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旅順港(軍港之一)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旅順港(英語:Lüshun Port,或稱英語:Port Arthur),亦稱旅順軍港,是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的一座不凍港,位於白玉山南。是晚清時,為北洋水師所興建的港口。亦是近代以來,中國北方最重要的軍港之一[1]。現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使用,屬海軍旅順基地。

目錄

地理位置

被稱為「天然形勝」的旅順港(英文名也叫做 Port Arthur),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中心的白玉山南,地處黃、渤海要衝,為京津重要門戶。與山東廟島列島,登州頭共扼渤海海峽咽喉,構成我國首都北京及遼寧地區天然屏障,地勢險要,歷來為軍事要港。

旅順港四周群山環抱,港口東有黃金山,西有老虎尾半島,其間有狹長水道與外海相通。港內隱蔽性與防性良好。港內深,設備完好。可向船隻提供油水,並有暖氣等輔助設施。此港為天然的北方不凍良港。

歷史沿革

光緒九年(1883年),清政府開始派員動工修建港口、船塢,到光緒十六年(1890年)已全部竣工使用。整個港口分為東西兩港。港內以石砌岸壁為碼頭,系自山東長島運來的花崗岩條石砌築而成。

在1894年甲午戰爭中,為日寇侵占,後又為沙俄聯合德、法等列強佯作干涉,日寇被迫退還。繼而被沙俄強行「租借」達七年之久。1904年日俄戰爭沙俄敗北,日寇再次侵占旅順達四十年。1937年日本侵華的「七·七事變」前後,日軍以大批艦船由旅順運兵數萬,致使後來華北廣大地區淪陷,也使旅順港蒙受奇恥大辱。直到1945年8月22日,旅順港才由蘇聯紅軍解放。

根據1945年,中華民國與蘇聯簽定的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2],旅順港為蘇聯使用。新中國成立後,與蘇聯重新簽訂兩國條約。其中對於旅順港協商,簽訂了《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協定規定,不遲於1952年末,蘇聯政府將共同管理中長路的一切權利以及屬於該路的全部財產無償地移交中國政府。在同一期限內,蘇軍從共同使用的旅順口海軍基地撤退,並將該地區的設備移交中國政府,由中國政府償付蘇聯自1945年起對上述設備的恢復與建設的費用;蘇軍撤退前的時期,該地區的民事行政,應由中國政府管轄。大連的行政,也完全由中國政府管轄。後考慮到朝鮮戰爭等新情況,1952年9月,雙方又協商延長共同使用旅順口海軍基地的期限。直至1955年5月31日,蘇軍全部撤離回國後,該港才歸我人民海軍管轄至今。

視頻

旅順港 相關視頻

百年旅順港,憶往昔傷痛恥辱,更珍惜如今的寧靜
蘇聯不讓我國起義的重慶號軍艦停靠旅順港,無奈之下鑿沉葫蘆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