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惡不悛
怙惡不悛 |
hù è bù quān |
近義詞 :死不改悔 反義詞 :痛改前非 出 處 :《左傳·隱公六年》 體 裁 :成語 釋 義 :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
怙惡不悛,漢語成語,怙:堅持。悛:悔改。讀音是hù è bù quān,意為堅持作惡,不肯悔改。[1]
目錄
成語辨析
【反義詞】翻然悔悟、痛改前非、改過自新,洗心革面,從善如流,聞過則喜[2]
讀音注意: 怙,不能讀作「ɡū」;也不能讀作「ɡǔ」;惡,不能讀作「ě」或「wù」;悛,不能讀作「jùn」。
寫法注意: 怙,不能寫作「 枯」或「估」;悛,不能寫作「俊」。
成語用法
連動式;作賓語;含貶義[3]
示例
若授以遠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惡不悛,恃遠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訴。 ◎《宋史·王化基傳》 [4]
鄭觀應 《盛世危言·公法》:「各國同聲其罪,視其悔禍之遲速,援賠償兵費例,罰鍰以分勞各國。若必怙惡不悛,然後共滅其國。」
成語出處
《左傳·隱公六年》:「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
解析
公元前720年,鄭莊公以與周王室發生戰爭而要求和陳國和好。陳桓公予以拒絕。執政大夫公子佗勸他,親近賢人,和睦鄰國,是國家的珍寶。您應該答應鄭國的和好要求。陳桓公終未採納。
左丘明評論這一事件說:「好事不可丟棄,壞事不能使之滋長,這就是說的陳桓公啊!」他「長惡不悛」,結果會自取其害。公元前717年,鄭莊公派兵攻打陳國,陳國吃了大敗仗。
成語故事
西晉末年,中原再次出現混亂,一些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獨立的政權,史稱16國時期。前趙的國君劉曜,本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奪取了後漢劉淵建立的政權,建都長安,威震一時。
和劉曜同時的另一位武將石勒原是羯族人,從小做商販。後來,石勒投奔劉淵從軍,立下戰功,被封為大將。石勒對劉曜的篡權很不滿,伺機滅掉劉曜取而代之。石勒經過多次與劉曜交戰,使劉曜的軍事實力日漸削弱。於是,劉曜對石勒改換收買拉擾的策略,派心腹郭汜為使者,前去封石勒為太宰,領大將軍銜,進爵趙王,領二十部,出入乘金銀車,駕雲馬,冕帶十二旒,夫人封王后。石勒答應下來,為了表示謝意,他特派王修等人為大使前往劉曜處拜謝。
劉曜手下有個叫曹平的謀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誡劉曜說:「石勒派王修等人前來,外表上是來答謝,實際上是要觀察各郡的虛實,以便伺機發起攻戰。」劉曜聽後大怒,待郭汜等回來,立即將來使王修斬首,並下令撤銷了對石勒的封授。石勒聽後怒不可遏,下令滅了曹平的三族,以後召集大臣說:「我們派出使者本是為了修好如初,並無他意,但劉曜卻『長惡不悛』,反而殺害了表示誠意的使者。這實在是做惡多端,不可饒恕!所以,我決定自取趙地自立為王。」
於是,石勒設了太醫、尚方、御府諸令,並專門修了正陽門,正式稱起王來。公元318年,石勒殺了劉曜,建立起後趙政權。
「長惡不悛」,後引申為「怙惡不悛」,用以比喻作惡多端而不悔改的人。
外文翻譯
英語 remain impenitent ;be steeped in evil and refuse to repent ;irreclaimable ;persist in evil and not to repent
to keep doing evil without a sense of repentance (idiom)
stick to one's wickedness and refuse to reform
日語翻譯: 〈成〉悪い事をし続けて悔い改めようとしない.
其他翻譯: <德語>ohne reue und unverbesserlich
參考文獻
- ↑ 怙惡不悛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27]
- ↑ 怙惡不悛的解釋_漢語詞典_詞典網 堅持作惡,不肯改悔。語本《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宋史·王化基傳》:「若授以遠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惡不悛,恃遠肆毒,小民罹殃,卒...
- ↑ 怙惡不悛介紹_歷史典故_詞典網 怙惡不悛歷史詞典解釋:原作「長惡不悛」。形容一貫作惡,不肯悔改。公元前720年,鄭莊公以與周王室發生戰爭而要求和陳國和好。陳桓公予以拒絕。執政大夫公子佗勸...
- ↑ 怙惡不悛的出處及用法 - 成語詞典 - 詞典網 成語怙惡不悛的解釋,怙:依靠,依仗;悛:改過,悔改。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若授以遠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惡不悛,恃遠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訴。 出處: 《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