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盧寺
毗盧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杜北街道上京村東,始建於唐天寶年間(742~756年),東為九龍湖,西南臨石津灌渠及石閆公路,北依農田。
寺院面積23畝,建築12座,依次為:山門、照壁、釋迦殿、鐘樓、鼓樓、毗盧殿、文物展室、文物庫房等,其中釋迦殿、毗盧殿均繪有明代壁畫。
1996年,石家莊市毗盧寺博物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稱:毗盧寺
地理位置:河北省石家莊市上京村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1.87公頃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10元
著名景點:釋迦殿,毗盧殿
目錄
基本介紹
毗盧寺位於河北省會石家莊市西郊上京村,是中國佛教一座古老廟宇,以保存有精美的古代壁畫而聞名。據《方輿匯編》和寺內現存碑碣記載,毗盧寺創建於唐朝天寶年間,宋、元、明各朝均曾重修。原來規模較大,建築較多,現僅存釋迦殿(前殿)和毗盧殿(後殿)。
毗盧殿中央佛台上供奉的是佛教的本尊主佛毗盧遮那(印度語,意為光明普照),故該寺稱為毗盧寺。兩殿內均繪有壁畫,繪製面積共200多平方米,是我國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的重要壁畫之一。
歷史沿革
唐代是我國壁畫最興盛的時期,吳道子是最有成就的傑出畫家。當地相傳,曲陽縣北嶽廟裡的飛天神、趙縣柏林寺大殿壁畫上的水,都出自吳道子手筆。
曲陽和趙縣,一北一南,距上京村均不過百里。專家考證,毗盧寺壁畫的畫派風格基本上是承襲吳道子畫派之粉本的,有人將它與甘肅敦煌壁畫、山西永樂宮壁畫、北京法海寺壁畫相提並論,足見其受到重視的程度。
毗盧寺壁畫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技藝精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對研究古代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以及古代美術史和傳統繪畫藝術都有重要的意義,是我國古代壁畫遺存中的寶貴珍品,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前殿即釋迦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小式布瓦懸山頂,前有抱廈[1] 。殿內正麵塑釋迦坐像一尊,四壁繪有壁畫83平方米。內容是中國化的佛教故事及民間神話故事。繪製水平不如後殿,保存也不夠完整。
後殿即毗盧殿,也是該寺的主殿,建在高1米的月台上,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前後有抱廈,平面呈十字形。
殿脊兩端有龍頭鳳凰卷尾的鴟吻。飛檐深遠,瓦頂坡度緩和,因而外觀舒暢,形制特殊,俗稱五花八角殿。殿內存有重彩壁畫120平方米,其中四壁的壁畫最為精彩。
上下分三排,繪有天堂、地獄、人間、羅漢、菩薩、城隍土地、忠臣良將等儒、釋、道三教各種神像人物500多位,又把他們分成120多個小組合,每組合旁有名號榜題,形成了三教合流的壁畫藝術特點。北壁高2.8米,寬3.95米,壁畫內容以佛教題材為主,畫有現忿怒身的十大明王及帝釋、梵天、天龍八部、四大天王、玉皇大帝等道教和釋教人物120多身。東西兩壁均高2.8米,寬7.6米,壁畫以道教內容為主。
東壁繪有南極長生大帝、扶桑大帝、玄天大帝、地藏王菩薩、鬼子母等共130多身。西壁畫北極紫微大帝、巨半拿等眾、五湖龍神等眾、崇寧護國真君等,共140多身。
南壁高寬與東西壁相同,壁畫以世俗人物為主,東側畫引路王菩薩、為國捐軀忠臣烈士、九流百家一切街市等,共80多身。兩側畫面然鬼王、城隍土地等眾,往古賢婦烈女、后妃、宮人女官等,共60多身。
這些畫雖屬宗教題材,但透過宗教的帷幔,仍然能看到現實生活的影子,有的還直接描繪了勞動人民的形象。
畫風承襲了我國古代壁畫的傳統畫法,技法嫻熟,線條瀟灑自如,色彩艷麗,人物形象生動逼真,主次分明,層次井然。
壁畫賦色以石綠、朱紅為基調,從強烈的對比中取得調和,色彩豐富而和諧。使用的顏料以礦物質為主。這些顏料穩定性好,保存時間長,雖已經歷了幾百個春夏秋冬,但色彩至今還很鮮艷。壁畫還大量使用了瀝粉貼金,整個壁畫看起來艷而不俗,富麗堂皇,光彩奪目。
墨線描繪物象是中國繪畫的一大特點。毗盧寺壁畫的線條描繪法比較豐富,「線」的類型比較齊全,應用得當。在繼承唐宋線描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新發展。
作者從描繪對象的實際需要出發,巧妙地運用線條的節奏、錯落、虛實、剛柔、粗細、展蹙等排列組合的變化,把人物描繪得異常生動,給人以有靈魂、有生命呼之欲出之感。物象的內容和質感也表現得很好。
毗盧寺水陸畫
石家莊毗盧寺水陸畫內容豐富,技藝精湛,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與藝術價值,對研究古代宗教發展、社會生活以及繪畫藝術都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對其文化背景與藝術特徵進行分析研究。
水陸畫是中國古代宗教繪畫的一種,供佛教和道教舉行水陸法會時懸掛使用。因製作工藝和材料不同,水陸畫主要分為壁畫和捲軸畫兩種形式。
水陸畫的繪畫技法傳承於敦煌壁畫,主要是運用中國傳統工筆重彩人物畫法,人物的造型、勾線、設色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技巧,是我國工筆重彩人物畫的珍貴遺產。水陸畫內容一般繪有儒、釋、道三教人物故事,內容包括了天堂、人間、地府三界。儒、釋、道三教的所有神、佛、仙,如佛教中的諸佛菩薩、明王尊者、護法韋陀等,道教的日月星辰、三官大帝、風雨雷電等,另外還繪有儒家的帝王太子、後宮妃嬪、將帥士兵、賢婦烈女等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畫像,因此水陸畫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水陸畫既是宗教繪畫,又是民俗文物,一幅完整的水陸畫,就是一幅天、地、人三界組成的社會全像圖。水陸畫上所保存的圖像和文字,對佛教史研究、儒釋道三教融合研究、信仰民俗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國美術史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價值,特別為齋戒、祈願、抄經等文獻的識讀和解釋提供了直接參考,成為藝術界、文物界、宗教界研究美術、歷史、宗教的診貴資料。
石家莊毗盧寺是中國佛教臨濟宗的一座古老廟宇,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北郊杜北鄉上京村。始建於公元8世紀唐天寶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歷代有多次損壞和修葺。毗盧寺水陸畫是我國以壁畫形式繪製的水陸畫重要作品,它與甘肅敦煌、北京法海寺、山西永樂宮壁畫同為我國最富盛名的宗教壁畫,但其他三家描繪的只是某一教派的內容,惟有毗盧寺壁畫集儒、釋、道三教於一堂,集三教人物於同一畫面,氣勢壯觀、富麗堂皇。毗盧寺前後兩殿繪有水陸畫共計二百多平方米,內容豐富,人物眾多,比著名的永樂宮三清殿壁畫《朝元圖》的人物還多近一倍,其構圖、線描、着色、人物刻劃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對研究元明時期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以及古代美術具有重要價值,現代文藝評論家王朝聞在他的《新藝術創作論》中曾盛讚毗盧寺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遺存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毗盧寺的前殿釋迦殿內四壁繪製水陸畫共約八十三平方米,內容有中國民間傳說《狸貓換太子》,以及漢化的佛傳故事、道教的天神地祗。殿內東、西山牆繪有「八仙過海」的畫像,人物造型生動。可以看出其人物、風俗、內容都與常見的印度佛傳故事有很大的不同。它以連環畫的形式繪於牆上,富於情節性和趣味性。同時這些佛傳故事和中國民間傳說繪在一起,也充分體現了外來文化與中國本土民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毗盧寺前殿繪製水平不如後殿,保存也不夠完整。後殿毗盧殿是寺內正殿,中央佛台上供奉的是佛教的本尊主佛毗盧遮那(印度語,意為光明普照,故該寺稱為毗盧寺)。毗盧佛像兩側有石刻香花菩薩。扇面牆正面繪有二護法金剛,背面繪有六幅觀音像。毗盧殿四壁水陸畫共122平方米,計508個人物。下層神像高約一米,中上層神像依次減少,多為大半身,每幅畫均有題字。
毗盧寺水陸畫雖為明代民間畫工繪製,但其技法皆取自唐宋、與敦煌壁畫的風格同出一脈。歷史上曾有許多著名畫家參與壁畫的繪製,如顧愷之、閻立本、吳道子等。宋、元之時,中國從事和繼承中國工筆人物的主要是那些為寺院繪製壁畫和水陸畫的民間畫師,他們多是虔誠的宗教信徒,在技法上一絲不苟,同時又融入了自己對描繪對象的情感。他們參照顧凱之、閻立本、吳道子等前輩大師們的以線為骨的中國人物畫傳統筆法,結合了豐富的想象力,創作出這些精美的水陸畫。毗盧寺水陸畫主要有三大特點:
一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畫面上人物千姿百態,渾然一體,形成了一個總的節奏和韻律。但它們又三、五成組,獨立成幅,構成有主有從,變化多樣,自成格局,每個人物都有一篇寓意和傳說故事,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壁畫藝術。水陸畫至明清之際基本定型,一堂均在120幅以上,毗盧殿水陸畫正符合基本定型數目。毗盧殿北壁高2.8米,寬3.95米,內容以佛教題材為主,繪有梵天、帝釋為中心的諸天神;畫有十大明王及帝釋、梵天、天龍八部、四大天王、玉皇大帝等道教和釋教人物120多身。西壁繪有北極紫微大帝、四瀆五湖和雷電、山水和花木神五湖龍神等眾、崇寧護國真君等,共140多身。東西兩壁均高2.8米,寬7.6米,壁畫以道教內容為主。東壁繪有南極長生大帝、扶桑大帝、玄天大帝、地藏王菩薩、東嶽、中嶽、南嶽、四海龍王和五方諸神、地藏十王及鬼子母等共130多身。東南、西南壁是佛教人物,而東北、西北壁則是儒家人物,每組人物都有一個傳說故事。南壁高寬與東西壁相同,描繪內容以世俗人物為主,東側畫引路王菩薩、為國捐軀忠臣烈士、九流百家一切街市等,共80多身。西側畫鬼王、城隍土地和古帝王后妃、往古賢婦烈女等,共60多身。殿內壁畫佛、釋、道三教合流,這在別處是不多見的,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寬廣的包容胸懷。這些畫雖屬宗教題材,但仍然能看到現實生活的影子,有許多地方還直接描繪了勞動人民的形象。
二是造型優美,線描豐富:毗盧寺水陸畫的畫風,承襲了我國古代工筆人物畫的傳統畫法,線條瀟灑自如,色彩艷麗,人物形象生動逼真,主次分明。不同於永樂宮《朝元圖》整齊排列的形式,毗盧寺水陸畫將全壁分成100多個小規模組合,運用對稱手法,將內容龐雜的一百多組壁畫,五百多身的帝君神仙各式人物安排得井然有序,錯落有秩,雜而不亂。各組之間由紫、石綠、淺赭三色螺旋形的祥雲分隔開,圖案化的雲朵既調整了畫面,又有助於烘托主題。這樣的總體布局,使人感到內容豐富,形象突出,情節生動。每組都可以是一幅單獨成立的精彩人物畫,但上下左右互相聯繫,謹嚴奇巧。
線的應用是中國繪畫的一大特點,水陸畫屬於傳統工筆重彩人物畫,勾線極為關鍵。毗盧寺水陸畫中的線描有很深的功力,成功地刻畫了不同人物在不同場景中的各種動作、表情和心理狀態,形象真實生動,在繼承唐宋線描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新發展。畫工從描繪對象的實際需要出發,巧妙地運用線條的節奏、虛實、剛柔等排列組織的變化,把人物描繪得異常生動。給人以有靈魂、有生命之感,物像的內容和質感也表現得很好。人物衣紋描繪飄逸靈動,線條流暢且勁健有力,氣韻生動,飄逸自然,表現手法極為成熟,達到形神兼備,呼之欲出的藝術境界。
三是畫面色彩豐富和諧:水陸畫使用的顏色極為考究,多以礦物顏料及金屬顏料為主,有石青、石綠、雲母、赭石、金、銀箔料,凡選材皆為化學性質穩定之物,這些顏料穩定性好,保存時間長,即使歷經千年也不會褪色,能夠長期保持住畫面色彩的鮮明艷麗,因此毗盧寺水陸畫雖已經歷了幾百年,但色彩至今還很鮮艷。水陸畫採用傳統的重彩勾填法,以石綠、朱紅為基調,從強烈的對比中取得調和。色彩豐富妍麗,線條瀟灑流利,人物形象生動。水陸畫還大量使用了瀝粉貼金技法,使人物形象有強烈的立體感,整個壁畫看起來艷而不俗,富麗堂皇。畫面各組人物之間由三色螺旋形的祥雲分隔開,圖案化的雲朵既調整了畫面,又有助於烘托主題。
毗盧寺水陸畫的這些繪畫特徵不僅反映了明代高超的繪畫藝術水平,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同時,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明代民間繪畫在當時所謂的「士大夫所不欲揮毫而世人喜之者,皆工匠為之畫」,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現實生活中默默無聞地創造歷史、創造文化藝術的見證。
毗盧寺水陸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佛教傳人中國後給中國美術帶來新的題材和風格,特別是促進了中國人物畫的發展。中國歷代人物畫內容多以道釋為主,故事畫、風俗畫為輔,但在唐代之後出現了以寫意畫為主的文人畫。繼承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多是那些繪製宗教畫的民間畫師,而民間畫師的粉本是世代相傳的。我們可以從水陸畫中研究中國古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的技法,了解到古代繪畫大師所創作的人物畫的大致原形。毗盧寺水陸畫中不僅可以見到人物畫、山水畫的技法,而且可以看到許多民俗方面的內容。壁畫繪製者在服務於宗教這一大前提下,將當時的社會風俗繪入畫中,為現代人的研究提供了生動的歷史資料。毗盧寺水陸畫中的500多位佛、神、仙都是中國老百姓所敬奉的,從中可以研究出中國人的信仰民俗和信仰心理。古代的畫師除了佛、神、仙的畫像繼承前代畫師的樣稿外,一般帝王、臣民的俗世服飾都是按照當時社會的服飾制度描繪的,它為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提供了具體形象的資料。
由此可見,水陸畫是為宗教內容服務的藝術,其本身具備宗教和藝術雙重職能。毗盧寺水陸畫是我國宗教壁畫藝術的寶貴遺產,傳統文化的一座寶庫,是民族繪畫藝術的精華。毗盧寺水陸畫三教合一的內容體現了當時宗教發展的狀況,而其藝術特徵則反映出明代宗教畫是相對於當時文人畫而言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與此前的宗教畫相比較,它的題材更為廣泛,造型與色彩表現更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