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方應祥(1561年-1628年),字孟旋、青峒[1],號青峒[2],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衢州府西安縣(今浙江省衢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方景溫曾孫、方車孫、方文炳之子、徐應立之婿。

目录

生平簡介

萬曆三十四年,應天府鄉試中舉。萬曆四十四年,登三甲進士,授南京兵部職方司主事[3]。天啟元年,轉禮部祠祭司員外郎,升郎中[4]。天啟五年,任升山東布政司參議兼按察司僉事,提督學政。奉母喪歸,不久去世[5][6][7]。著有《青來閣集》。


軼事

方應祥(1561-1625年),字孟旋,號青峒(靈鷲山大靠山青峒峰),明代靈鷲山南麓沐塵村人,是被明代鄉試、會試、殿試連中“三元”宰相商輅盛讚的賑濟義士方景溫之玄孫。

賑濟義士方景溫的父親為福建鹽運使司運判。方景溫賑濟饑民的事情就發生前往福建莆田探往父親的江山仙霞嶺。方景溫在仙霞嶺山溝裡尋水喝時拾得三百兩白銀,一直等不到失主,就將這三百兩白銀全部施捨給饑民。方景溫到福建莆田見到父親後說起在仙霞嶺拾金施金一事。方父也是一位好心腸人,為兒子再籌三百兩白銀讓他速回仙霞嶺尋找失主,但仍找不到。方景溫心想:家父的三百兩白銀不是給他補貼家用的,不能帶回家去。於又將三百兩白銀施捨給饑民。 佛家崇尚因果報應。後來方景溫家族名人輩出,里人都說是方景溫當年積下的功德。方應祥半樵半讀直到55歲才中進士,其元孫方恭愈清雍正十三年(1734年),考中拔貢,其學位與進士等同,里人盛傳方景溫家族的因果福報。 方應祥由於家境清貧,為減輕父母負擔,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過著半樵半讀的生活,直到三十二歲,自學成績優異,考取國子監監生。第二年又考取拔貢生,一鄉盛讚。 萬曆丙午年(1606)秋,45歲的方應祥又屆應舉時機,在親友的幫助下,湊足路費,趕往省城杭州應試,得中舉人第四名,榮歸故里。第二年春季,便是殿試之年,要上京會考,方應祥只因路費不濟,無錢乘船,步行進京,誤了考期,只好半途而返。 方應祥並沒有氣妥,在家鄉後山靈鷲山大靠山青峒峰定光佛轉輪禪庵旁,自己動手,加蓋了三間小小土牆房,起了個“倚雲書社”之名。約書友徐日久一同進山苦讀。到了第三年春天,方應祥和徐日久結伴提早進京趕考。徐日久得中進士,而方應祥因一字犯了忌諱,文章雖好,名落孫山。 方應祥回到家裡,悶悶不樂。為了消愁解悶,有一天攜帶柴刀去山上砍柴。山腳下有口池塘,他便坐在塘邊上發起呆來。心想日久平素成績並沒有我好,倒能金榜題名,是否命裡註定我沒有功名?一時想入非非,便氣憤地緊握柴刀,對天禱告道:“皇天在上!聽我禀告:我方某命中註定沒有功名,我將柴刀向水中撥去,便沉下去吧;如果我方某命中功名不絕,就讓柴刀浮出水面來。”說完,就用力將柴刀往塘中撥去。不一會,奇蹟出現了,那柴刀果真浮出了水面。 這件奇事,在後人為方應祥的墓誌中有記載。民間盛傳方應祥的真誠打動了定光佛並有幸得到定光佛的點撥。 當年,志蒙在金華轉莊寺不被接納時來到西安(衢縣)時,經打聽,便往北鄉明果禪寺奔去。唐末宋初,明果禪寺名氣很大。第一位主持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徹禪師(俗稱草鞋仙),曾被憲宗皇帝請到金鑾殿上講過佛經。不過,這時大徹禪師已經圓寂。第二代主持是付道和尚。付道和尚法詣也很深。知道志蒙來歷不凡,過了幾天便點化他說:“此去西方,有山名玉泉,上有玉泉庵,此雖庵小,但風水極佳,庵後有口玉泉井,泉甘且冽,是佛祖等你去削髮的。”志蒙根據付道師父的指點,來到玉泉奄,便用玉泉之水,香湯沐浴,削髮剃度。後在靈鷲山大靠山青峒峰轉輪禪庵成道。定光佛為方應祥的真誠所打動,便點撥他到明果禪寺讀書。大徹禪師道場由唐代女皇武則天題寫寺額,還有大詩人白居易撰寫的傳法堂記碑文,極為清靜,是個讀書的好去處。 方應祥在此潛心苦讀。某日,有位妙齡少女獨自來廟進香,故意來到書房,向方應祥撫眉一笑道:“先生如此苦讀,渾身焦悴。那功名是欺世盜名之物,又有何用?何不找個美貌女郎,夫唱婦隨,也不算虛度年華。”方應祥聽著,正襟危坐,目不斜視,回答道:“故娘!這裡是讀書論道之處,不是談情說愛的地方,請回去吧!” 過了幾天,便是圓月之夜,忽然從山門處竹林裡飄來悠揚的琴聲,彈的是卓文君《鳳求凰》的曲子。不一會又傳來誦詩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方應祥聽著,心想這圓月這夜,禪院地,除了我,那來的讀書人在此彈琴吟詩?信步來到山門處看個究竟。不料之前獨自來廟進香那位妙齡少女,竟是一個才女。 那姑娘見方應祥走近,手提瑟琶半掩面,羞羞答答作揖道:“先生也不妨來彈上一曲,也不負這良辰美景。”方應祥也恭恭敬敬還了禮,回道: “我不會彈琴,請姑娘早回吧!” 不幾天,又有一位妙齡少女,一身珠光寶氣,裊裊婷婷,由二個丫環陪著,前來進香。有一丫環進入方應祥書房道:“先生!你年紀也不小了,何必在此苦讀。你想做官容易,只要你到我們小姐跟前求她一求,包你一生榮華富貴!”方應祥聽了答道:“小姐!你言錯了。學問學問,須真才實學,才能匡世濟民。請你回去吧!” 不覺又到隆冬,天又下起鵝毛大雪來,山溝裡雪深三尺,人不能進出。不巧的是,前二天廟里和尚出門化緣時帶走了火刀火石(當時火柴沒發明)。方應祥一心撲在書上,天寒灶堂裡的火種熄滅得早,都不知道。沒有火種,生不了火飯,也無法取曖,只一人蜷縮在灶堂裡柴草堆上,又冷又餓,渾身發抖。心想:“這回真完了!” 就在方應祥頻於絕境時,不料從山門外進來一位老太太,手中提著一個火盆,火盆裡煨著一罐熱騰騰的飯菜,進來對方應祥道:“先生請用飯吧!” 方應祥正餓得慌,也不問來者是誰,只顧大口大口地吃。吃完飯,又用火盆裡的火種燃起乾柴取暖,這才渾身舒展過來,問道:“老太太!你是何莊人士?日後方某定上門答謝救命之恩。” 老太太這才告訴他:“先生真君子也!以前有三位妙齡姑娘戲弄先生,皆我所化。”方應祥聽了更覺驚奇,問道:“老太太!你是何方貴人?” 老太太不慌不忙道:“我乃小南海竹林禪寺的觀音大士也,受定光佛委託,在此助緣開示你!”方應祥聽了,跪下便拜:“願大士指示學生求學迷津,他日自會上竹林禪寺還願。

觀音大士言道:“大明朝自朱元璋開國以來,以理學取士,獨尊朱熹《四書集注》。朱熹當年曾在爛柯山'柯山書院'講過學,並留下《四書集注》 ,你當把朱子研讀透。但自'程朱陸王'之辯以來,明代中期陽明心學盛行,孔孟經千年佛學交融,朱王補上了人如何認識世界這一短板。朱執理王執心。佛教因明學的學問,為儒家注入了新鮮血液。禪宗講即心是佛,明心見性,人人皆可成佛,這與孟子人人皆可以成為堯舜有異曲同工之妙。儒家心學源自孟子,南宋陸象山往前進了一大步。朱陸鵝湖之會既是理學確立,也心理之路分野。王接繼陸的心學走出與朱不同的路子:既接上人人皆有佛性又回歸孟子人人皆可成堯舜。總之,在研讀透朱子的《四書集注》基礎上,還應吸收王陽明儒家心學的合理內核。”

春天來了,雪也化了,方應祥遵照音大士的指點 又約書友徐可求一同研讀朱子的《四書集注》並一起探討王陽明儒家心學,學問大有長進。 到了萬曆丙辰科開考,方應祥和徐可求一同進京會試,兩人都中了進士。時,方應祥已五十五歲,由於成績極佳,進翰林院任庶吉士之職(該職均由呂學兼優進士當任)。徐可求也官至四川巡撫,為政有仁聲。

康熙《衢州府志》上有“萬隆各家斷在公,盈川四子首青峒”之美語。

唐初衢州曾設盈川縣,縣令為初唐四傑之一楊炯(初唐四傑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又合稱他們為“王楊盧駱”)。故冠以“盈川四子”之名。康熙《衢州府志》中的“盈川四子”即方應祥葉秉敬徐日久徐可求。意為衢州素為文化之鄉,與唐初四傑相毗美。 因方應祥與葉秉敬等進士在靈鷲山大靠山青峒峰定光佛轉輪禪庵旁,創辦青峒書院(倚雲書社),徐日久就讀書於此,好友徐可求等個個學有成就,衢州這個地方也就把志蒙轉輪成道定光佛的靈鷲山青峒峰大靠山,又稱作大考山了——成了學子心目中神聖的地方![8]

詩文

【小飲獅子岩】

  杯酒獅岩坐綠陰,

  碧潭風峭透衣襟。

  鶯能呼友聲偏婉,

  魚不驚人趣自深。

  封谷白雲迷聚散,

  流溪萍藻悟浮沉。

  明心何必棲玄室,

  白石清泉足解音。

【古詩解讀】獅子岩,以形似得名。位於羅家溪北岸,下陳村(今屬東華街道巖頭村)東北。作者方應祥,字孟旋,號青峒,西安(今衢州市區)人。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曾任山東學政。這首詩通篇滲透著愉悅灑脫的心情,採用擬人手法,將景中飛鶯、游魚、白雲、萍藻融入與人對話的情景中。尤為精妙的是藉助景物的自然形態賦予人生的感悟(聚散、浮沉)。可以猜測,這首詩應是作者在卸任返鄉後所作。[9]

參考

  1. 明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 ,下冊 ,14
  2. 衢州府志(明天啓二年刊本) ,9卷
  3.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徑山志 ,11卷 ,13:方應祥 禮部郎字孟旋西安人嘗問法瓶匋有省偶謁當道以西湖放生池應否拆毀問公公曰西湖固杭州之睂目也欲去目中翳而并剔除瞳神可乎當道笑而從之
  4. 中國文學研究(輯刊) ,2011年第2期 ,327:方應祥,字孟旋,衢州(今屬浙江)人。幼能讀書,弱冠時學問大就,未及三十,橫經講授,額然為大師。萬曆二十二年(1594)選貢入南國學。萬曆三十四年(1606)與錢謙益、李流芳等同舉於南京。萬曆四十四年(1616)舉進士,除南京兵部職方司主事。天啟元年(1621)覃恩贈封其父母,轉禮部祠祭司員外,升郎中。天啟五年(1625)升山東布政司參議兼按察司僉事,提督學政。奉母喪歸,尋卒。
  5. 衢州府志(明天啓二年刊本) ,9卷 ,48:方應祥 字孟旋號青峒選貢萬曆丙午鄉魁丙辰會魁南兵主事員外禮部郎山東督學參議祀鄉賢倜儻負奇氣以忠孝節義為肝腸以朋友文章為情魄蚤歲馳聲藝苑于書無不愽涉奉母極其誠敬造門之士摩肩接踵時許敬庵馮開之二先生皆為推許以遲暮成進士講武南都衡文東省嗣丁内艱哀毁骨立所著有青來集行世
  6. 衢州府志(清康熙修光緒刊本) ,32卷:方應祥 字孟旋西安人敦倫嗜學茹古涵今浩無涯際尤根極性命蚤歲追愾松楸心焉將毋為文自闢阡陌非六經語不道疑義解駁粹然一軌於正而淵然有光望而知其為端人正士也丙午以鄉試魁其經屢厄南宮丙辰同考韓若愚得公卷叫絕定首卷既而填榜見為公語人曰使我得百少雋不如得一老方故繆西溪曰由前摸索無心發千年之礦由後矜賞偏喜得水雲之莊傳為佳話初授南兵部職方郎例多饋遺公悉郤除之轉祠部郎籲辭乞養聲聲血淚不允歷陞山東提督學政奔母喪歸三年苦塊哀毁骨立尋卒所著有青來閣初集二集傳世公山居時從學者踵相接遂擴廬舍以居之發明性學後人比其功為濂溪伊川云
  7. 浙江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77卷:方應祥 衢州府志字孟旋西安人為文根極性命自闢阡陌非六經語不道萬厯丙辰進士授南兵部職方郎例多餽遺應祥悉却除之轉祠部郎厯陞提督山東學政奔母喪歸尋卒應祥山居時講求性命之學從逰者踵相接遂擴廬舍以居之發明身心性命之㫖循循善誘誨之不倦人比其功不下濓溪伊川云 李流芳西湖交游考
  8. 靈鷲山大靠山因方應祥中進士而別名大考山
  9. 【古詩今韻】煙雲聚散獅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