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惠堂

李惠堂
出生 1905年9月18日
国籍 中国
别名 字光梁,号鲁卫
职业 足球运动员
知名于 中国近代体育史上著名的足球运动员
知名作品 《足球经》 《球圃菜根集》 《足球技术》

李惠堂,中国近代体育史上著名的足球运动员。从17岁开始足球生涯,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亚洲足坛,被球迷和香港媒体亲切的评为“亚洲球王”。[1] 他不但是战前罕见的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也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足球第一人。1979年7月4日,李惠堂因病逝世,享年74岁。据统计他在各项足球比赛中,共射进1860个球,与巴西里登雷克德国球星盖德穆勒、球王贝利以及独狼罗马里奥是迄今世界上进球逾千个的五大巨星。[2]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李惠堂 出生地 香港
外文名 Lee Wai Tong 出生日期 1905年9月18日
别名 字光梁,号鲁卫 逝世日期 1979年7月4日
国籍 中国 性别
运动项目 足球 民族 汉族
所属运动队 南华队,中国国家队 星座 处女座
身高 1.82米 场上位置 前锋
主要成就 被亚洲足协评为“亚洲球王”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世界进球逾千五大巨星之一

成长经历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广东五华人,著名足球运动员。1905年出生于香港。其父李浩如,系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人。李惠堂4岁那年,随母亲回到家乡五华县锡坑乡(现为锡坑镇)老楼村居住。在那里,这个天性喜爱足球的孩子,把家门口的狗洞当成了练习射门的目标。由于从香港带回的足球被踢坏后,就从家门口的两棵柚子树(一名丰琅柚,一名蟠龙柚)上摘下柚子来当球踢。等到树上的柚子都被摘完后,他又用布巾扎成布团当作皮球来练习。经过几年的锻炼,他的身体日见壮实,球技过人。10岁左右,李惠堂回到香港。1921年考入足球运动比较普及的皇仁书院,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足球训练。李惠堂球风正派,脚下功夫深。一次,他在与英国海军球队比赛时,球刚过中线,就拔脚劲射,球竟穿过好几个英国选手的人丛硬是入网。他还曾经一人从后场盘球,接连晃过四五个前来阻截的对手,一直把球带到对方禁区,从容起脚,把球攻入门里。这种球艺堪与贝利、贝肯鲍尔马拉多纳相媲美。1976年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的足球杂志曾组织过一次评选活动,将中国的李惠堂与巴西的贝利、德国的贝肯鲍尔、阿根廷斯蒂法诺匈牙利普斯卡什并列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运动生涯

球员生涯

1922年,年仅17岁的李惠堂被选入香港最有名气的足球劲旅--南华队,出任主力前锋。[3] 他身高1.82米,速度快,动作敏捷,控球技术尤为出色。球在他的脚下,对方两三个人围上去也难以抢走。他的射门技术更是令人叫绝,不管什么位置、什么角度,他都能左右开弓,球出如矢,力拔千钧。他的倒地卧射更是一大绝招。1922年夏天,李惠堂代表南华队参加香港甲级足球联赛, 出任左内锋,因其球艺娴熟刁钻,出神入化,常有惊人之举,香港球迷称之为"球怪"。1923年5月,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国足球队参加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获冠军。18岁的李惠堂在4场比赛中初露锋芒,名声大振。从此开始了他献身足球的光荣生涯。 同年8月,李惠堂随南华去澳大利亚,与全澳冠军新南威尔士队交锋。开场仅5分钟李惠堂就梅开二度,这场比赛他一人独中三元,澳州当局专门授予他金质奖章。香港当地报刊以特大号标题,称李惠堂为"球王",并有"万人声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颂扬"的诗句。 [4]

1925年,年轻的李惠堂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与自己青梅竹马的邻居廖月英从香港来到上海,决心要与外国球队较量。李惠堂在上海期间,正值自己足球技艺的巅峰状态,由于球艺出众,22岁即被上海复旦大学足球队聘为教练。随后,又参加上海乐华足球队,战绩显赫。1926年,李惠堂率乐华足球队参加上海举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赛,以4∶1的悬殊比分大胜蝉联9届冠军的英国猎克斯队,首开上海华人足球队击败外国球队的记录,使李惠堂在绿茵场上的威望大增。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为中华民族争了光。1927年,李惠堂所在的球队如日中天,相继荣获西联甲组联赛、首届高级杯赛和中联甲组联赛的冠军,李惠堂成为大名鼎鼎的"一代球王"。同年,李惠堂率乐华队在远征东南亚国家中,屡建奇功,特别是率队出战菲律宾,战绩彪炳,载誉而归。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在旧中国,一位足球明星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超乎寻常。可见他以顽强的拼搏,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喜爱。[5]

李惠堂为国家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23年入选中国队,分别于1923、1925、1930、1934年参加了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4次都为中国队夺得冠军。(实际上当时一共只有三四个国家参赛)。李惠堂1931年返回香港,加入南华足球队并担任队长。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国际奥委会会员,使我国体育健儿有机会与其他国家的足球运动员进行切磋、交流。 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财力困难,1936年为参加柏林奥运会足球赛,李惠堂和足球队只能自筹资金,提前两个多月出发,靠沿途比赛的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李惠堂和队友沿途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了23胜4平的战绩。他们省吃俭用,一路风尘赶到柏林。但由于一路征战,球员已疲惫不堪,到奥运会比赛时,以0比2负于英国国奥队,首轮即遭淘汰。1939年,李惠堂随香港南华队远征南洋,在和马来西亚槟城联军队的首战中,南华队以11∶0大胜。在这场比赛当中,35岁的李惠堂雄姿依旧,频频带球过人开弓劲射,独入7球。香港沦陷后,李惠堂不愿做亡国奴,于1941年以借到澳门比赛之机,辗转回到内地。他与家乡人组建了五华足球队。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副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6]

1942年,李惠堂到梅州与强民队对垒,结果以1∶3"礼让"强民。第二年,李惠堂邀请香港甲组高手,以"航建队"名义,与强民队比赛。通过这两次比赛,对"足球之乡"梅州的足球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尔后,李惠堂到桂林组织广东足球队,参加所谓四省"元首杯"足球赛。他先后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作表演赛和义赛,筹集款项,救济战孤、难民,支持抗日救国。1947年,李惠堂已经42岁,他在香港参加埠际赛(沪港杯赛的前身),他射出的一个点球被扑中,这场比赛是他的"挂靴之战"。

裁判生涯

1948年李惠堂作为教练率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足球赛,同年获国际足联国际裁判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1954、1955年率中国台北队夺得第二届、第三届亚运会足球赛冠军。

1954年李惠堂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他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在国际足联获得最高职务的中国人。1966年李惠堂担任亚洲足球联合会和国际足球联合会副主席,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在联邦德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1979年7月李惠堂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4岁。[7]

技术特点

李惠堂的足球技术非常全面,且各项动作娴熟,控球能力强,左右脚功夫过硬,皮球一旦搭上脚就好像吸铁石,球在他两脚间盘旋滚动,别人很难夺走。他的盘、带、抢、传、射门、挑球过头等技巧都很出色。李惠堂在足球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并提升到理论高度,以此来指导实践。他退役后担任教练期间,身体力行,所执教的球队夺得了多项桂冠。

荣誉记录

李惠堂终其一生获得过包括“亚洲球王”在内的50多个荣誉称号和120多枚奖章。曾4次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并获足球冠军。1966年他担任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的副会长,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在德意联邦共和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

据统计他在足球比赛中,共射进近2000个球,他和巴西名将里登雷克德国球星宾德以及球王贝利是迄今世界上进球逾千个的四大巨星。其卧射绝技,巴西球王贝利亦自叹不如。其体育道德尤为高尚,在绿茵场上从未受罚。[8]

因在将近20年的赛球经历中,于各项公开赛事入球超过2000球,1976年出版的西德足球杂志,曾将李惠堂评选为20世纪的世界5位“球王”之一,与巴西贝利德国弗朗茨·贝肯鲍尔阿根廷阿尔弗雷多·迪·斯蒂法诺匈牙利普斯卡什齐名。但因为他与台湾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关系相当密切,1950年代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相关文献,并无太多李惠堂的相关赛事报道或历史记载。不过总的来说,于1979年去世于香港的他,不但普遍认为是1930年代中国足球风气的带领者,也是开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甚至亚洲足球运动的主要功臣之一。而这些贡献也可从他所著《球圃菜根集》、《杂果盘》、《足球裁判》等相关书籍如见一斑。 “亚洲球王”李惠堂

远东运动会从1913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按菲律宾、中国、日本的顺序,轮值主办。在其21年历史的10 届竞赛中,中国足球连得9届冠军。已故著名体育教育家、复旦大学体育系主任蒋湘青认为,这是民国体育在国际运动竞赛中最光辉的一页历史。

1923年,在日本大阪举办第六届远东运动会。日本人以为稳操胜算,不料以1:5大败。上海《申报》将日本媒体表达沮丧情绪的“号外”传回国内,把标题改为“中国足球铁军,堂堂十年连胜”,这让中国足球队在亚洲体坛内获得“铁军”的称号。[9]

香港球员李惠堂在这场比赛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李惠堂是亚洲足坛乃至世界足坛上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他在1923年被澳大利亚人封为“亚洲球王”,1976年又被联邦德国一权威足球杂志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与贝利马修斯斯蒂凡诺普斯卡什齐名。

李惠堂从小热爱足球,1921年,少年李惠堂加入香港南华足球队。1923年即在远征澳大利亚的比赛中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初到澳洲,中国球员在媒体上的形象都是骨瘦如柴的病人,在比赛上,李惠堂连中三球,让澳洲人的眼睛一亮。

柏林奥运会失利后,李惠堂和球员们去英国观摩,阿森纳队以8000英镑的年薪挽留他,李惠堂拒绝了。

1947年秋,李惠堂参加了香港对上海的一场比赛,从此“挂靴”。新中国成立,贺龙曾邀请李惠堂做中国国家队主教练,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主要著作

《足球经》 《球圃菜根集》 《足球技术》 《足球规则诠释》 《杂果盘》 《香港足球五十年》

《足球登龙术》 《足球读本》 《鲁卫吟草》 《南游散记》 爱国抗日

人物轶事

足球理论

1、普及与提高。李惠堂在《球圃菜根集》中说:“提倡足球须从普及方面着想,不求畸形发展,假若中国蓦然产生十一个出类拔萃的超级良才,纵横捭阖,踢平四海五洲,如果事事未上轨道,也不见得马上就可以富国强兵。”

2、足球技巧训练。李惠堂认为足球技巧方面的训练至关重要。

3、论足球基本功和实战中场上位置安排。(李惠堂在《足球技术》一书中对此有详尽叙述,他还将练习方法以图解的方式加以说明,示范图大部分都是李惠堂本人的示范动作。这是他半个世纪足球生涯的心血结晶。)

4、技术全面与单项的关系。 李惠堂认为作为一个球员在场上除要具有各种基本技巧外,一定要把球控制在脚下服服帖帖的,并在适当时机将球传至最佳落点,达不到这个水平,就没有参加比赛的资格,他要求队员就是这么严格。他常对心急贪功的球员提出单项练习的要求,强调足球技术不要“滥而不专”,否则一事无成。并劝导队员对每一项技术要按部就班、由浅入深,专心练习。有相当造诣时方可转学其他。李惠堂还详细论述过场上用智与用力的关系、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以及士气高低与胜负的关系等,限于篇幅这里不介绍。但这些资料著作我都保存下来了,我希望中国足球人能运用他的宝贵经验和理论去实践,相信这对今天振兴中国足球运动仍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退役生活

43岁李惠堂的“挂靴”告别赛仍勇猛异常,民国时期,足球运动是一种奢侈运动,不是平民百姓都能随便参与的,当时球队所有物品都要从外国进口,包括球衣、球袜。球王李惠堂到了上海之后,也得先到静安寺路华安保险公司兼职养家。回到家乡之后,李惠堂也在五华粮仓做粮仓主任以及在公路处工作,才能解决一家人的生计问题,日本投降之后,李惠堂由原籍回到香港,还是效力于南华足球队。

抗战胜利之后,李惠堂从内地返回香港,继续效力母队南华队。1947年秋,李惠堂率南华足球队到东南亚访问,与泰国新加坡等国足球队比赛十场,场场告捷。回到香港后,李惠堂参加了香港对上海的一场足球比赛,已经43岁的他仍勇猛异常,接连攻入数球,结果以五比一战胜上海队,这场比赛也成了他“挂靴”的告别赛。从1923年18岁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到1947年作为队长参加最后一场比赛,李惠堂在球场上度过了25年的时间。虽然14岁便走出校门,但是他不仅能用流畅的英语发表演讲,也能用中文填词做诗,后人更为敬重他的体育道德和爱国情操,李惠堂能脚踢足球,手著文章,朋友们打趣说他是手脚万能的“怪杰”。1948年李惠堂赴英国罗布雷受训四个星期,获得英国足球总教练的文凭,回香港后他创立了华人足球裁判会,蝉联6届主席。

新中国成立之后,抗日名将贺龙做首任体育部长,写信邀请李惠堂出任中国国家队男足主教练,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事。1951年香港丽的呼声电台聘请李惠堂做顾问,兼体育节目播音评述员。美国之音电台请他当体育评论员,不久李惠堂当选亚洲足球协会副会长,又荣膺国际足联副会长,这至今还是世界足坛上华人享有的最高荣誉。

球王故居

李惠堂故居五华县锡坑镇老楼村四角楼,名为“联庆楼”,是其父李浩如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所建,现已成为五华推动旅游与足球运动发展有机结合的一个富有特色的景点。 故居中栋右廊房为李惠堂幼年时住房,右横屋门侧狗洞是李惠堂幼年时练射的“球门”。右横屋第一间为李惠堂抗日战争时期回乡组建足球队时的住房。1994年9月,五华县人民政府为方便人们缅怀球王,把球王故居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办有《球王李惠堂》小型展览,每年均有不少华侨、港澳台同胞和社会各界人士前往参观考察,缅怀球王的光辉业绩。[10]

爱国抗日

球王李惠堂使中国人摆脱“东亚病夫”之名,李惠堂拒绝为汪精卫效劳,多次足球义赛筹款抗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内地战火纷飞,整整一年又一个月 ,伤势痊愈后的李惠堂重披战袍,出现在香港赈济内地灾害的赛场上,雄风依旧。然而1941年12月25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次年春天,汪精卫为庆祝伪满建立十周年,特命外交部长褚民谊和宣传部长林柏生联名给李惠堂致电,拟派专机接李惠堂和南华足球队到南京满洲各地巡回表演,并留在南京主持体育政务。李惠堂听了以后,他不愿意为汪精卫效劳,但汪又派专机来,那怎么办呢?最后他考虑,反对他又不行,那就走为上策。

为了避开日本人和汪伪政权的追踪,李惠堂决定率领南华队去澳门访问,借此机会逃离香港,返回广东老家。从澳门去广东只需7个小时的车程,但因为天气和船舶的缘故,一路周折不断,李惠堂竟漂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返回广东五华锡坑老家。一路上多方朋友相助,在桂林时更是受到李济深的款待,离桂途中,他写了一首感怀诗,“世乱时虞历万难,今朝脱险向长安。桂林山水迎人笑,我正飘零意未宽。” [11]

回到家乡后,他在田野乡村过着简朴的生活,并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副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在维持生计之余,李惠堂依然没有放弃他所热爱的足球,回到家乡后不久,他先后组织五华足球队和航建足球队,两次访问梅州市梅县区、兴宁、韶关等地,到各地巡回比赛,推动了山乡体育运动的发展。

1942年,响应宋庆龄慰问抗日伤病员,那时候黄河决堤,灾民非常多,当时国民党政府号召李惠堂举办足球义赛,义捐。韶关义赛之后就到了桂林、南宁四川整个大后方,义赛打了138场。收入全部捐给救灾,慰劳伤兵、孤儿等之用,更留下“海角归来奔国难,名成献艺赛频频”的诗句。

人物评价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在旧中国,一位体坛人物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非凡。他以顽强的拼搏精神,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亚洲球王”称号。李惠堂是二、三十年代首屈一指的著名中锋。尤以过人射门和跌射誉冠足坛。他射门力量大、角度刁,往往使守门员反应不及而目送球儿直飞网底! 香港沦陷后,李惠堂不愿作亡国奴,遂于1941年以借名到澳门比赛之机,辗转回到内地。李惠堂41岁“挂靴”退伍,足坛生涯长达25年。

中足流行怀旧一代球王李惠堂,不知道什么原因,已经逝世N年的一代球王李惠堂又成为中国足球论坛的热点,大家对忘记还是怀念各执一词,对李惠堂的功绩也各有说法,争论已经如火如荼,论坛里一时间全是关于李惠堂的看法。[12]

在足球场上比较球星们的人品、球品,无论是吸毒的马拉多纳还是球王李惠堂都已经载入足球史册。我想说的是,当蹴鞠成为意淫和高俅们升官的助力。我们何不学习一下那些动机不良的罗马大兵,全身心的玩一下现代足球,快乐的享受现代足球,而不是为之所累。而今,正值中国足球处于新低之时,我们更需要的是“把握现在”。历史当然不能忘记,但一味浸淫历史,那只能陷在历史中不能自拔。[13]

外部连结

人物视频

1、球王李惠堂唯一留存进球视频

球王李惠堂唯一留存进球视频

2、李惠堂, 堪称中国版贝利, 一生踢进2000个球, 10届球赛得9次冠军

李惠堂, 堪称中国版贝利, 一生踢进2000个球, 10届球赛得9次冠军

3、《球乡》第20集:球王李惠堂的故事

《球乡》第20集:球王李惠堂的故事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