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灿
曹灿,1932年12月27日生人,江苏南通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十大演播艺术家、北京市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市教育学会朗诵研究分会名誉理事长、曹灿艺术学校名誉校长。2020年1月8日15时18分,曹灿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1]
曹灿 | |
---|---|
目录
作品
曹灿曾在四十多部话剧中担任角色,在话剧《雷锋》中扮演雷锋,在话剧《开荒牛的迪斯科节奏》、《流放中的回忆》、《小平,您好!》中扮演邓小平,也是首位在荧幕上饰演邓小平的演员。在电影《乱世郎中》里扮演法院院长高华堂;电影《大漠紫禁令》中扮演大唐宰相白敏中;在电影《拔哥的故事》、《你好,太平洋!》和电视剧《特区冒险家》、《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东方巨人》、《左权》、《上海沧桑》中塑造了邓小平的艺术形象。他扮演老年时期邓小平的形象、受到中央领导和戏剧评论家的好评,被誉为“形神兼备”,为此曾获山东省艺术节专业演出表演一等奖、上海佐临话剧表演最佳男主角奖。
同时,他从20世纪50年代起涉足广播领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中为孩子播讲了几百个故事,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曹灿叔叔”这个特有的称号已被两代人所接受;在中央和地方广播电台播讲的长篇小说达三十余部。[2]
悟业
一遍拆洗一遍新
从年轻时起,直至如今,每一次登台演出前,曹灿都要把作品细细捋一遍,纵然早已熟记于心。用他的话说,这叫“一遍拆洗一遍新”。
“我们那个年代的演员,从年轻时开始都是有追求的,组织上对培养青年演员有一种责任感,给我们下单子,规定每年读多少书,每周还要安排业务学习。我们每天早上都会练功,到一定阶段之后,要写艺术总结,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曹灿陷入深深回忆中。那时候,演员们很敬业,“每次演出前,我都会把作品从头到尾捋一遍,有没有新的感受?新的想法?不能只是上一次的翻版、复制。散了戏之后,我们还要开会,总结得失。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艺术质量啊!”
言罢,曹灿又仿佛自言自语:现在的剧院,估计可能没有这一套了,“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大家都急着想出名。我们那会儿,把剧院真是当作艺术殿堂,无论大角色,还是小角色,都特别认真对待。‘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是我们奉行的艺术信条。”
活到老、学到老,是曹灿奉行的另一信条。他当年录制白居易《琵琶行》,自我感觉不错,之后还出版了光盘。但后来经过一些时日,发现有些地方读音其实是错的,“比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里的‘转’字,我读的是三声,后来一琢磨,意思不对啊,应该是四声才对。如今,我再朗诵这首作品,就改过来了。这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感性接触、理性分析、实践检验,是我播讲作品必经的三关。”
同样是《琵琶行》,随着年岁增长,曹灿也更参透了作品内涵,“比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她为什么迟?因为有顾虑,觉得自己身份低贱卑微,所以犹疑不定,不知该不该说。于是我就在‘欲语’和‘迟’之间加大了停顿,表现犹疑感,这样的话,人物当时的处境、心态就充分表达出来了。”
除了朗诵艺术,曹灿也曾涉猎影视剧拍摄,曾在多部影视作品中塑造邓小平的形象。在电视剧《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曹灿饰演年轻时的邓小平,当时50多岁的他已有抬头纹,每天早上要四五点钟起床化妆,用胶水把皱纹填平。而为了在神态和气质上贴近人物形象,他阅读了大量资料,只要电视上出现邓小平的镜头,他就仔细观摩、琢磨,还找来邓小平的讲话录音练习发音……
“不但要完成任务,而且要出色地完成任务,要下功夫,发挥出最好水平,而不是应付,更不能糊弄。只有你自己走脑、走心,入脑、入心,观众才可能认可。”这是曹灿对待每一次艺术呈现的心态。
演员要有“第三只眼”,要时时检视自己的表演,曹灿这么说,也这么做,“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就是希望能保持艺术长青,所以我们有个观念:台上自信,我是最好的;到了台下不能这么想,要想着强中自有强中手,要不断提高自己,对艺术保持敬畏之心。”
回首艺途,曹灿内心深藏一份遗憾,那就是学识欠丰,“我是‘记问之学’,零碎习得,非系统之学,而且只是皮毛,很多时候感觉跟不上,比如朗诵古诗,对于格律就不是特别清楚。我特别敬佩有些人说起某些东西,侃侃而谈、如数家珍。所以我最大的遗憾就是读书太少,小时候太不用功了……”
唯因如此,曹灿最怕谬赞、过誉,“千万别说我是什么大师,包括你写我的时候,过高的评价千万不要有。我就是‘演员曹灿’‘朗诵艺术家曹灿’。其实,知道你这个人的,用不着介绍;不知道你的,介绍也没用。对吧?整一堆头衔儿,其实都是浮云,神马都是浮云。”[3]
视频
参考文献
- ↑ 艺术家曹灿逝世 曹灿个人资料作品生平简介,四海网生活百科
- ↑ 《小喇叭》广播主持人曹灿病逝,享年87岁,新京报
- ↑ 演播艺术家曹灿 从"小喇叭"到"老玫瑰",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