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泡形鹿角珊瑚

泡形鹿角珊瑚

泡形鹿角珊瑚是石珊瑚目、鹿角珊瑚科、鹿角珊瑚屬動物。分布於美屬薩摩亞群島,澳大利亞,庫克群島,斐濟,法屬波利尼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北馬里亞納群島,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皮特凱恩,薩摩亞,新加坡,所羅門群島,泰國,托克勞,湯加,圖瓦盧,美國本土外小島嶼,瓦努阿圖,越南,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等多個區域。泡形鹿角珊瑚已列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目錄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泡形鹿角珊瑚

【命名者及時間】Dana, 1846

【科屬分類】動物界、刺胞動物門、珊瑚綱、六放珊瑚亞綱、石珊瑚目、鹿角珊瑚科、鹿角珊瑚屬

物種概述

泡形鹿角珊瑚是水螅型的單體或群體動物,外觸手芽形成指狀分枝群體。珊瑚體為大型個體、珊瑚骼灌木狀,分枝距離大,群體長達200-500毫米,直徑5-20毫米,有圍鞘。共骨表面有刺或槽。無軸柱或軸柱小、弱。觸手及隔膜為6或6的倍數。隔膜成對發生,肌肉多相對而生,口道溝兩個。如有骨骼,其骨骼均在體外,由表皮層分泌形成。是常見的六放珊瑚亞綱、石珊瑚目的動物,每個蟲體與海葵相似,其基盤部分與體壁的外胚層細胞能分泌石灰質物質,積存在蟲體的底面、側面及隔膜間等處,好像每個蟲體都坐在一個石灰座上,稱為珊瑚座。隔膜成對,但缺乏明顯的口道溝,具鈣質杯狀外骨骼。是造礁珊瑚。有如鹿角般的分支狀生長形態,頂端小枝細長而漸尖。分枝中部和基部的輻射珊瑚體稀,向上逐漸變為鼻形和半管唇形,小枝上的是針口管形。軸珊瑚體圓柱形,直徑2毫米,杯孔小。輻射珊瑚體第 一輪隔片不等,一般為六個,外側直接隔片最大,內側略小,第二輪僅有一點小刺痕跡。濾食浮游性生物。

群體通常呈小指狀。分枝的大小和外觀取決於暴露于波動的程度,但總是短暫的和緊湊的。暴露於強波活動的群體有金字塔形的小枝。珊瑚石大小不規則,這些礁石斜坡上的群體呈管狀,更沉浸。軸向珊瑚石都很小,有時難以區分。徑向珊瑚石大小不規則,並且有時被配置在分枝的側面並向下行。

珊瑚顏色

通常為藍色(可拍攝至紫色)或奶油色。

生境與豐度

生境位於礁石上部斜坡和礁石上。豐度:普通。

分布範圍

分布於美屬薩摩亞群島,澳大利亞,[[庫克群島,斐濟,法屬波利尼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基里巴斯,馬來西亞,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瑙魯紐埃,北馬里亞納群島,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皮特凱恩,薩摩亞,新加坡,[[所羅門群島,泰國,托克勞,湯加,圖瓦盧,美國本土外小島嶼,瓦努阿圖,越南,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

種群現狀

這個物種發現在太平洋中部的中南半島,西太平洋海洋和中央太平洋,大堡礁,菲律賓,安達曼群島,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皮特凱。

該物種在其分布範圍內較廣泛。但特別容易遭受傷害,其中包括疾病、冠棘海星捕食、收穫水族貿易、繁殖能力低,並出現大量減少的珊瑚棲息地等各種威脅。雖然具體的數量發展趨勢未知,但可以推斷,從棲息地質量下降的基礎上,該物種是處於珊瑚礁被破壞和珊瑚礁退化的關鍵時期,在其範圍內考慮各種不良因素,估計總的趨勢是數量在減少。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