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紹山
曾紹山[1](1914-1995),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5年1月26日因病在濟南逝世,享年81歲。
曾紹山 | |
---|---|
曾紹山 | |
出生 | 1914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革命軍人(中將) |
知名作品 |
|
目錄
人物簡介
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 。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四軍政治部少年宣傳隊隊長、師政治部秘書、師司令部參謀。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旅作戰股股長、旅參謀長,太行軍區副旅長兼分區司令員、分區政委兼中共二地委書記。參加了夜襲陽明堡和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縱隊副司令員、皖西軍區司令員、第三兵團軍長。參加了上黨、進軍大別山、渡江、西南等戰役。1950年後,任第三兵團兼川東軍區副司令員。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長、兵團副司令員。回國後,歷任旅大警備區司令員,瀋陽軍區副司令員、政委,濟南軍區顧問。是中共第九至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59年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1966年任政治委員,參與指揮了珍寶島自衛反擊戰。1980年調任濟南軍區顧問,1988年離職休養。是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5年1月26日在濟南逝世。
任職情況
1939-1941年,國民革命軍步兵第三八五旅參謀長
1945-1948年,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副司令員
1945-1946年,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參謀長
1946-1947年,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參謀長
1948-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三縱隊司令員
1949-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一軍軍長
1950-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
1950-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川東軍區副司令員
1951-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二軍軍長
1953-1955年,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
1955-195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司令員
1955-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
1959-195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旅大警備區司令員
1959-196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副司令員
1959-1978年。中國共產黨瀋陽軍區委員會常務委員
1960-1964年,中國共產黨瀋陽軍區委員會副書記
1960-1961年,中國共產黨瀋陽軍區監察委員會副書記
1966-197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第二政治委員
1967-1968年,中國共產黨瀋陽軍區委員會第三書記
1968-1978年,中國共產黨瀋陽軍區委員會第二書記
1969-1982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
1969-1982年,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1971-1975年,中國共產黨遼寧省委員會第二書記
1975-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5-198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政治委員
1975-1978年,遼寧省革命委員會主任
1975-1978年,中國共產黨遼寧省委員會第一書記
1980-198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顧問
1983-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人生經歷
曾紹山(1914~1995),原名曾昭山。金寨縣丁埠鎮東灣村人。貧農家庭。幼時讀私塾3 年,因家貧輟學,在家放牛,幫父母耕種。民國18 年(1929 年),共產黨在大別山區領導農民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並在其家鄉爆發了丁家埠暴動,曾紹山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在第三十三師任傳令兵、勤務兵。11 月,被秘密吸收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民國19 年,參加商城、金寨、新洲、二道河、麻城、光山、廣濟、二郎畈等戰鬥,因作戰勇敢,先後被提拔為紅軍第一軍手槍營傳令班長、第四軍政治部少宣隊長、第四軍教導團少共團委書記。民國20 年,大別山紅軍在張
國燾錯誤路線指導下,肅反擴大化,曾紹山被逮捕禁閉。審訊中,被捆綁吊打,灌辣椒水,壓槓子,但他始終不亂說假話,不亂咬別人。審查釋放後,毫無怨言,一如既往忠於共產黨。民國21 年,調至紅軍第四方面軍軍部工作,任少共國際團班長、副排長等職,參加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圍剿"鬥爭。
民國21 年10 月,隨紅軍第四方面軍西征,任紅軍第十師第二十八團連宣傳隊長、營書記、團秘書、幹事等職,參加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民國22 年,轉為中共正式黨員,任紅軍第十師參謀,參加長征,3 次過雪山、草地,歷盡艱辛,勝利到達陝北。不久,在鎮原開展反張國燾錯誤路線鬥爭,曾紹山立場堅定,態度鮮明。同時也感到自己對革命理論懂得太少,需要加強學習。
"七七事變"後,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曾紹山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團參謀。他參加了奇襲陽明堡機場的戰鬥,該戰炸毀敵機24 架。民國27 年,任八路軍第三八五旅第十二團作戰股長、參謀長,參加創建晉冀魯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民國27 年2 月,奉命參加長生口伏擊戰,他協助團首長指揮所部攻占娘子關,經5 個小時激戰,殲日軍大部,並乘勝攻入井陘,鉗制了日軍向晉西南的進攻。3 月,奉命協助團首長率部強襲黎城,調潞城之日軍出動,配合兄弟部隊在邯長公路的神頭嶺殲滅日軍1400 餘人,摧毀了日軍的補給線。接着,在正太鐵路、平漢鐵路和平(定)昔(陽)公路沿線,與全旅一道,破路襲敵,打退了日軍多次進攻,保障了晉冀魯豫邊區北部工作的開展。民國28 年,升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五旅參謀長。從民國28 年到29 年,他協助旅首長,針對日軍"囚籠政策",組織了多次的破襲戰。經過2 年的戰鬥,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和頻繁的"掃蕩",使晉冀魯豫邊區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得到發展。民國29 年8 月至12 月,參加了"百團大戰"。他協助旅首長多次完成了上級賦予的艱苦戰鬥任務,屢立戰功。民國30 年11 月,調任八路軍新第十旅副旅長兼太行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太行第二軍分區位於太行區抗日前哨,日軍在第二軍分區中心區安下據點,並從後部把第二軍分區與太行區割斷,使第二軍分區四面受敵。他根據上級指示,採取敵進我進的方針,率八路軍新第十旅和第二軍分區武裝一部,深入敵後要害,積極開展游擊戰爭,拔據點,燒碉堡,打得日軍首尾不能相顧。並運用軍事打擊與政治瓦解相結合的辦法,在轄區內將偽自衛團、棒棒隊、反動道會門摧毀,有力地粉碎了日軍的蠶食和"掃蕩"。民國32 年12 月,改任太行第二軍分區政治委員兼地委書記。他為使自己做地方工作變外行為內行,首先深入到基層,領導1 個村開展各方面工作,熟悉地方工作情況,總結地方工作經驗。在全區正確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各項政策,發動群眾開展大生產運動和減租減息鬥爭,建立地方武裝,開展群眾性的反"掃蕩",拔掉了馬坊、沾尚、長凝、范村等日偽軍據點,把抗日民主根據地擴大到榆次和太谷地區,為上黨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
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紹山調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又稱劉鄧大軍)第三縱隊副司令員。他與第三縱隊首長率部參加了上黨戰役,協同兄弟部隊消滅了北犯的國民黨軍閻錫山部3.5 萬餘人。並在邯鄲地區配合兄弟部隊殲滅沿平漢鐵路北犯的國民黨軍2 個軍,共2 萬餘人,打退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民國35 年下半年,他與第三縱隊首長率部參加了隴海路戰役、定陶戰役、巨城戰役、鄄城戰役和滑縣戰役,協同兄弟部隊消滅了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打開了解放戰爭新局面。民國36 年3 至6 月間,他與第三縱隊首長率部參加了豫北攻勢,協同兄弟部隊連克延津、陽武、原武、濮陽、封邱、淇縣等6 城,全殲國民黨軍王仲廉部第二快速縱隊和孫殿英部暫編第三縱隊,收復了東阿、平陽,鄆城、汶上、嘉祥等城。民國36 年秋,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任皖西軍區司令員,恢復和建立皖西革命根據地。民國37 年春,劉鄧大軍主力轉向外線作戰,他率部堅持皖西大別山鬥爭。國民黨調集大量兵力,在皖西大別山區的所有交通要道、重要村鎮和制高點,建立據點,進行分區式的反覆"清剿",妄圖徹底摧毀皖西大別山區革命根據地。他根據劉伯承、鄧小平的"只要拖住敵人,爭取了時間,便是勝利"的指示,一方面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內線開展游擊戰爭,巧妙地與國民黨軍周旋,拖住國民黨軍不放,一方面派出精幹部隊,跳至外線,在廬江、巢縣和巢湖沿岸,襲擊國民黨軍要害部位。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將皖西大別山區革命根據地堅持下來,勝利地完成了"拖住敵人"的任務,為組織淮海戰役爭取了時間。民國38 年4 月,他率部參加了渡江戰役,協同兄弟部隊解放寧、滬、杭地區。接着,率部進軍西南。經1 個月的急行軍,在重慶附近殲滅國民黨軍胡宗南部1 萬餘人,迫使胡宗南部第十八兵團起義。大西南解放後,他率部駐紮重慶,負責川、黔、湘、鄂邊剿匪任務。他認真執行城市、新區和民族政策,一面剿匪,一面維護社會秩序,恢復生產,安定人民生活。1950 年1 月,調任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兼川東軍區副司令員。
1951年3月,曾紹山調任第十二軍軍長,率部抗美援朝,參加第五次戰役。戰役結束後,他根據戰役中與美軍作戰的實踐和現代化戰爭的特點,組織部隊認真總結戰鬥經驗,開展軍事訓練,着重解決既能追得上,又能捉得住,既能攔住頭,又能擋得住,既能包圍住,又能殲滅掉的問題。經過4個月的大練兵,提高了部隊現代化戰爭的作戰能力。大練兵一結束,奉命率部擔負金城地區的防禦任務。他認真貫徹毛澤東"積極防禦"的方針,創造了坑道防禦戰術,構築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幹與各種工事相結合的60里縱深的堅固防禦陣地。積極採取小型反擊,陣前殲敵,小部隊深入敵縱深,捉俘虜,摸崗哨,伏擊奇襲等,主動襲擊美軍。大力開展陣地狙擊手運動,只要敵人在陣地一露頭,即將其消滅。打得美軍防不勝防,惶惶不安,在陣地上不敢活動。1952年12月24日,受到了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的親切接見。 曾紹山從朝鮮回國後,任第三兵團副司令員、旅大警備區司令員。1955年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9年至1978年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政治委員、遼寧省省長、濟南軍區顧問,被選為中央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1988年8月1日,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5年病逝
參考資料
- ↑ 他是劉鄧大軍中一員猛將,率部抗美援朝,回國後受到三位首長的接見 ,201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