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泰寧縣,福建省三明市轄縣,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脈中段的支脈杉嶺東南,居兩省三地市交界處,介於北緯26°33′-27°07′,東經116°53′-117°24′之間,北靠邵武,東連將樂,南鄰明溪,西接建寧,西北緊貼江西黎川。年降水量1725毫米,年均氣溫17℃。金溪上游杉溪為主要河流。名勝古蹟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明代兵部尚書李春燁府邸,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金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轄2鎮7鄉,111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畲、滿、回、藏、苗等。

公元958年建縣,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北宋時期更是創造了「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的科舉盛況[1]歷史上共出了2位狀元、54名進士、101位舉人。加之繞城而過的金溪與山東曲阜泗水同樣西流的靈異,宋哲宗皇帝於公元1086年將孔子闕里府號「泰寧」賜作縣名,以示褒揚。

泰寧是中央21個蘇區縣之一,2004年被列入全國「百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目錄

歷史沿革

泰寧又稱杉城,原為綏安(後改為綏城)屬地金泉場(後改為金城場)、歸化鎮境域。

新石器時代,縣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周代,為「七閩」(當時散處福建各地以蛇為圖騰的古閩族部落)地。戰國後期,是閩越王無諸領地。漢代,初屬於閩越國,後隸屬會稽郡;漢代末年,隸屬於孫吳建安縣校鄉。永安三年(260),隸屬於建安郡新置的綏安縣。轄境含今建寧、泰寧、寧化三縣及清流、明溪部分地區。縣治在今建寧縣城西三里許的高砂州。西晉,仍屬建安郡綏安縣。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改綏安縣為綏城縣,隸屬關係及轄地都沒變動,從吳永安三年置綏安縣到這年改名,綏安縣存在145年。

隋代,廢綏城縣,先併入泉州建安縣,後歸撫州邵武縣(撫州後改稱臨川郡)。唐武德四年(621),原綏城地又從邵武縣析出,重設綏城縣,隸屬於江南道建州。貞觀三年(629),又廢綏城縣,併入邵武。綏安改綏城到廢置,實際存在190年。綏城併入邵武縣後,稱金泉場。金泉場的轄境與原綏安、綏城轄境同。

高宗乾封二年(667),今寧化縣地(含清流、明溪部分地區)由於巫羅俊開發日趨繁榮,因而從金泉場析出另置黃連鎮(黃連鎮於開元二十二年(734)升為黃連縣)。黃連鎮劃出後,金泉場轄地為今泰寧、建寧兩縣地及明溪的一部分村落。武后垂拱四年(688),從建安縣劃出原將樂縣地復置將樂縣,隸江南道建州。金泉場亦從邵武縣析出轉屬於將樂縣,場的治所移至今泰寧,並改稱金城場,金泉場建制存在59年。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福建都防禦使兼寧海軍使董玠奏請將原綏安縣地(即金城場地)分置歸化和黃連二鎮,歸化鎮即今泰寧(包括明溪沂州一帶村落);黃連鎮即今建寧。今建、泰兩縣歷史上曾合屬了500年(260~759),從此分治,金城場存在71年。歸化鎮屬於建州。唐代宗大曆三年(768),罷福州節度使,改置福建都團練觀察處置使,歸化鎮仍隸屬於建州。

五代時廢鎮為場,南唐中興元年(958年),升歸化場為歸化縣,隸屬建州(後改鎮安軍、鎮武軍)。

後梁開平元年(907),王審知受梁封為閩王,統治全閩。閩永隆年間(939~942),為了防禦南唐,歸化鎮成了左僕射鄒勇夫等人扎重兵的軍事重鎮。後晉天福八年(943),王延政在建州稱帝,歸化鎮仍直隸於建州(後改稱為鎮安軍、鎮武軍)。後唐開運元年(944),南唐攻下建州。二年,改建州為永安軍,後為忠義軍。南唐保大四年(946),歸化鎮升為歸化場,屬永安軍、忠義軍。從唐乾元二年置歸化鎮,至南唐保大四年改鎮為場,歸化鎮存在187年,歸化場存在12年。歸化鎮、場共存在199年。

宋元祐元年(1086年),邑人葉祖洽狀元奏請朝廷更改縣名,宋哲宗將山東曲阜孔子闕里府號「泰寧」賜為縣名[2],隸屬邵武軍。

元代屬於邵武路。明清時均屬於邵武府。

民國初期屬北路道、建安道,後直隸省政府。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紅色蘇區縣之一,隸屬閩贛省。紅軍長征北上,蘇區淪陷後,先後屬第九、第七、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區。1950年2月泰寧解放後,屬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改稱南平專員公署)管轄。1970年6月劃歸三明專區。1983年4月,隸屬三明市。

視頻

泰寧縣 相關視頻

福建三明泰寧縣
千年古縣 影視泰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