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區
思茅區是普洱市轄區,市政府所在地,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連接東南亞的交通樞紐。位於雲南省南部、普洱市中南部、瀾滄江中下游,地處北緯22°27′-23°06′分,東經100°19′-101°27′之間。東連江城縣,西接瀾滄縣和景谷縣,南鄰西雙版納州,北臨寧洱縣。境內呈不規則的三角形,東西橫距長118千米,南北縱距寬72千米,總面積4093平方千米。總人口22萬人(2012年末)。有漢、彝、哈尼、傣、苗、拉祜、佤、白、傈僳、回等民族。全區轄5個鎮、2個民族鄉:思茅鎮、南屏鎮、倚象鎮、思茅港鎮、六順鎮、龍潭彝族傣族鄉、雲仙彝族鄉。區政府駐思茅鎮。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部隆起。境內諸山均屬橫斷山脈的無量山南延部分,山巒重疊,河流縱橫,山脈和峽谷相間分布,構成中山深谷地貌。最高的西北部大蘆山,海拔2154.8米,最低的瀾滄江邊小橄欖壩,海拔578米。主要河流有瀾滄江幹流及其支流小黑江、曼老江、大中河、大開河、五里河、倚象河、軟橋河、踏青河,瀾滄江幹流在思茅市境內長64千米。由於海拔不同,境內立體氣候明顯,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4個不同的氣候類型[1]。古蹟有象鼻山新石器文化遺址等。
目錄
歷史沿革
「思茅」系由古代少數民族部落「思摩」演變而來。宋大理時為「思摩部」,元代稱「思麼」,明代叫「思毛」。「思茅」原音為「思摩」,是由傣語轉音而來。1913年設思茅縣,因思茅村而得名。1993年設思茅市(縣級)。2003年改為思茅市(地級)翠雲區。2007年更名為思茅區。
商、周時代,今思茅為古原始部落,稱產里地。秦朝屬西南夷地。西漢為哀牢地;東漢、三國蜀漢屬益州永昌郡;兩晉南北朝屬寧州永昌郡。隋屬濮部地。唐前期是劍南道南部濮子部地,隸寧州都督府;唐南詔國時隸銀生節度。宋大理國為威楚府思摩部。元置普日思摩甸長官司,隸元江路。明稱勐拉,隸車裡宣慰司。清初編為十二版納之一,隸元江府;雍正七年(1729)7月,設普洱府。雍正八年(1730)7月,普洱府屬迤東道(治曲靖府);雍正十三年(1735),置思茅廳,轄車裡、六順、倚邦、易武、勐臘、勐遮、勐阿、勐籠、橄欖壩九土司及攸樂土目共八勐地方,隸屬普洱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普洱府屬迤南道(治普洱府)。
1949年2月,思茅解放,成立了思茅縣人民政府協進委員會,同年8月成立思茅縣臨時人民政府,隸屬思普區臨時人民行政委員會。1950年5月,正式建立思茅縣人民政府,隸屬寧洱專區。1949年8月2日,成立六順縣臨時人民政府,同年10月正式成立六順縣人民政府,屬寧洱專區。1951年4月2日,政務院批准:將寧洱專區更名為普洱專區,思茅縣、六順縣屬普洱專區。1953年3月28日,政務院批准:普洱專區更名為思茅專區,駐地由普洱縣遷至思茅縣,思茅縣、六順縣屬思茅專區。1953年11月3日,內務部批准:撤銷六順縣,除整糯區劃歸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外,其餘部分劃歸思茅縣。
1954年9月1日,政務院批准:思茅縣的象明鄉和普文鄉劃歸新設立地級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1953年1月23日成立)。1957年10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思茅專區,所轄的思茅縣劃歸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實際未執行,仍保留其建制)。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撤銷思茅縣,將原思茅縣的行政區域並歸普洱縣(1958年11月撤併)。1970年,思茅專區改為思茅地區,普洱縣思茅為其駐地。1981年5月9日國務院批覆:設立思茅縣。以合併於普洱縣的原思茅縣的思茅鎮和雲仙、震東、南屏、竹林、翠雲、大寨6個公社,為思茅縣的行政區域,縣級機關駐思茅鎮。思茅縣由思茅地區行署領導(1982年1月分設)。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思茅市常住總人口230834人,其中:思茅鎮84490人,南屏鎮59035人,倚象鎮34580人,思茅港鎮17119人,震東鄉5741人,雲仙彝族鄉9316人,翠雲鄉11508人,龍潭彝族傣族鄉9045人。2000年末,全市總人口23.0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48萬人,占總人口的58.4%;鄉村人口9.6萬人,占41.6%。少數民族人口共8.18萬人,占總人口的35.5%。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思茅區常住總人口296565人,其中:思茅鎮100172人,南屏鎮97583人,倚象鎮40316人,思茅港鎮23584人,龍潭彝族傣族鄉9585人,雲仙彝族鄉12613人,六順鄉12712人。
2012年12月28日,省政府(雲政復[2012]87號)批覆同意撤銷六順鄉,設立六順鎮。調整後,全區轄5個鎮、2個民族鄉:思茅鎮、南屏鎮、倚象鎮、思茅港鎮、六順鎮、龍潭彝族傣族鄉、雲仙彝族鄉。
視頻
思茅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史上最全的十二個氣候類型 ,搜狐,2015-12-14
- ↑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人口最多的前300名姓氏,搜狐,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