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形鹿角珊瑚
泡形鹿角珊瑚 |
泡形鹿角珊瑚是石珊瑚目、鹿角珊瑚科、鹿角珊瑚属动物。分布于美属萨摩亚群岛,澳大利亚,库克群岛,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皮特凯恩,萨摩亚,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泰国,托克劳,汤加,图瓦卢,美国本土外小岛屿,瓦努阿图,越南,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等多个区域。泡形鹿角珊瑚已列入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目录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泡形鹿角珊瑚
【命名者及时间】Dana, 1846
【科属分类】动物界、刺胞动物门、珊瑚纲、六放珊瑚亚纲、石珊瑚目、鹿角珊瑚科、鹿角珊瑚属
物种概述
泡形鹿角珊瑚是水螅型的单体或群体动物,外触手芽形成指状分枝群体。珊瑚体为大型个体、珊瑚骼灌木状,分枝距离大,群体长达200-500毫米,直径5-20毫米,有围鞘。共骨表面有刺或槽。无轴柱或轴柱小、弱。触手及隔膜为6或6的倍数。隔膜成对发生,肌肉多相对而生,口道沟两个。如有骨骼,其骨骼均在体外,由表皮层分泌形成。是常见的六放珊瑚亚纲、石珊瑚目的动物,每个虫体与海葵相似,其基盘部分与体壁的外胚层细胞能分泌石灰质物质,积存在虫体的底面、侧面及隔膜间等处,好像每个虫体都坐在一个石灰座上,称为珊瑚座。隔膜成对,但缺乏明显的口道沟,具钙质杯状外骨骼。是造礁珊瑚。有如鹿角般的分支状生长形态,顶端小枝细长而渐尖。分枝中部和基部的辐射珊瑚体稀,向上逐渐变为鼻形和半管唇形,小枝上的是针口管形。轴珊瑚体圆柱形,直径2毫米,杯孔小。辐射珊瑚体第 一轮隔片不等,一般为六个,外侧直接隔片最大,内侧略小,第二轮仅有一点小刺痕迹。滤食浮游性生物。
群体通常呈小指状。分枝的大小和外观取决于暴露于波动的程度,但总是短暂的和紧凑的。暴露于强波活动的群体有金字塔形的小枝。珊瑚石大小不规则,这些礁石斜坡上的群体呈管状,更沉浸。轴向珊瑚石都很小,有时难以区分。径向珊瑚石大小不规则,并且有时被配置在分枝的侧面并向下行。
珊瑚颜色
通常为蓝色(可拍摄至紫色)或奶油色。
生境与丰度
生境位于礁石上部斜坡和礁石上。丰度:普通。
分布范围
分布于美属萨摩亚群岛,澳大利亚,[[库克群岛,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基里巴斯,马来西亚,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瑙鲁,纽埃,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皮特凯恩,萨摩亚,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泰国,托克劳,汤加,图瓦卢,美国本土外小岛屿,瓦努阿图,越南,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
种群现状
这个物种发现在太平洋中部的中南半岛,西太平洋海洋和中央太平洋,大堡礁,菲律宾,安达曼群岛,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皮特凯。
该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较广泛。但特别容易遭受伤害,其中包括疾病、冠棘海星捕食、收获水族贸易、繁殖能力低,并出现大量减少的珊瑚栖息地等各种威胁。虽然具体的数量发展趋势未知,但可以推断,从栖息地质量下降的基础上,该物种是处于珊瑚礁被破坏和珊瑚礁退化的关键时期,在其范围内考虑各种不良因素,估计总的趋势是数量在减少。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1]
参考文献
- ↑ 美已立法保護20種即將滅絕的珊瑚人民网,201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