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目錄

簡介

李絳(764年-830年3月8日),字深之。趙郡贊皇人。唐朝官員

李絳是進士出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學士。為人正直,直言敢諫,唐憲宗稱「疾風知勁草,卿當之矣。」貞元末年,拜監察御史,曾言:「天后朝命官猥多,當時有車載斗量之語。及開元中,致朝廷赫赫有名望事蹟者,多是天后所進之人。」[1]元和四年(809年),長江氾濫成災,李絳奏請免稅。元和中期,充翰林學士,改中書舍人,不久又拜中書侍郎

元和九年(814年)罷相,以足疾辭位,為禮部尚書。出爲河中觀察使,後改兗海節度使。寶曆初年,入爲尚書左僕射。李絳好直言,李逢吉惡之,罷爲太子少師。文宗即位,又任太常卿。太和三年(829年),爲山南西道節度使,累封趙郡公。當年冬,南蠻入寇,李絳從本道募兵赴援,及至中路,蠻軍已退。

太和四年二月十日(830年3月8日),李絳將募兵遣散。監軍使楊叔元與李絳有怨,見李絳只發給募兵麥子,就故意以賞賜太少激怒他們,於是兵士皆怒,鼓譟而入,劫走府庫兵器圍攻節度使衙門。李絳方與幕僚宴會,聞亂出逃北門城牆,牙將王景延力戰而死。李絳不肯縋繩出城,被亂兵所殺,時年六十七。從事趙存約、觀察判官薛齊也一起被殺。[2]諫議大夫孔敏行揭發楊叔元之惡行,楊被流放康州。唐朝政府追贈李絳為司徒,諡曰。編有《君臣成敗》15卷,後人輯有《李相國談事集》。

外甥夏侯孜

家世

出身趙郡李氏

  • 七代祖:李希騫,仕北魏為黃門侍郎。
  • 六代祖:李仲卿,仕北周為閣內諮議。
  • 五代祖:李文正,仕隋為洺州平恩縣令。
  • 高祖:李晉客,唐初為司農少卿。
  • 曾祖:李貞,開元年間為京兆府士曹參軍。
  • 祖:李崗,譙郡永城縣令,贈吏部侍郎。
  • 父:李元善,貞元初年為襄州錄事參軍。累贈司空。
  • 妻燕國太夫人盧氏,門下省城門郎盧渚女,太和五年(831年)卒。
  • 子孫
  • 李璆(800年—841年10月27日),河南府司錄參軍
  • 李頊(805年—848年7月10日),字溫,846年—848年任衢州刺史、贊皇縣子。先娶盧商侄女,後又娶范陽盧氏女,兩妻皆先卒。有妾章四娘。
    • 李軒,字德輿
    • 李轂,字致之,小名社兒
    • 李軫,字輝之,小名菊兒
    • 李氏,原配盧氏所出
    • 李官兒
  • 李璋,字重禮,宣歙觀察使。妻盧氏(821年—861年),盧匡伯女
    • 李讜兒,左庶子
    • 李殷(849年—877年8月26日),字道廣,次女,盧氏所出,咸通九年嫁清河崔滂
    • 李陲,次子,奉義郎行河南府永寧縣尉
    • 李慎微
    • 李德鄰,字朋言
    • 李少微
    • 李德休,字表逸,相如令,娶鄭畋
    • 李道扶,盧氏所生,先盧氏卒,終河南府兵曹
    • 李升,盧氏所生,進士
    • 李令兒(843年—860年),盧氏所生
    • 李氏(847年後生),盧氏所生
    • 盧氏所生四子,盧氏去世時尚幼,未詳是否與上述諸子重合。

李絳傳

李絳,字深之,趙郡贊皇人。擢進士、宏辭,補渭南尉,拜監察御史。元和二年,授翰林學士,俄知制誥。皆不離內職,孜孜以匡諫為己任。六年,拜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帝嘗稱太宗、玄宗之盛。絳曰:「陛下誠能正身勵己,尊道德,遠邪佞,進忠直;與大臣言,敬而信,無使小人參焉;與賢者游,親而禮,無使不肖與焉。去官無益於治者則材能出斥宮女之希御者則怨曠銷將帥擇士卒勇矣官師公吏治輯矣。法令行而下不違,教化篤而俗必遷。如是,可與祖宗合德,號稱中興,夫何遠之有?言之不行,無益也;行之不至,無益也。」帝曰:「美哉斯言,朕將書諸紳。」即詔絳與崔群、白居易等搜次君臣成敗五十種,為連屏,張便坐。帝每閱視,顧左右曰:「而等宜作意,勿為如此事。」
絳見浴堂殿,帝曰:「比諫官多朋黨,論奏不實,皆陷謗訕,欲黜其尤者,若何?」絳曰:「自古納諫昌,拒諫亡。夫人臣進言於上,豈易哉?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加有雷霆之威,彼晝度夜思,始欲陳十事,俄而去五六,及將以聞,則又憚而削其半,故上達者財十二。何哉?干不測之禍,顧身無利耳。雖開納獎勵,尚恐不至。今乃欲譴訶之,使直士杜口,非社稷利也。」帝曰:「非卿言,我不知諫之益。」
以足疾求免,罷為禮部尚書。絳雖去位,猶懷不能已。十年,出為華州刺史。寶曆初,拜尚書左僕射。絳以直道進退,望冠一時,賢不肖太分,屢為讒邪所中。文宗立,召為太常卿。四年,南蠻寇蜀道,詔絳募兵千人往赴,不半道,蠻已去,兵還。監軍使楊叔元者,素疾絳,遣人迎說軍曰:「將收募直而還為民。」士皆怒,乃噪而入,劫庫兵。絳方宴,不設備,遂握節登陴。或言縋城可以免,絳不從,遂遇害,年六十七。諡曰貞。

譯文

李絳字深之,趙郡贊皇人。李絳應舉進士,登博學宏辭科,任滿,補渭南縣尉,拜任監察御史。元和二年,授任翰林學士,不久加官知制誥起草詔令。均未離朝任職,勤勉不息以匡救勸諫為己任。元和六年,授李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皇帝曾稱讚太宗、玄宗時的興盛。李絳說:「陛下若能端正磨礪自己的言行,敬重有道德之人,遠離奸邪小人,進用忠誠正直之人;與大臣談論國事,端肅而誠信,不讓小人參與其間;與賢才遊樂,親和而有禮,不讓無才之人參與其間;驅除對治理國家無益的官僚,那麼有才能的人就會顯露出來;斥去那些盼望你駕臨寵幸的宮女,那么女子無夫的怨曠就會消散。將帥經過挑選,士卒作戰就會勇敢;百官之長(魯迅解釋「官師」為「考試官」,亦可。)公道正派,吏治就會和睦。法令得到施行,百姓就不敢違反。紮實地施行教化,風俗必定轉化。如此,可以跟祖宗齊名,號稱中興,這會有多遠呢?言而不行,無益;行而不達到最終目的,無益。」皇帝回答說:「這話說得好啊!我將把這話寫在腰帶上。」就下詔讓李絳與崔群、白居易等人搜集編次君臣成敗五十種,做成連屏,張掛在別室里。皇帝每次閱讀到,都看着兩旁的人說:「你們應該下定決心,不要做這些事。」
李絳在浴堂殿見皇帝,皇帝說:「你們諫官有很多集團派別,上奏論述自己意見不實,都陷入毀謗譏刺之中,想要罷黜其中最嚴重的人,怎麼樣?」李絳說:「自古以來,納諫昌盛,拒諫滅亡。臣子向皇上進諫,難道容易嗎?君王尊貴如天,臣子低微如地,加之君王的雷霆之威,那些諫官們晝思夜想,開始想陳述十件事,馬上又去掉五六件,到將要把事情講給君王聽的時候,就又害怕而削減一半,所以下情達於君上僅其中的十分之二。為什麼呢?擔心遭遇無法揣測的禍患,顧慮對自身沒有好處。即使廣泛採納諫言,給予嘉獎鼓勵,還是擔心諫言不會自然到來。如今竟然想要譴責呵叱他們,讓耿直之士閉口,對國家沒有好處。」皇帝說:「不是你說,我還不知道諫言的好處。」
李絳因為腳病請求免官,免為禮部尚書。李絳雖然離開了宰相的位置,仍然從內心深處不能停止諫言。十年(815),出任華州刺史。李絳進退仕途均奉行正道,一時名望頗大。然而對待賢者與不肖之人態度判然有別,因此被邪惡之輩所忌恨。文宗即位,召李絳為太常卿。大和四年,南蠻進犯西蜀,下詔讓李絳招募兵卒千人赴蜀救援。李絳軍行路不到一半,蠻軍已退,所募兵卒皆返回。監軍使楊叔元素來怨恨李絳,派人迎接並勸兵卒說:「將讓勇敢前進的士卒回到原籍做老百姓。」兵士們都憤怒了,便喧噪聚集湧向府署,劫奪庫中兵器。李絳正與幕僚會宴,來不及防備,就握持符節登上女牆。有人請他縋城出走可以避免凶禍,李絳不從,遭亂兵殺害,時年六十七歲。追封諡號「貞」。 [3]

注釋

  1. 《李相國論事集》卷六
  2.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四:「監軍楊叔元素惡絳不奉己,以賜物薄激之。衆怒,大譟,掠庫兵,趨使牙。絳方與僚佐宴,不為備,走登北城。或勸縋而出,絳曰:『吾為元帥,豈可逃去!』麾推官趙存約令去。存約曰:『存約受明公知,何可苟免!』牙將王景延與賊力戰死,絳、存約及觀察判官薛齊皆為亂兵所害,賊遂屠絳家。」
  3.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