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華法案
排華法案 是美國總統切斯特·艾倫·阿瑟於1882年5月6日簽署的一項法案,該法令禁止華人移民進入美國,是美國史上第一部針對特定族裔移民的排斥法案,也是美國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歧視法案,直到1943年12月17日才被廢除。[1]
目錄
歷史緣由
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清廷與列強簽訂南京條約,開放通商口岸。在珠江三角洲附近,西方商品貿易逐漸改變當地經濟體系,加上當時在美國加州掀起淘金熱,不少華人開始前往美國尋找機會。但華人抵達美國時,金礦場已有各種族的工人,大家為了採礦權發生衝突,許多自訂法律的淘金營區,決議不准華人在他們的地盤採礦,或禁止華人率先取得採礦權。
隨著河床表面金礦愈來愈少,企業規模的水壓採礦取代淘金個體戶,許多原先獨立採礦的白人因此破產、失業。但他們卻將這股憤怒,轉而發洩在華人身上,成為美國白人勞動階級排華的開始。
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推動跨州「太平洋鐵路」的大工程,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區。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發現華人吃苦耐勞,大規模召募華人。從1860到1870年間,將近3萬名華人移民來到美國。
由於當時約有1萬5千名華人在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工作, 1869年鐵路工程結束後,華人勞工湧入西岸城市,又碰上1870年代開始的經濟蕭條,白人勞工恐懼工作機會受到華人威脅,反華情緒升溫,演變為各地的暴力事件。
1882年5月6日美國總統切斯特·艾倫·阿瑟(Chester Alan Arthur)簽署通過「排華法案」,史無前例地排擠特定種族和國籍,禁止華人勞工來到美國,至於已在美國的華僑也永遠不能成為美國公民。
沒有投票權的在美華人,只能以美國憲法修正案第14條,作為權利保障的最後一道微弱防線。該法案載明「公民權條款」,說明在美國出生或歸化的人都是美國公民,依法不能被剝奪生命、自由或財產,也應給予平等的法律保護。
當時的排華法案必須每年10續一次,1892年國會通過「吉爾里法案」時增加一項條款,規定華人須隨身攜帶有照片的身分證件,若沒帶就會被遣返,華人領袖起而呼籲華人抵制反抗,超過10萬名華人集體響應。
從排華的1882年到1905年之間,華人向聯邦法院提起萬餘件訴訟案,但情況未能有進展。直到二戰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加入戰局,美國正式成為中國對抗日本的盟友,才有改變。1943年12月17日排華法案正式廢除,每年於配額限制內開放一定數量華人前往美國,並有權歸化成為美國公民。但直到1965年的「哈特塞勒法案」通過,才真正消除依據國籍種族的配額。[2]
法案廢止與當前狀況
1943年《排華法案》被《馬格努森法案》廢止。允許已經居住在美國的華人歸化美籍,並令他們停止因為被驅逐出境的威脅而躲藏。該法案也給出了每年105名華人移民的限額。大量的華人移民並未湧現,直到1965年的《移民和國籍法案》被通過。儘管《排華法案》已經於1943年被廢止,但1948年之前,加利福尼亞州禁止華人與白人通婚的法律仍未廢除。[3]在1967年以前,其它的州也有類似法律,直到最高法院在洛楓訴維吉尼亞州(Loving v. Virginia)的訴訟期間一致同意地作出判決:反對種族通婚的法律是違反憲法的。而1879年加州憲法禁止政府與公司雇用華人的條款,到1952年才被廢除。
2009年6月23日,加州眾議院通過正式決議,為曾經通過針對華人的歧視性法律道歉。[4]
2012年6月18日,美國國會通過正式決議,為曾經針對華人的歧視性法律道歉,但無任何賠償。
2017年5月1日,美國的亞裔傳統文化月開啟,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發表聲明,表彰亞裔美國人作出的成就和貢獻,兩黨與政府機構也紛紛祝賀亞太裔傳統文化月。
2017年5月3日,加州蒙特利公園市(Monterey Park)一致投票通過,將排華法案的總統簽署日(5月6日)訂為「種族包容日」(Day of Inclusion)。
儘管《排華法案》的重要部分早已經被廢止,但美國法典第8號的第7章仍舊以「排華」字樣開頭。在法典第8號的15個章節中,第7章是惟一一個完全聚焦於某個特定國籍或種族團體的章節。
武漢肺炎重燃排華
隨著武漢肺炎的疫情升溫並蔓延全球,世界各地民眾對疾病的恐慌,助長了排華的仇外心理,在部分地區,這股情緒甚至演變成對整個亞洲人種的反撲。在日本、新加坡、法國、加拿大等地,反華種族主義都逐漸升溫。
已超過20個國家境內出現確診個案,外國人漸漸對華人心存顧忌和反感。不少國家民眾呼籲禁止中國人入境,商家也紛紛讓中國遊客吃閉門羹。《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指出,在日本,「#中國人入國禁止」一直是Twitter熱門標籤;[5] 在加拿大多倫多一個郊區,有超過9000市民聯署請願,呼籲教育當局不要讓那些有家屬最近回過大陸的學童回校,主張他們自主隔離,停課17天。在國外媒體上,稱病毒為「中國病毒」,將疫情視為「黃色警報」,就連其他亞洲臉孔,在國外也遭人側目。[6]
在東亞人是明顯少數民族的國家和地區,比如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等,那種認為為中國人骯髒和不文明的偏見助長了「恐華」情緒。
在法國和澳大利亞的小報甚至刊登出「黃禍」、「中國病毒之亂(註:panda-monium,此詞故意和中國特有的熊貓聯繫起來 )」和「中國孩子呆在家裏(別出來)」等標題。在一些學校裏,華人的孩子受到同學欺負,原因是「他們是中國人,攜帶病毒」。
對於疫情的最初報導說,這種病毒起源於武漢一個出售野生動物的海鮮市場,而且可能是由蝙蝠攜帶的一種病毒變異,社交媒體上再次出現一些老段子,嘲笑中國人什麼都吃。
亞洲地區一些國家也出現了同樣的言論,而這裏「恐華」情緒更複雜、甚至更帶有排外的語氣。社交媒體經常出現一個共同的話題,基本是懷疑中國大陸人不斷湧來,會感染當地居民。
俄羅斯政府也宣布,2020年2月20日起暫時禁止所有中國公民入境。俄羅斯駐香港總領事館今晨發表聲明,表明香港和澳門居民將會同樣被禁入境俄羅斯。俄羅斯在 1 月 31 日起錄得首兩宗確診個案,兩宗個案分別在俄國秋明市,以及與中國接壤的外貝加爾邊疆區確診,患者是中國公民。俄羅斯 1 月曾為了避免武漢肺炎傳播,宣布關閉與中國大陸接壤的邊界,並停止簽發電子簽證給中國大陸國民。[7]
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數十萬人簽署了一份網絡呼籲書,要求全面禁止中國公民入境,這兩國的政府也實施了某種形式的入境禁令。[8]
法國《皮卡爾信使報》(Le Courrier picard)報導疫情時,用「黃禍」和「黃色警報」為標題來形容疫情的嚴重性,甚至搭配一張中國女子戴口罩的照片,引發爭議,雖然報社立即道歉滅火,但刻板印象已深植人心。[9]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亞裔英籍碩士生山姆(Sam Phan)向《衛報》(The Guardian)投書表示,他上週通勤搭公車時,甫坐下,旁邊的人立即爭先恐後地收拾東西、站起來,避免坐在他旁邊。他說:「這週我的族裔讓我感到,自己像是處於威脅、受病毒感染。人們純粹基於種族就認為我帶有病毒。」顯出作為亞洲人的無奈。
《CNN》也指出,網路上還大量出現「仇恨評論」,將亞洲人以及其飲食和習俗描述為不安全和不被接受的。[10]
影片
參考文獻
- ↑ 美國史上歷時最久的歧視法案《排華法案》135周年 在美華人盼歧視不再重演 風傳媒
- ↑ 種族歧視華工遭踐踏 逾60年「排華法案」見證血淚史 鏡週刊
- ↑ Preserving Racial Identity: Population Patter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nti-Miscegenation Statutes to Asian Americans, 1910-1950 SSRN
- ↑ [1] 美國參院通過決議案為百年前「排華法案」致歉
- ↑ 武漢肺炎引爆種族歧視》黃禍、中國病毒、生物恐怖分子……世界各地排華反中,亞裔人士連帶遭殃 風傳媒
- ↑ 武漢肺炎》種族歧視伴隨疫情升溫,亞裔學生:公車上的人看到我就換位子 商周
- ↑ 俄羅斯宣布禁止中國公民入境 包括港澳居民 立場新聞
- ↑ 肺炎疫情與中美爭霸升溫 「恐華症」死灰復燃引關注 BBC
- ↑ 武漢肺炎》疫情引爆種族歧視 旅法華人:我不是病毒 自由時報
- ↑ 武漢肺炎》種族歧視伴隨疫情升溫,亞裔學生:公車上的人看到我就換位子 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