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風
圖片名稱 |
---|
|
楊英風(1926年12月4日-1997年10月21日) ,當代知名台灣雕塑家,出生於台灣宜蘭縣。台灣雕塑家,朱銘之師,育才無數,其創作年代橫跨二次大戰戰後到二十世紀末,藝術創作媒材廣及油畫、版畫、速寫、水墨、漫畫、美術設計、獎座設計、雕塑、景觀規畫等,藝術創作風格多變,從早期鄉土寫實到中晚期抽象藝術,並致力於人文與藝術哲思之思考,提出「大乘景觀」藝術之雕塑理論,可以說是台灣戰後在藝術創作與藝術理論兩個領域中皆有卓越成就的重要藝術家。[1]
曾就讀於輔仁大學與臺灣師大美術系,早期作品有人文主義的風格,後期則以現代主義的抽象組合造型、不銹鋼材質和中國式的藝術思維聞名於世。
目錄
生平
童年與青年時期
楊英風是台灣宜蘭縣當地望族之後、父親楊朝木(後改名楊朝華)、母親陳鴛鴦。祖籍福建。他排行老大,小名為「呦呦」。他的父母長期在北京經商,1933年,就讀宜蘭公學校,受林阿坤老師啟發,展露美術方面的興趣和才華。1940年,小學畢業之後前往北京讀書,就讀期間師事於郭柏川和淺井武、差川典美三位老師。1942年,以一幅油畫與兩件雕塑作品參展「北平南海秋季美展」。
1944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科(今東京藝術大學),受教於朝倉文夫(雕塑大師羅丹在日本的學生)及吉田五十八,開始對雕塑、景觀等環境藝術產生興趣。1946年他回到北京,考入北京輔仁大學教育學院美術系,學習油畫及美術史, 學習太極拳健身,並遊大同雲岡,震懾於大佛之莊嚴高偉,自此與「魏晉美學」、「佛教雕刻」 結下不解之緣。1947年回到台灣與表姐李定結婚,並在蘭陽女中美術教員。1948年在台灣大學植物系從事繪畫植物標本的工作。後又到台北擔任台大植物系繪圖員。1948年,他就讀師範大學美術系,這是他在動蕩不安的局勢中,所唸的第三所大學。他曾是張大千、溥心畬的學生。隔年他的長女出生,但父母與弟弟因政局之故留在大陸、三十多年之後才得相見。1951年,因家中經濟問題,自師大輟學。應美術家藍蔭鼎之邀至農復會《豐年》雜誌擔任美術編輯,擔任此職11年。1957年,受聘為教育部美育委員會委員、國立歷史博物館推廣委員,巴西國際藝術展參展作品評審委員。1958年,應聘為國立藝專副教授。1962年,辭去《豐年》雜誌美術編輯之職。1964年, 陪同于斌主教覲見教宗保祿六世,之後三年旅居義大利。1964年,集合台灣與留歐中國現代藝術家作品,於羅馬現代美術館創辦「中國現代美展」。1965年,就讀義大利國立羅馬藝術學院雕塑系,加入義大利銅幣徽章雕塑家協會會員,成為台灣第一位銅章雕塑家,協助策劃並參展義大利費爾摩市政府「國際和平畫展」,舉辦個展於義大利威尼斯國際畫廊,展出版畫、雕塑共四十餘件。
創作路程
1951年,楊英風承受經濟壓力,只得從師大美術系輟學,並開始在《豐年雜誌》擔任美術編輯,然而他在創作上仍相當勤勞;在11年的編輯工作中,他留下了大量的鄉土版畫和漫畫。1953年他得到了第一個美術獎,也就是「第16屆台陽美術展覽會」的「台陽賞」,作品是雕塑「驟雨」,為一位站在泥土地上的農夫正忙著將簑衣披上肩膀的姿態。1956年他第一次參加國際展覽「聖保羅雙年展」,作品是佛像雕塑「仰之彌高」。1961年他舉辦了第一次個展。
1962年,楊英風辭去了美術編輯,開始專心的經營雕塑創作。此時他在台灣「五月畫會」中也相當活躍,不僅在聯展中擔任重要角色,也帶領組織年輕畫家進入國際舞台,這一年他獲得了香港國際藝術沙龍展的銀獎。隔年,他開始大膽的採用不銹鋼材質創作,並旅居義大利三年,在歐洲籌辦了許多引介中國現代藝術的展覽。回國之後,楊英風到花蓮開始了石雕山水系列的創作,並在1970年代開始為許多飯店、主題公園、大型建築等設計了許多現代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