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屺瞻
朱屺瞻(1892年5月27日-1996年4月20日),男,漢族,江蘇太倉人,八歲起臨摹古畫,中年時期兩次東渡日本學習油畫,五十年代後主攻中國畫,擅山水,花卉,尤精蘭、竹、石。創作繼承傳統,融會中西,致力創新,所作筆墨雄勁,氣勢磅礴,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個人風格,生前歷任上海藝術專科學校教授,西畫系研究所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 [1] 他的作品融會中西,致力創新,所作筆墨雄勁,氣勢磅礴,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個人風格。
朱屺瞻 | |
---|---|
國籍 | 中國 |
知名於 | 畫壇一代宗師 |
知名作品 | 《朱屺瞻畫集》、《癖斯居畫談》、《朱屺瞻畫選》 |
出版著作有《朱屺瞻畫集》、《癖斯居畫談》、《朱屺瞻畫選》等。
代表作品
《朱屺瞻畫集》、《癖斯居畫談》、《朱屺瞻畫選》
人物簡介
朱屺瞻,名增鈞,號起哉,又號二哉老民,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等,系我國著名的壽星畫家,畫壇的一代宗師。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上海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西泠印社顧問等職。朱屺瞻習畫自幼年始,曾兩度赴日本學習油畫與考察美術教育,27歲時,其油畫參加過首屆蘇州美術畫賽會。 新中國建立後,朱屺瞻受聘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後又被聘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此後,多次赴外地寫生、創作,舉辦個人畫展,成為我國著名國畫大師。朱屺瞻畫風老辣,自成一體。著有<朱屺瞻畫集>、《癖斯居畫談》、《朱屺瞻畫選》等多種,作品被海內外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1995年上海市政府在虹口公署內建造了朱屺瞻藝術館。
朱屺瞻一生喜愛梅花。抗戰時,瀏河老宅被日軍焚毀,新宅亦彈洞滿壁,遂拆老宅之餘屋,修繕新宅,並把日寇炸彈坑挖為「鐵卵池」,池邊土坡上遍植梅花,題其居曰「梅花草堂」,自號「梅花草堂主人」。1936年,朱屺瞻邀潘天壽、姜丹書、金維堅、吳茀之、張振鐸至瀏河梅花草堂雅集,吟詩作畫,研討藝事,歡聚數日而散。後徵集得海內名家王一亭、齊白石、黃賓虹、吳湖帆、賀天健、丁輔之等所作梅花草堂圖,匯為一巨冊。1991年朱屺瞻百歲時,家鄉政府在其故居重建「梅花草堂」,計一院五室,分為展廳、畫室、會客廳等。為此,朱屺瞻向梅花草堂贈送了《春風新長紫蘭芽》、《老乾橫生色如鐵》、《雨後溪山》等六幅精品力作。
生平
祖輩世代經營醬園生意。8歲喪母。9歲入私塾,受塾師童頌禹的影響,開始習畫。名字為童老師感其思母心切,據<詩經·魏風·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而取。1905年就讀於寶山縣學堂。1908年畢業後,考入郵傳部上海實業學校(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就讀,曾得時任校監的著名國學家唐文治教益。
1912年開始接觸西方油畫,入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就讀。次年在該校執教,併兼任函授乙部主任。26歲赴日留學,入川端美術學校,師從藤島武二。首次接觸後印象派梵高、塞尚、馬蒂斯等的作品。
1918年油畫作品<風景>入選首屆蘇州美術畫賽會展覽。1928年10月,與王濟遠、江小鶼、李秋君、張辰伯、潘玉良等創辦藝術繪畫研究所。1929年國畫作品<春寒>等和油畫作品《勞苦》、《靜物》入選第一屆全國美展。1931年任上海新華藝專教授。1933年出資營造新華藝專繪畫研究所。次年任研究所主任兼導師,同時教授國畫和西畫。在該所任教的還有龐薰琴、汪亞塵,楊秀濤等。1936年與徐悲鴻、汪亞塵等創辦「默社畫會」。1934年受陶行知影響,回鄉創辦農民業餘教習所「鄉村改進社」。1937年再次赴日考察美術教育兩個月。同年國畫作品<竹石圖>和油畫作品<菊花>參加第二屆全國美展。為使國寶不流失國外,籌集錢款購買收藏了石濤名作《萬點惡墨圖卷》、《八大山人書畫冊》等,1949年後交國家博物館收藏。
1950年當選為上海市第一次文化會代表。1952年「三反」「五反」運動中受衝擊,書畫房產變賣殆盡,生活困窘。1953年,老小6口住在一間「過街樓」里。同年作品<瀟湘煙雨>入選全國國畫展。1954年當選人民代表。翌年又被聘為上海文史館館員。境遇好轉。1956年受聘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筆。
1977年應邀為北京飯店和首都機場作畫。1979年以88歲高齡為人民大會堂創造了巨幅國畫<紅梅圖>。同年被聘為聘為文化部中國畫研究組成員。92歲為舊金山國際機場所作的<葡萄圖>頗得好評。1984年山水畫作品《大地春意濃》獲第六屆全國美展榮譽獎。1995年2月大英博物館舉辦了他的藝術作品展覽,7月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博物館舉辦其畫展。1996年4月20日因肺部感染而致急性左心衰竭在華東醫院病逝,享年一百零五歲。絕筆畫為枇杷紅柿圖。
弟子有潘玉良、邢少蘭、倪衍誠、尹光華等。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藝術紀錄片《畫家朱屺瞻》。1995年上海市政府在魯迅公園創建了朱屺瞻藝術館,不僅用於收藏和研究朱的作品,也是一個高品位的藝術交流機構。
人物經歷
1918年戊午,27歲。油畫《風景》入選首屆蘇州美術畫賽會展覽;
1919年己未,28歲 。瀏河養病,居家研習國畫與油畫,加入「天馬畫會」;
1924年甲子,33歲。江浙軍閥交戰,舉家避亂吳淞,瀏河老家及藏書藏畫全部毀於兵災;
1925年乙丑,34歲。4月,作品參加春季洋畫展覽。8月,作品參加「天馬會美術展覽」。當選為第二屆江蘇美展評委;
1926年丙寅,35歲。父病故,遂號「二瞻老民」。重建家園,修築樂天畫室。當選為江蘇省教育研究會幹事;
1927年丁卯,36歲。居家作家,朋輩雅集,與黃賓虹交往甚密,常在一起鑑賞品評古畫;
1928年戊辰,37歲。10月,與王濟遠、江小鶼、李秋君、張辰伯、潘玉良等創辦「藝苑繪畫研究所」;
1929年己巳,38歲。國畫《春寒》、《墨荷》、《寒林》,油畫《勞苦》、《靜物》入選第一屆全國美展。油畫《春柳》、《盆花》、《勞苦》入選西湖博覽會。多幅作品參加藝苑成立一周年美展。與齊白石訂交。與王濟遠、潘玉良主編的《藝苑畫集》出版;
1930年庚午,39歲 。《朱屺瞻畫集》由藝苑真賞社出版發行;
1931年辛未,40歲。受聘任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教授與校董。主持藝苑繪畫研究所工作,主辦藝苑第二屆畫展;
1932年壬申,41歲。一·二八日軍發起淞滬戰爭,瀏河樂天畫室被毀。戰爭甫歇,冒着嚴寒與肺疾,奔走淞滬各地戰場作油畫寫生。7月,舉辦「朱屺瞻淞滬戰跡油畫展」。任新藝專繪畫研究班導師。在瀏河新鎮建「梅花草堂」;
1933年癸酉,42歲。以多幅作品參加全國藝術家捐助「東北義勇軍作品展覽會義賣」。與楊秀濤、周碧初等組織洋畫實習研究會。舉辦「朱屺瞻繪畫展覽會」。展出油畫、國畫六十餘件。出資營造之「新華藝專繪畫研究所」落成;
1934年甲戌,43歲 。「新華藝專繪畫研究所」正式對外招生,親任研究所主任兼導師,教授國畫及西畫。作品7幅參加「藝風社第一屆展覽會」。出資興辦義學「鄉村小學校」,並出資萬元,與何元奇等創辦鄉村改進社。為新華藝專籌款購書,發起舉辦「現代名畫家展覽會」。應邀去開封出席全國職業教育年會。接連數日在黃河邊作油畫寫生。參加藝風社第二屆畫展;
1935年乙亥,44歲。加入諸聞韻、潘天壽等組織發起的白社畫會;
1936年丙子,45歲 。與徐悲鴻、汪亞塵等發起組織默社畫會,舉辦默社畫展。分別參加藝風社第三回展、白社第四屆畫展、上海力社畫展。開始徵集道友為「梅花草堂」題詩作畫,薈萃一代名家作品,歷時數載編集成冊。與潘天壽、姜丹書等重遊富春江寫生,並邀往瀏河「梅花草堂」雅集數日;
1937年丁丑,46歲。第二次赴日,考察美術教育。國畫《竹石圖》、油畫《菊花》參加第二屆全國美展。為保名畫不流失海外,籌款購藏石濤《萬點惡墨圖卷》、《八大山人書畫冊》等。新華藝專被日軍炸毀,翌年遷往新址復學;
1939年己卯,48歲。為陳抱一、錢鑄九、宋鍾沅、周碧初在滬舉辦五人聯合油畫展,有《靜物》、《雙魚南瓜》等參展;
1940年庚辰,49歲。陸續收集並編輯《忠節扇集》6巨冊及《貳臣扇集》2冊;
1941年辛巳,50歲。撰寫《藝術與修養》一文。與畫友論詩作畫諷喻時世;
1942年壬午,51歲。作《高風亮節圖卷》、《太倉十二古蹟圖冊》等。新華藝專被迫解散;
1944年甲申,53歲。積齊白石鐫印六十餘方,作《六十白石印軒圖卷》,自號「六十白石印富翁」,潛心臨摹古畫,作《仿李流芳山水冊》等,對吳鎮、沈周尤為傾心;
1945年乙酉,54歲。抗戰勝利,參加新太倉社。倡辦大學貸金和中學生助學金,嘉惠貧困學子;
1946年丙戌,55歲。上海美術會成立,當選為監事。與齊白石交十年後初次相晤於滬上。於上海淘砂場修築「梅花草堂」;
1947年丁亥,56歲。受聘為上海市美術館籌備處徵集委員。推選為中國畫會候補理事;
1949年己丑,58歲。5月,上海解放。繼續作畫不輟;
1950年庚寅,59歲。當選為上海市第一次文化會代表。加入新中國畫研究會;
1952年壬辰,歲。遷出淘砂場梅花草堂。大批油畫寄存友人家,後在文化大革命中毀失;
1953年癸巳,62歲。游北京,試作毛筆寫生數十幅。《瀟湘煙雨》入選全國國畫展;
1954年甲午,63歲。加入華東美術家協會。赴黃山寫生;
1955年乙未,64歲。聘為上海文史館館員;
1956年丙申,65歲。聘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1957年丁酉,66歲。與錢瘦鐵遠遊川陝,沿途考察寫生,速寫甚多;
1958年戊戌,67歲。赴洞庭東山、青浦澱山湖等地寫生;
1959年己亥,68歲。至上海西郊、上鋼五廠等處寫生。遷居巨鹿路;
1960年庚子,69歲。赴井岡山、浙江四明山等地寫生;
1961年辛丑,70歲。至嘉定、洞庭東山、杭州、廣州等地寫生。《杜鵑花》等3幅作品參加上海花鳥畫展;
1962年壬寅,71歲。在上海美術館舉辦「朱屺瞻國畫展」,展出國畫一百三十多件。10月,個人畫展應邀赴南京江蘇省美術館展出。赴浙江天目山寫生;
1964年甲辰,73歲。與畫院同仁游無錫。參加第四屆全國美展。與王個簃、林風眠、唐雲同赴景德鎮深入生活,繪瓷器掛盆數十件;
1983年癸亥,92歲。春日,居家作油畫,為太倉縣重建墨妙亭題匾並贈《水仙》一幅。7月應邀赴美參加舊金山國際機場落成典禮和《葡萄圖》揭幕典禮,歸國後赴雲南寫生。《蘭花竹石圖》、《牡丹圖》為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收藏。作書法《論書卷》,並畫《江南三月圖》、《潑色黃山》、《蹲鴟助加餐》、《進士讀書圖》以及花果冊12幅。作油畫《古瓶紅梅》、《武夷九曲》、《海邊》、《枇杷與古造像》等;
1984年甲子,93歲。深圳舉辦「朱屺瞻畫展」。山水花卉作品14件捐贈上海博物館。山水《大地春意濃》獲第六屆全國美展榮譽獎。為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贈作品一幅。在從化溫泉,作《漫筆縱橫》花卉巨冊24圖。隨上海市政協畫室訪川團赴四川寫生觀光;
1985年乙丑,94歲。應邀去釣魚台國賓館作畫。應邀為人民大會堂作《松石梅》等2幅。為賑濟非洲災民捐畫2幅。上海大學聘為兼職教授。同年聘為文物之友理事。上海市紅十字會授予「榮譽會員」稱號。香港展覽中心舉辦個人畫展;
1986年丙寅,95歲。應邀赴美國紐約、休斯敦等地講學。《朱屺瞻國畫展》在上海、北京舉行。被評為1986年度上海文化新聞人物。《朱屺瞻年譜》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向中國少年兒童福利基金會捐款捐畫。瑞典電視台與巴西電視台分別為之拍攝錄像。作《佛手梅花圖》捐助維修威尼斯和修復長城。作巨幅《墨竹圖卷》;
1987年丁卯,96歲。在深圳舉辦95歲個人畫展。作二丈四尺《墨梅》、《墨蘭》及《菊花》巨卷。油畫《太平洋》參加「中國油畫展」;
1988年戊辰,97歲。為修復長城捐贈《清供圖》一幅義拍。作《山村秋色圖》捐助上海中小學幼兒教師基金。應邀赴新加坡國家博物院舉辦個人畫展。聘為上海美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國際水墨畫展《葡萄圖》獲獎。重繪梅蘭竹菊二丈四尺巨卷中的《墨菊圖卷》;
1989年己巳,98歲。居家創作,籌備百歲畫展。聘為上海美術館藝術顧問;1990年Gengwu, 99
1990年庚午,99歲。3月,「朱屺瞻百歲畫展」在上海美術館隆重開幕。4月、10月,朱屺瞻百歲畫展分別在香港、太倉隆重展出。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世紀丹青-藝術大師朱屺瞻傳》。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朱屺瞻百歲畫集》。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當代中國畫名家朱屺瞻》大型畫集。聘為吳昌碩研究會名譽會長、太倉縣博物館顧問。繪花卉蔬果小品10幅,由宜興紫砂壺名家高手特製十套藝術紫砂壺傳世。為90上海藝術節贈國畫一幅。為第十一屆亞運會捐贈書法一件。為上海檔案館建館30周年題詞一幅。為穎州西湖碑林作書法一件;
1991年辛未,100歲。獲首屆上海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山水《松本無聲圖》上海美術作品展獲榮譽獎。為抗洪救災捐贈《花卉》一幅。太倉縣瀏河鎮重建梅花草堂落成。向太倉明德小學捐贈獎學金兩萬元;
1992年壬申,101歲。居家創作,去植物園、龍華寺、秋霞圃寫生。聘為第十一屆亞運會書畫展藝術委員會榮譽顧問。聘為西泠印社顧問。應邀為宋慶齡陵園作《柏翠圖》一幅。作大山水冊24幅等;
1994年甲戌,103歲。居家創作。1月,香港藝術館舉辦「瞻緣堂藏朱屺瞻書畫展」,並出版《瞻緣堂藏朱屺瞻書畫選》大型畫集2冊。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政府開始籌建朱屺瞻藝術館,4月30日簽約,9月1日破土動工。全國人大辦公廳收藏《枇杷圖》一幅。聘為南京大學東方書畫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1996年丙子,105歲。春日,在病榻作小幅墨筆速寫,並作《枇杷》等小幅國畫。4月20日晨8時45分,因肺部感染,急性左心衰竭,在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5歲。4月29日,上海各界冒雨至龍華殯儀館為朱屺瞻先生送行。5月5日,朱屺瞻藝術館舉辦朱屺瞻藝術館藏畫展。7月29日,屺老骨灰安葬青浦園華僑公墓。上海美術界代表及屺老生前親朋好友參加安葬儀式;
學術資料
朱屺瞻作品
筆貴有力,力貴有勢。
一味逞力,非知力者也。真知力者,不在於「劍拔弩張」,要在把住其氣勢。胸中一剎那的遲疑,不免便挫了吾筆之力,卻能神定於朱屺瞻,不能挫為挫,則仍可全吾筆之勢,此謂之轉無力為有力。須知之剎那間的遲疑,畢竟是當時內心的真相,率其真而行之,於勢無礙。能率真便無礙,說到底,「真」字第一。
懷素自論草書云:「東卻西,南又北,倒還起,斷復續。」他所謂觸遇成形者,並非亂塗亂畫,這裡面有辨證的道理在:有來有去,相反相成,而驅筆之際,有朱屺瞻的一貫之「氣」在。故變而不亂。是作書一法,何嘗不是作畫一法。
運筆費力,未必得力,有使盡了力仍不能「入木三分」者。有輕輕一筆重於九鼎者。蓋力不在於筆,在於腕,不在於腕,而在于丹田之間,作畫時人要站起來,穩其腳跟,平其體勢,以便氣可以從腹底透出,達於胸,達於臂、於腕以至筆端。
力者,氣之運行,不是筋肌勃勃作勢。筆出於腕,腕出於心,心要正以「誠」字,腕要貫以「力」字。孟子云「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是氣也塞乎天地之間。」畫家平日修養此心胸,曠闊與天地同其大,運起筆來,便自然無礙,寫出景來,也就意趣盎然了。
用筆有起伏,有輕重,有緩急,謂之「節奏」,用筆猶舞蹈,猶溜冰,俯仰欹斜,左右旋轉,百變不失其「平衡」。得其節奏,掌其平衡,這是大規矩,此外不必太拘。人云「從心所欲不逾矩」亦是此意。有此兩點,也即是「法」,不必斤斤於仿古,而未嘗不與古人通,所謂默契是也。
作畫須有筆墨。筆墨須取大方,有大家氣,朱屺瞻的自繩之道是拙樸為佳,切戒浮滑。布局須深厚,有變化,立意須高,有意境。意境最難言,是個胸襟和眼界問題。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是要開闊胸襟和眼界。孟子說得對,要善養吾浩然之氣,塞乎天地之間!出筆奇,非真能奇者,惡其着意也。不着意之奇,乃是真奇。真奇與平淡固自不二。「涼風雁啼天在水」奇句也,卻也平淡。
平淡未必無奇,作平淡而止於平淡,平淡之外無物也。平淡之外須有物,所謂弦外之音,則平淡自不平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是也。林畊青雲詩如此,朱屺瞻說畫也如此。
常言道:得心應手。實際上,心得了,未必應於手;應於手了,亦未必成於筆。要成於筆,還必須知筆之性,紙之質,墨與色的具體性能,知曉各種性能而掌握之,才可以下筆無礙。用筆之道,須知從有礙達無礙。前人論畫雲,「加一筆太多,缺一筆太少」,八大山人的作品,厲害就在這點,筆筆派用場。他生活在山水之間,能靜觀靜修,同時心懷悲憤,意入蒼涼,這都鍛煉了他這一去筆,猶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石濤、石溪、浙江都嫌筆墨繁,煩惱多。朱屺瞻偶然也學石濤,卻學得不像,用筆流暢不及,石溪太繁,不合吾意。「愈老愈覺」簡之不易,難在疏而不漏,恰到好處。陸放翁草書詩:「提筆四顧天地窄,忽然揮掃不自知。」提筆之前,胸有浩然之氣,塞乎天地之間。動起筆來竟是筆動朱屺瞻不動。在創作得意時,物朱屺瞻渾忘,其樂融融如也。 放筆的真意,言筆觸之自由無礙,不是一味縱筆之謂。韓文公詩云「盤馬彎弓惜不發」,引而不發之筆,正是「放」字中之一法。作畫要善變,不要千篇一律。朱屺瞻內心總有此希求。章法有變,用色有變,然而觀筆意,仍可於百變中看出自己的面目。筆意是主要特徵。線條重要,運筆須用中鋒,還要一波三折,才不呆板,關鍵在有力有勢。線條不僅僅勾出平面,最要表現出立體感。線要有「力」,點要出「神」。點可使線活起來。線立其體,點提其神。線難,點尤難。「點」不可多,要適得其所,恰到好處。
朱屺瞻有時先塗大塊色,再勾線條,有時先勾線條,後加色塊,有時混合用之。各種技巧都可靈活運用,不必拘於一法。無論山水花卉,最難用「點」。點比線難,點要適得其所,恰到好處,點要有力。中國畫中,惟點最難,「畫龍點睛」,靠點傳神也。點須恰到好處,在一幅畫上,多點,少點,點在哪裡,都有講究,運用得當,可以把畫的神韻揭出來,抖摟醒目。點不得當,可把一幅好畫弄糟。
水清無魚,筆整無畫。落筆有時要邋遢三分,姿態轉妙。落筆時最忌拘謹。一須不見有筆,二須渾忘有法。然後才能自在自如。筆為朱屺瞻用,法為朱屺瞻役。中國墨色,最耐玩賞。古人云「墨有五色」,說出此中風味。朱屺瞻近來頗喜作潑墨畫,還在摸索試驗中,不知能否有所得。
朱屺瞻作品
中國畫靠筆墨,古人有「墨為肉」之說。但墨亦有骨。墨澤可呈出鐵光,為彩色所不可及。用墨經驗到家,便能黑而不黑。黃賓虹晚年有眼疾,雖加墨卻能黑而不黑,看去仍覺舒服。反之,初學者用墨雖淡而有黑氣。所謂不黑而黑,難入眼了。墨色重變化,於變化中顯動態。所謂墨韻色,須於動態之中。以潑墨法寫雨景,最能發揮水墨淋漓變化的效果。一幅畫只有線條而沒有墨韻,便缺乏精神,容易變得「乾巴巴」!
畫花卉最可練筆。朱屺瞻愛作蘭竹,覺得提起筆能使出「力」。畫藤本,殊有趣,懸着臂,落中鋒,揮出曲曲的連環,似與長蛇搏鬥。畫花戟也最能考驗筆力,枝枝葉葉都顯在眼前,筆弱隱瞞不得。中國畫與毛筆是分不開的。圍繞着各種筆墨的應用,產生了千百年來的實踐與理論,構成了中國獨特的繪畫傳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筆須籍墨(或色)以為用,不能離墨而言筆,古人筆墨合稱,即此道理。筆是骨,墨是肉。從筆鋒着紙年,稱之曰骨,從墨汁落紙看,稱之曰肉,兩者烏可分?筆有筆法,墨有墨氣。大體說來,筆法決定墨氣。有焦墨的筆法,有濃墨的筆法等等。
朱屺瞻最愛畫蘭竹,因其最潑得出,最可練筆力、筆法。蘭竹之題材,古人多為之。元明兩代,畫蘭竹者特多,但成功者究屬少數。蓋畫蘭竹,用筆近書法,須有書法的基礎。吳鎮與文徵明的書法好,蘭竹亦畫得好。青藤與八大善用簡筆,更是難能。石濤筆墨十分熟練,做到隨心所欲。
作品特點
朱屺瞻精通中西藝術,其畫貫通古今,融合中西。擅畫山水和花卉蔬果,作品清新質樸,雄健磅礴,意境高遠,在畫壇上獨樹一幟,深受行家讚譽,被視為無上精品。朱屺瞻與齊白石關係密切,齊白石前後為他刻印70多方,作畫題跋、贈扇面數十幅。從50年代以來,他先後在上海、南京、北京、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過十多次個人畫展。1962年參加法國春季沙龍畫展。1983年為美國舊金山國際機場畫巨幅《葡萄》,1986年應邀赴美講學。他是為數不多的百歲畫家,並在百歲紀念日,在上海舉辦了「百歲書畫展」。
作品行情
朱屺瞻作品豐富,極受收藏家歡迎,幾乎每次重要的拍賣會都有他的作品出售,價格很高。除香港大量出售他的作品外,紐約的拍賣行也拍賣過他的畫作,香港拍賣最高價為1990年3月的<青松紅梅>高達22萬,最近1991年5月美國拍賣的一幅《露氣遠山晴》達到1.4萬美元。國內由北京榮寶齋經售他的作品。1992年出售的《墨竹》(3×1.5尺)是8000元人民幣,另一幅4×2.5尺的《花卉》則為4.4萬元人民幣。朱屺瞻作品在國內拍賣價位較高的要數1993年6月,上海朵雲軒拍出的一幅精品《雨姿晴態總成奇》(135*80.3)估價18-20萬,成交價為24.2萬。
主要著作
《朱屺瞻畫集》(藝苑真賞社,1930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
《癖斯居畫譚》(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
《朱屺瞻畫選》
藝術展館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藝術館是以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大師朱屺瞻先生命名的一座公立美術館,1995年建成開館。它既是收藏、陳列與研究朱屺瞻先生書畫藝術的專門機構,也是開展國內外藝術交流的重要窗口,履行中小型藝術博物館的功能。自成立之日起即以高品位與學術性為目標開展研究、收藏、展覽、交流及藝術教育工作。開館以來除致力於朱屺瞻先生的藝術研究和出版展覽外,還成功舉辦了一系列有影響的藝術大展,包括引進國外的優秀展覽,加強與兄弟省市博物館的交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同時也策劃了一些當代藝術家的主題性展覽,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樹立了良好的信譽。
朱屺瞻藝術館坐落於魯迅公園東北隅的歐陽路580號,西門直通公園,毗鄰市中心,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朱屺瞻藝術館在樸素典雅的江南建築風格中注入了現代建築元素,具有VRV空調、電子監控、防盜報警系統以及恆溫恆濕專業性庫房等硬件設施、設備先進、功能齊全。占地面積8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展廳面積850平方米。館內除了常年陳列朱屺瞻先生作品的常設展廳外,還擁有三個設施完備的藝術交流展廳,並具有良好的安保系統及其他附屬設施。
朱屺瞻藝術館的典藏以朱屺瞻先生所捐獻的藝術作品為基礎,包括屺老本人的100餘件作品,以及當代書畫名家作品七十餘件;還有屺老歷年所收藏的歷代名家書畫作品三十件。這些古畫雖屬劫後余物,數量不多然不乏精品。近年本館又陸續有計劃的收藏一些當代藝術家的優秀作品,逐步充實典藏,在同類紀念館館藏中尚屬位列前茅。
朱屺瞻藝術館擁有良好的專業服務系統。它的業務結構主要由學術部、典藏部及展覽部組成。除了收藏、出版、研究、陳列、組織藝術交流外,同時開展廣泛的藝術教育、普及高雅藝術。
走過十年創業之路,本館將以「傳統創新、現代經典與當今視覺」為學術定位,並以「傳承歷史文脈,創新現代經典、培養藝術新銳」為辦館理念,同時以上海新水墨的學術建設為切入點,構建新水墨論壇、面向國際面向未來,推動有民族特色的當代美術事業的發展,並與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攜手合作,為共同打造上海東北城區的現代文化藝術中心 ===人物評價===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與他的「梅花草堂」 朱屺瞻先生在其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因生活的變遷曾用過不少的齋名,比如說「修竹吾廬」、「樂天畫室」、「屋小如舟」、「梅花草堂」、「癖斯居」、「養菖蒲室」等等。其中「癖斯居」因其一本談藝錄《癖斯居畫談》而流布藝苑外,最負盛名的當然要數「梅花草堂」了。那是因為朱屺瞻先生對梅花情有獨鍾,他不僅畫梅、種梅,而且又以「梅花草堂」三顏其居,所以「梅花堂」隨着「梅花草堂主人」一樣名揚中外。
老先生的第一個「梅花草堂」始建於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後。此前,先後有兩個畫室毀於戰火。他以「梅花草堂」來命名他的新齋。這座在瀏河鎮老宅附近的廢墟上建造起來的「梅花草堂」是田園式的江南風格的建築,分國畫西畫兩個畫室,花園占地十來畝,園中梅樹數百株,手植羅漢松、芭蕉與蘭、竹等,有一個日軍空襲留下的炸彈坑蓄水為池,後來畫友姜丹書命之為"鐵卵池"以志不忘日寇侵華戰禍。
「梅花草堂」抗戰勝利之後建於上海南市淘砂場果育堂街,占地一畝六分。有中西兩個畫室,油畫室100平方米、國畫室60平方米,是滬上畫家們樂於聚會的地方。花園裡種植梅樹百餘株,曲徑通幽,兩邊種着龍柏,櫻桃和黃楊,並綴有假山。1947年齊白石還為之作「梅花草堂」篆書匾額(現陳列於藝術館「草堂」)。上款中白石老人嘆喟:「吾友真與白石有緣也」,當年齊白石八十七歲,而他為朱屺瞻刻的70餘方印歸還朱屺瞻時,老先生揮汗作「梅花草堂」追念亡友,時年朱屺瞻正值八十七歲,豈非有緣哉!
老先生的第三個「梅花草堂」是上海西區的新式里弄房,二樓南面一排大窗,軒敞明亮,室內陳設簡單,家具遠不及藝術館講究,東壁一排壁櫥,居中有個大畫台,就是朱屺瞻每天站着畫面的地方,老先生年過耄耋以後的許多作品就是在這間畫室里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