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和
湯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元末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家,東甌王。湯和早年參加郭子興軍,後寫信建議朱元璋參加郭軍。此後隨朱元璋攻占集慶,升統軍元帥,鎮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為征南將軍,擊敗方國珍、陳友定。後又隨徐達率軍攻占山西、甘肅、寧夏等地,封信國公。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逝世,是明代開國功臣中為數不多的得以善終者。
湯和 | ||
---|---|---|
湯和像原圖鏈接 | ||
大明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都督左柱國議軍國事
| ||
爵位 | 信國公 追贈東甌王 | |
族裔 | 漢族 | |
字號 | 鼎臣 | |
諡號 | 襄武 | |
出生 | 泰定三年(1326年)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安豐路濠州鳳陽縣東湖裡[1] | |
逝世 |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七日 應天府 | |
墓葬 | 湯和墓 | |
親屬 | 長子湯鼎 少子湯醴 |
目錄
生平
早年經歷
湯和在幼年時是孤兒,與朱元璋是同鄉。他幼年便有遠大志向,嬉戲玩耍時,曾練習騎馬射箭,統率群童。長大之後,身高七尺,舉止灑脫,善於謀略。郭子興起兵時,湯和帶領十餘人前去歸附,因功被授予千戶之職[2]。至正十二年(1352年),寫信邀請朱元璋參加義軍[3]。後隨朱元璋進攻大洪山,攻克滁州,擔任管軍總管[4]。又隨朱元璋攻取和州。當時諸將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輩,都不肯居於他人之下,湯和比朱元璋大三歲,唯獨他認真謹慎聽從指揮,朱元璋為此非常高興。後隨軍平定太平,繳獲三百匹戰馬。在攻擊陳野先時,湯和被箭射中左大腿,他將箭拔出後繼續投入戰鬥,最後與諸將生擒陳野先。另外攻下溧水、句容,隨軍占領集慶。湯和跟隨徐達攻取鎮江後,晉升為統軍元帥。又率軍進攻奔牛、品城,降服陳保二,攻取金壇、常州,然後以樞密院同僉的身份駐守常州[5]。
常州與張士誠控制地域相連,張士誠經常派間諜偵察,湯和防守十分嚴密,使敵人探聽不到任何消息。吳軍屢次出兵侵犯,湯和全都將他們擊退,並斬俘敵人數以千計。然後進取無錫,大破吳軍於錫山,趕走莫天祐,俘獲其妻子兒女,晉升為中書左丞。又以水師巡行黃楊山,將吳水軍打敗,俘獲千戶四十九人,被授以平章政事。湯和率軍援救長興,與張士信戰於城下,城中出兵,與湯和一起夾擊,大敗敵軍,俘獲士兵八千人;解圍之後,湯和率軍返回,平定江西諸山寨。永新守將周安反叛,湯和率軍進攻,將其打敗,連破其十七寨,然後圍城三月,攻克永新,捉拿周安,並將他獻給朱元璋,然後還守常州。後隨大軍進攻張士誠,攻克太湖水寨,攻下吳江州,圍攻平江,在與吳軍戰於閶門時,湯和被飛炮擊傷左臂,應召返回應天。傷好之後,湯和重返戰場,攻克平江,因功被賜黃金和布帛[6]。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建立御史台,湯和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諭德。隨即又被授以征南將軍,與副將軍吳禎率領常州、長興、江陰諸路軍隊進攻方國珍。大軍渡過曹娥江,攻下餘姚、上虞、慶元。方國珍逃亡入海,湯和率軍追擊,將其打敗,俘獲大帥二人,海船二十五艘,斬首無數,然後回軍平定各屬城。派使者招降方國珍,方國珍到軍門投降,湯和獲得士兵二萬四千人,海船四百多艘,浙東全部平定[7]。湯和於是與副將軍廖永忠率軍討伐陳友定,從明州出發,由海路順風抵達福州的五虎門,駐軍南台。湯和首先派人前去招降,陳友定不予答覆,於是將其包圍,在城下將平章曲出打敗,參政袁仁請求投降,湯和軍乘機入城。然後分兵進攻興化、漳州、泉州及福寧諸州縣。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攻占延平,陳友定自殺未遂,押送應天處死[8]。
南征北伐
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北伐,湯和受命在明州造船,將糧食運往直沽,因在海上遭遇颶風,將糧食運到鎮江後返回。此後,湯和擔任偏將軍,跟隨徐達西征,與右副將軍馮勝一起從懷慶越過太行山,攻取澤州、潞州、晉州、絳州諸州郡。又跟隨徐達攻占河中。第二年,湯和率軍渡河入潼關,分兵直趨涇州,派部將招降張良臣,張良臣不久又反叛。湯和會合大軍圍攻慶陽,將其俘獲斬首。又過了一年,湯和以右副將軍的身份跟隨徐達在定西擊敗擴廓帖木兒,平定寧夏,向北追擊至察罕腦兒,擒獲猛將虎陳,獲馬、牛、羊十多萬頭。攻戰於東勝、大同、宣府,湯和都立有戰功[9]。返回京城後,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封為中山侯,年祿一千五百石,並授與世券[10]。
洪武四年(1371年),湯和被授以征西將軍,與副將軍廖永忠一起率水師溯江伐夏,夏兵占據險要地勢,湯和進攻沒能成功。又遇長江水暴漲,駐軍大溪口,軍隊長久不能前進,而傅友德已率軍從關中深入,攻取漢中。廖永忠已在其前攻克瞿塘,進入夔州。湯和這才率軍跟隨其後,進入重慶,降服明升。還軍之後,傅友德、廖永忠受到朱元璋賞賜,而湯和不及他們[11]。第二年,湯和隨徐達北伐,遇元軍於斷頭山,戰敗,一名指揮陣亡,朱元璋對此未予追究。湯和隨即與李善長一起駐紮中都宮闕。又鎮守北平,修築彰德城,征討察罕腦兒,取得大捷。洪武九年(1376年),湯和以征西將軍的身份駐防延安,伯顏帖木兒乞和,湯和率軍返回。洪武十一年春,晉封信國公,年祿三千石,參加商議軍國大事。湯和屢次出中都、臨清、北平操練軍伍,修繕城廓。洪武十四年,湯和以左副將軍的身份率軍出塞,征討乃兒不花,攻占灰山營,俘獲平章別里哥、樞密使久通而歸。洪武十八年(1385年),思州少數民族叛亂,湯和以征虜將軍的身份跟隨楚王朱楨征討,俘獲四萬人,擒獲其首領而歸[12]。
晚年生涯
湯和沉着、敏捷、有智謀,卻經常因酒醉犯錯。駐守常州時,他曾請示朱元璋,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便酒醉埋怨說:「我鎮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朱元璋聽說之後便懷恨在心。平定中原後還師論功時,朱元璋以湯和征閩時釋放陳友定的餘黨,使八閩重受騷擾,還軍途中,又被秀蘭山賊寇襲擊,失去二名指揮為由,不予封公。湯和伐蜀回來後,朱元璋又當面數落其逗留之罪,湯和頓首謝罪,此事才作罷。在封他為信國公時,朱元璋仍列舉他在常州時的過失,並命人刻在世券上[13]。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心中不願諸將長期統領軍隊,只是還沒有公開採取措施。湯和因此尋找機會對朱元璋說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揮軍隊馳騁戰場了,希望能返回故鄉,為將來死去找一片容身之處。」朱元璋聽後大為高興,立即賜錢讓他在中都鳳陽修建府宅,並且為諸公、侯修建府宅[14]。
不久,倭寇侵犯上海,朱元璋心中憂慮,便探訪湯和,對他說:「你雖已年老,但仍請盡力為朕做此一行吧。」湯和到沿海,選浙東民五萬八千餘人戌守,使倭寇不敢輕犯[15]。第二年,閩中沿海修城竣工,湯和返京復命,中都新宅也已建成。湯和便帶領妻子兒女去向陛下辭行,陛下賜他黃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紙紗三千錠、彩帛四十多套,賜給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樣多。並且下詔褒獎,諸功臣無人能與他相比。從這以後,湯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見[16]。湯和晚年為人更加恭敬謹慎,入朝所聽關於國事的議論,不敢向外洩露一句。有妾百餘,他生病之後便全部用錢將她們打發走。所得的賞賜,湯和大多分給了鄉親,每當見到布衣時的故交遺老,總是顯得非常高興[17]。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曾想建造府宅,從湯和處借衛士三百人,湯和立即悄悄把此事告訴朱元璋[18]。
洪武二十三年元旦,湯和因病失聲,朱元璋即日親臨探視,長久嘆息之後,讓他返回故鄉。待他病稍好一點時,又命其子將他接至京城,讓他坐車進入內殿,設宴慰勞,關懷備至,並賜黃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湯和病漸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見他,便命他坐車前往覲見,朱元璋用手撫摸着他,與他詳細敘談家鄉故舊以及興兵之艱難。湯和已不能對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見此情形,淚流不已,厚贈黃金、布帛作為喪葬費用。第二年八月七日,湯和病逝,終年七十歲,追封為東甌王,諡號襄武[19][20]。明朝開國功臣中,湯和是為數不多的得以善終者[21]。嘉靖年間,東南方被倭寇襲擾,湯和所築的沿海戍城,都很堅固,歷久不坍,浙人賴以自保,因此許多人以歌來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巡按御史請命於朝廷,為湯和立廟祭祀[22]。
家庭
注釋
- ↑ 《國朝獻徵錄》(卷5):「故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都督、左柱國議軍國事、信國公、追諡襄武、封東甌王姓湯氏,諱和,字鼎臣,世居鳳陽縣之東湖裡。」
- ↑ 《明史》(卷126):「湯和,字鼎臣,濠人,與太祖同里閈。幼有奇志,嬉戲嘗習騎射,部勒群兒。及長,身長七尺,倜儻多計略。郭子興初起,和帥壯士十餘人歸之,以功授千戶。」
- ↑ 吳晗:《朱元璋傳》第二章
- ↑ 《國朝獻徵錄》(卷5):「時高皇帝處滁陽王甥館,王委心推奉,率兵從攻大洪山寨,得兵八百,陞長萬夫。復從攻滁州,殺其守帥,以功多,授管軍總管。」
- ↑ 《明史》(卷126):「從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軍總管。從取和州。時諸將多太祖等夷,莫肯為下。和長太祖三歲,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之。從定太平,獲馬三百。從擊陳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復斗,卒與諸將破擒野先。別下溧水、句容,從定集慶。從徐達取鎮江,進統軍元師。徇奔牛、呂城,降陳保二。取金壇、常州,以和為樞密院同僉守之。」
- ↑ 《明史》(卷126):「常與吳接境,張士誠間諜百出,和防禦嚴密,敵莫能窺。再寇,再擊卻之,俘斬千計。進攻無錫,大破吳軍於錫山,走莫天祐,獲其妻子,進中書左丞。以舟師徇黃楊山,敗吳水軍,獲千戶四十九人,拜平章政事。援長興,與張士信戰城下。城中兵出夾擊,大敗之,俘卒八千,解圍而還。討平江西諸山寨。永新守將周安叛,進擊敗之,連破其十七寨,圍城三月,克之,執安以獻,還守常州。從大軍伐士誠,克太湖水寨,下吳江州,圍平江,戰於閶門,飛炮傷左臂,召還應天,創愈復往,攻克之,論功賜金帛。」
- ↑ 《國朝獻徵錄》(卷5):「除御史大夫,兼太子諭德,階榮祿大夫。時方谷珍據溫、台、慶元三郡,與士誠比境,聞士誠敗,固巳震恐。王督諸軍攻之,谷珍懼,乘大舶逃匿海島中,王遣人持書,諭以國家威德。谷珍即率昆弟子侄待罪軍門,得兵械舟楫以萬計,所至不擾。」
- ↑ 《明史》(卷126):「初建御史台,以和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諭德。尋拜征南將軍,與副將軍吳禎帥常州、長興、江陰諸軍,討方國珍。渡曹娥江,下餘姚、上虞,取慶元。國珍走入海,追擊敗之,獲其大帥二人、海舟二十五艘,斬馘無算,還定諸屬城。遣使招國珍,國珍詣軍門降,得卒二萬四千,海舟四百餘艘。浙東悉定。遂與副將軍廖永忠伐陳友定,自明州由海道乘風抵福州之五虎門,駐師南台,使人諭降。不應,遂圍之。敗平章曲出於城下。參政袁仁請降,遂乘城入。分兵徇興化、漳、泉及福甯諸州縣。進拔延平,執友定送京師。時洪武元年正月也。」
- ↑ 《國朝獻徵錄》(卷5):「明年,與中山王、宋國公至定西,襲元將擴闊帖木兒營,西北取寧夏至,察罕腦兒獲其猛將虎陳。定東勝、大同、宣府,皆以勞先諸將。」
- ↑ 《明史》(卷126):「大軍方北伐,命造舟明州,運糧輸直沽。海多颶風,輸鎮江而還。拜偏將軍。從大將軍西征,與右副將軍馮勝自懷慶逾太行,取澤、潞、晉、絳諸州郡。從大將軍拔河中。明年,渡河入潼關,分兵趨涇州,使部將招降張良臣,既而叛去。會大軍圍慶陽,執斬之。又明年,復以右副副將軍從大將軍敗擴廓於定西,遂定寧夏,逐北至察罕腦兒,擒猛將虎陳,獲馬牛羊十餘萬。徇東勝、大同、宣府皆有功。還,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封中山侯,歲祿千五百石,予世券。」
- ↑ 《明史》(卷126):「四年拜征西將軍,與副將軍廖永忠帥舟師溯江伐夏。夏人以兵扼險,攻不克。江水暴漲,駐師大溪口,久不進,而傅友德已自秦、隴深入,取漢中。永忠先驅破瞿塘關,入夔州。和乃引軍繼之,入重慶,降明升。師還,友德、永忠受上賞,而和不及。」
- ↑ 《明史》(卷126):「明年從大將軍北伐,遇敵於斷頭山,戰敗,亡一指揮,帝不問。尋與李善長營中都宮闕。鎮北平,甓彰德城。征察罕腦兒,大捷。九年,伯顏帖木兒為邊患,以征西將軍防延安。伯顏乞和,乃還。十一年春,進封信國公,歲祿三千石,議軍國事。數出中都、臨清、北平練軍伍,完城郭。十四年以左副將軍出塞,征乃兒不花,破敵灰山營,獲平章別里哥、樞密使久通而還。十八年,思州蠻叛,以征虜將軍從楚王討平之,俘獲四萬,擒其酋以歸。」
- ↑ 《明史》(卷126):「和沉敏多智數,頗有酒過。守常州時,嘗請事於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太祖聞而銜之。平中原師還論功,以和征閩時放遣陳友定餘孽,八郡復擾,師還,為秀蘭山賊所襲,失二指揮,故不得封公。伐蜀還,面數其逗撓罪。頓首謝,乃已。其封信國公也,猶數其常州時過失,鐫之券。」
- ↑ 《明史》(卷126):「於時,帝春秋浸高,天下無事,魏國、曹國皆前卒,意不欲諸將久典兵,未有以發也。和以間從容言:「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悅,立賜鈔治第中都,並為諸公、侯治第。」
- ↑ 《明史》(卷126):「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顧謂和曰:「卿雖老,強為朕一行。」和請與方鳴謙俱。鳴謙,國珍從子也,習海事,常訪以御倭策。鳴謙曰:「倭海上來,則海上御之耳。請量地遠近,置衛所,陸聚步兵,水具戰艦,則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為軍,戍守之,可無煩客兵也。」帝以為然。和乃度地浙西東,並海設衛所城五十有九,選丁壯三萬五千人築之,盡發州縣錢及籍罪人貲給役。役夫往往過望,而民不能無擾,浙人頗苦之。或謂和曰:「民讟矣,奈何?」和曰:「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復有讟者,齒吾劍。」逾年而城成。稽軍次,定考格,立賞令。浙東民四丁以上者,戶取一丁戍之,凡得五萬八千七百餘人。」
- ↑ 《明史》(卷126):「明年,閩中並海城工竣,和還報命,中都新第亦成。和帥妻子陛辭,賜黃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鈔三千錠、彩幣四十有副,夫人胡氏賜亦稱是。並降璽書褒諭,諸功臣莫得比焉。自是和歲一朝京師。」
- ↑ 《明史》(卷126):「和晚年益為恭慎,入聞國論,一語不敢外泄。媵妾百餘,病後悉資遣之。所得賞賜,多分遺鄉曲,見布衣時故交遺老,歡如也。」
- ↑ 《明史》(卷127):「又五年,善長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檢下。嘗欲營第,從信國公湯和假衛卒三百人,和密以聞。」
- ↑ 《國朝獻徵錄》(卷5):「二十八年八月七日,薨於里第之正寢,至是年七十矣。」
- ↑ 《明史》(卷126):「二十三年朝正旦,感疾失音。帝即日臨視,惋嘆久之,遣還里。疾小間,復命其子迎至都,俾以安車入內殿,宴勞備至,賜金帛御膳法酒相屬。二十七年,病浸篤不能興。帝思見之,詔以安車入覲,手拊摩之,與敘里閈故舊及兵興艱難事甚悉。和不能對,稽首而已。帝為流涕,厚賜金帛為葬費。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東甌王,諡襄武。」
- ↑ 《明史》(卷126):「當時公、侯諸宿將坐奸黨,先後麗法,稀得免者,而和獨享壽考,以功名終。」
- ↑ 《明史》(卷126):「嘉靖間,東南苦倭患,和所築沿海城戍,皆堅緻,久且不己,浙人賴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請於朝,立廟以祀。」
- ↑ 《明史》(卷126):「和五子。長子鼎為前軍都督僉事,從征雲南,道卒。少子醴,積功至左軍都督同知,征五開,卒於軍。」
- ↑ 《明史》(卷116):「魯荒王檀,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生,生兩月而封。十八年就籓兗州。好文禮士,善詩歌。餌金石藥,毒發傷目。帝惡之。二十二年薨,諡曰荒。子靖王肇輝,甫彌月。母妃湯,信國公和女,撫育教誨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