延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賈平凹、張玉鳳等社會各界知名人世蒞臨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參觀考察,尋根祭祖,揮毫潑墨,題詞留言。
實景演出
《大槐樹移民情景劇》
演出地點:一代大槐樹(仿)
演出內容:講述的是明洪武年間,官府為了達到移民集結的目的,在人員來往密集的廣濟寺前大槐樹上張貼告示,宣布移民政策,凡平陽府之民,五口之家遷二,六口之家遷三並依次遞增。但廣濟寺方圓三里之內,為駐軍之地,在此的民眾,可以免遷。於是故土難捨的鄉民紛紛前往廣濟寺周邊聚集,卻遭到集體舉遷的結局。人們被繩索捆綁,官兵押解,方知中了圈套,只有跪拜大槐樹,含淚依依惜別。
《鐵鍋記》
演出地點:洪崖古洞
演出內容:講述的是明洪武年間,移民到河南、河北等地的四兄妹根據約定,二十年後回到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團圓,他們有分離的悲傷,有團圓的喜慶,更有再回老家的激動。雖然二十年間個人際遇不同,但他們對老家的依戀,對父母的牽掛卻更為強烈,整個劇情跌宕起伏,令人回味。
《蘇三路過大槐樹》
演出地點:碑亭(古大槐樹處)
演出內容:演繹的是明正德年,蘇三洪洞落難,蒙冤監於死牢。索性昔日戀人王景隆仕進八府巡撫,在太原巡視督查時發現了蘇三案卷,命洪洞縣起解蘇三到省城複查。衙役崇公道起解蘇三,路過大槐樹的情景。
景區門票
門票:旺季票 成人:80元/張;淡季票 成人:60元/張。
免費政策:身高<1.2米兒童、年齡≤6周歲以下兒童、65周歲以上老人、新聞總署頒發記者證、軍官證、殘疾人憑有效證件免費入園。
優惠政策:年齡6周歲—18周歲未成年人、學生、60~64周歲之間老年人憑相關有效證件可享門票掛牌價五折;洪洞地區居民憑身份證享有不同程度優惠。
交通信息
自駕游路線:
-北京、天津上京港澳高速→石家莊轉京昆高速→洪洞縣下高速→景區;
-陝西上京昆高速→洪洞縣下高速→景區;
-山東上邢汾高速→平遙轉京昆高速→洪洞縣下高速→景區;
-內蒙古上呼包高速→大同轉大運高速→洪洞縣下高速→景區;
-河南上連霍高速→三門峽轉大運高速→洪洞縣下高速→景區。
民俗飯店
大槐樹民俗飯店坐落於大槐樹景區正南100米處,飯店整體裝修由著名古建築設計師設計,擁有古樸、典雅的民俗特色。飯店設有商場、茶吧、休閒區、商務中心及各種配套設施。餐飲部有特色包間18間,分別以18個移民省市命名。客房部有豪華套房、貴賓套房、豪華標間/單間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炕房及龍榻房等。
2015年3月,大槐樹民俗飯店榮膺全國「百佳旅遊酒店」戰略合作夥伴。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來山西遊玩,怎能忘了洪洞老槐樹,來臨汾感受古代文化的底蘊!,快資訊 , 20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