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景泰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中部偏北,是白银市下属的一个县;与之接壤的县市有:东边(隔黄河)靖远县、平川区,南边白银区、皋兰县、永登县,西边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县,北边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宁夏中卫市。

面积5483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23万;邮政编码730400,县政府驻一条山镇。

目录

历史

汉武帝时,设媪围县。移民实边。隶属于武威郡。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鲜卑部乞伏氏归建都度坚山,即秦王位,史称西秦,并于辖境内设置秦兴郡。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北魏领辖全境。此后一百多年,本境相继为西魏、北周所统辖。

明初,境内黄河以东先后设迭烈巡逊检司、会宁卫、靖虏卫等建制,统属陕西都司。黄河以西在明中叶之前为蒙古鞑靼部所占,与明王朝对峙于黄河两岸,战事频繁。三边总督李混为一汶、甘肃巡抚田乐在今景泰筑长城180余里,至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田乐用兵河西,才把鞑靼彻底赶出本境。辖境全部归入明朝版图。境内筑的堡有:三眼井堡[1]、红水堡、镇虏堡(后改名正路堡)和永泰堡。

自古以来,景泰川旱原的气候干旱、降极少,高出黄河水面 四百米到六百米,以“有河水不流,山是和尚头,十种九不收,风沙不断头”闻名。1967年,甘肃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副主任李培福,实地踏勘了草窝滩、白墩子滩、漫水滩等地。

1968年7月,李培福在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正式提出建设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2]。经过多次会议,反复讨论酝酿,1968年11月,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派李培福带领工作组赴景泰县,对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进行正式实地踏勘,把景泰县的草窝滩到古浪县的西滩、张吴、李家湾,统一命名为景泰川,预计引来黄河水开发100万亩良田,从根本上解决景、古两县人民的吃饭问题。1968年12月,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正式立项“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任命李培福为筹备小组组长。从水利部西北勘测设计院、河西建委、地质部水文地质三大队、刘家峡的水电工程四局、甘肃工业大学等单位整建制调入、抽调、借调800多技术人员,勘测设计,完成规划方案。

甘肃省革命委员会于1969年9月审查,同意“总体工程规划提水40秒立方米,发展灌溉面积100万亩,分期建设”,“采取“三边四自”方针(边规划,边建设,边收益;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筹资金,自造设备),苦干硬干。景电第一期工程于l969年l0月15日正式开工,总指挥李培福,副总指挥兼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贺建山(原省农业厅厅长)、指挥部技术组组长陈可言(原省水利厅副厅长)。参加施工的包括上千名省水利系统职工组成的“工程团”、出义务工的公社社员组成的两千余人的“民工团”(施工高峰时达六千余人)、兵团二师十六团的军垦知情战士1200余人、驻县的57家厂矿企事业农场职工。随即展开了五佛公社沿寺附近的黄河“龙王坑”(大转弯急流)的取水一泵站基坑围堰大会战,全县群众捐献240万斤草绳。

1969年12月20日至28日经过六班倒的八天决战,草土围堰成功合拢。随后排干围堰内的河水后展开基坑开挖,至1970年4月6日完成。1970年4月10日展开混凝土浇筑工程,提出“大战五十天,抢出洪水面,革命加拼命,建设景泰川”的口号。1970年5月23日晚上提前7天完成浇筑工程。1971年4月,为实现两年上水草窝滩的预定目标,实施总动员,以“国庆上水”为目标倒排进度实施攻坚会战。

l971年9月30日22:35实现单管“水上草窝滩”即总干四泵站。1972年3月1日23:00“水上猎虎山”即总干五、六泵站至西干一泵站。l972年开始发挥效益,灌溉五万亩。l974年5月主体工程基本建成,6月9日按设计流量上水。实现了“两年上水,三年受益、五年建成”的目标。1975年灌溉20多万亩。一期工程总投资6600万元,总扬程472米,设计流量10.56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2立方米/秒,年出水量1.48亿立方米,共装机组102台(套),装机容量6.7万千瓦,提灌泵站13座,渠道200公里,灌溉耕地30万亩,移民12万人。

行政区划

景泰县下辖8个镇、3个乡:

城关镇、沙塘镇、联财镇、陈靳乡、好水乡、观庄乡、杨河乡、神林乡、张程乡、凤岭乡、山河乡、温堡乡和奠安乡。

视频

景泰县 相关视频

景泰县城市宣传片
我的家乡 景泰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