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林軍
模板參量錯誤!(代碼34)
|
御林軍,亦稱「羽林軍」,顧名思義,在中國是護衛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軍隊。始於漢武帝劉徹,此後,歷朝歷代的御林軍多有變化,隸屬系統、機構統領、職能權力和地位都不一樣。一般設總統領、右統領、左統領、帶刀護衛、敢死隊、大將軍、將軍等職位。大明王朝,洪武年間,設立親軍都尉府,統領中、左、右、前、後五衛,專事對皇城的保衛。皇帝死後也有「御林軍」,昭陵的神道兩側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華表一對、石獸六對、大望柱一對等共六對十二個。今天,中國對國外皇家衛隊也稱御林軍。[1]
目錄
職責
- 「御林軍」三大職責如下:
- 一、防禦外來之敵。
- 二、對抗內部之亂。
- 三、監督斑竹行為。
釋義
御林軍,顧名思義,是護衛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軍隊。在封建社會,皇帝的旨意稱為「御旨」,皇帝的印鑑稱為「御璽」,護衛皇帝的軍隊也就成了"御林軍"。 駐守在國都--京城,是御林軍的又一個重要特徵。探尋中國古代御林軍的身影,我們首先要把目光聚到曾經是六朝古都的北京。 北京,一個古老而又神聖的城市;北京,一個博大精深而又充滿神秘感的城市。當你透過城市的喧鬧,揭開歷史塵封的歲月時,北京的磅礴大氣和神奇就會漸漸展現在你的眼前。
北京自三千多年前建城,從春秋戰國到隋唐五代,始終以軍事重鎮的雄姿矗立於我國的北方,其問群雄逐鹿,戰事頻仍。特別是北京自遼代成為陪都後,開始了由北方軍事重鎮向首都城市的轉變,更是開始了皇城輝煌歷史的里程碑。金代,北京成為了一代王朝的正式首都,也成為了北半個中國的政治中心。元、明、清時期,北京更成為了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國首都,成為了全中國的政治中心。隨着北京政治地位的不斷變化,圍繞皇宮展開的軍事活動、警衛內容更為豐富,鬥爭更加激烈,特別是圍繞爭奪最高權力的鬥爭,駐守在皇帝身旁的「御林軍」更是發揮了特殊作用。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其政權,十分重視京師的宮廷警衛工作。遼代,為保衛皇室的安全,保衛陪都的安全,在北京地區部署了精銳的禁衛軍,並首創治安管理的專門機構--警巡院;金朝遷都北京後,禁衛機構更為完善,統治更加嚴密;元朝統治者在大都設置了眾多的軍衛,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防衛專政體系;明朝將七八十萬京營軍駐紮京師,築長城、修城池,設「上二十六衛」擔負宮廷侍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防衛與治安體系;清朝在北京建立了龐大繁雜的警備治安機構,將號稱禁旅八旗的十餘萬精銳厚集京師;北洋軍閥時期,袁世凱及皖、直、奉系軍閥為鞏固其獨裁統治,都在京畿部署了大量自己派系的軍隊,任命親信統轄北京的軍警機構。
歷史演變
西漢
羽林,初名「建章營騎」,以警衛建章宮得名,後改為羽林,取其「為國羽翼,如林之盛」之義。《漢書》曰:「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屬光祿勛。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林官,教以五兵,號羽林孤兒。」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恐中尉之權太重,又於光祿勛置羽林、期門,而後南北二軍之勢始均」。也就是說,「羽林」是隸屬「光祿勛」的一支禁衛軍(學者多認為漢之「羽林」屬「南軍」,但也有學者有異議)。守衛建章宮,故稱為建章營騎。後來改稱羽林騎。設羽林監,掌送從。西漢時期,羽林騎、羽林孤兒在兩千人左右,作為皇帝的宿衛和儀仗部隊。羽林和期門,地位較其它部隊高,士兵都是職業兵、貴族兵。
東漢
東漢,「南軍」名稱已不復存在,但是「光祿勛」和「衛尉」仍然存在。「光祿勛」下設七署,其中兩署:羽林中郎將所屬「羽林郎」128人,為皇帝的宿衛侍從;羽林左、右監所屬羽林左騎800人、羽林右騎900人,擔任宿衛侍從和「出充車騎」。羽林郎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選自六郡、三輔地區的良民。(二)選自從軍死事之子孫。(三)選自征戰有功者。《後漢書·百官志》曰:「羽林郎,掌宿衛侍從,常選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補之。」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西漢大將軍霍去病並不曾擔任「羽林郎」,因為霍大將軍生活在公元前140—前117年,這個時候,世界上還沒有「羽林」,更沒有「羽林郎」。「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王維的詩只是一種「穿越」。
魏晉南北朝
歷代沿設羽林監,魏、西晉時領營兵,東晉無營兵。南朝因之。北朝魏、齊有羽林監,北周大司馬所屬有左右羽林率。
隋朝
隋文帝開皇初年改革官制,始設兵部為掌管全國軍事行政的最高機關。兵部隸於尚書省,置兵部尚書一人為長, 下設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各置侍郎二人,分理本司軍務。又創設十二衛府,即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侯府、左右領左右府、 左右監門府、左右領軍府,為統領全國軍隊的最高機構,內掌宮禁宿衛,外統全國府兵,基本職責是「禁衛九重」。每衛府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為正副長官,下轄若干膘騎府和車騎府。另設太子東宮十率、即左右衛率、左右宗衛率、左右虞侯率、左右內率、左右監門率,專掌東宮宿衛,並分統部分府兵。
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十二衛府為十六衛府,重定衛府稱號為:左右羽衛、左右驍衛、左右武 衛、左右屯衛、左右御衛、左右侯衛、左右備身府、左右監門府,其設官與職責大體如前。除府兵以外,中央軍隊還有禁兵、驍果等。禁兵是專事宿衛的親兵.分為內衛和外衛。左右衛、左右領左右府轄下的多數衛士和左右武侯府所統約啟從衛士,屬於內衛;其餘禁兵則為外衛。內外衛禁兵和番上宿衛的內外軍府兵、相互制約,共同保衛皇宮與京師安全。驍果是煬帝時招募民丁組成的軍隊,上隸於不統府兵的左右 備身府,同府兵一樣,番上宿衛,大部成為皇帝親近的內軍。
唐代
唐代的「左右羽林軍」可以說是「北衙禁軍」之首,它的產生比較複雜。它可以說是大唐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北衙禁軍」,它的獨立建制,標誌着北衙禁軍獨立並壯大的過程的開始。(「北衙禁軍」指的是屯駐於宮城以北,以保衛皇帝和皇家為主要職責的皇帝私兵;與國家軍隊「南衙府兵」相對。北衙禁軍是伴隨着唐初軍隊國家化的完成而出現的,是皇帝私人需求凸顯的產物。真正意義上的北衙禁軍形成於貞觀十二年,以招募制和私屬化為基本特色,這兩個特點決定了唐前期北衙禁軍發展的整體思路。)
唐太宗時,於玄武門置「左右屯營」,成份混雜,統屬複雜;唐高宗龍朔二年,改「北門(玄武門)左右屯營」為「左右羽林軍」;垂拱元年五月十七日羽林軍正式獨立建制,取消了以往以南衙諸衛將軍檢校羽林軍的制度,羽林軍正式升格為行政系統上獨立的北衙禁軍,定額兵士六千人。
高宗、武則天兩朝羽林軍的建立和官署的完善使北衙禁軍在建制上脫離南衙十二衛,這種走向與同時期「關中本位政策」的瓦解以及皇權的強化緊密相連。這一時期,北衙禁軍開始大規模消解府兵的職任和人員,在中央宿衛方面承擔了主要角色。再往後,北衙禁軍成分越來越複雜,除了「北衙六軍」,還有「神威」、「英武」、「射生」和著名的「神策軍」。值得一提的是,「左右羽林軍」在武則天時期,曾被改稱「左右羽林衛」。
遼金
遼金多承唐制,「左右羽林軍(衛)」應為虛銜。具體資料暫不詳。
明朝
明代實行「衛所制」(軍籍世襲,衛所兵有定籍,兵農合一,屯守兼備)。明代的衛所極其龐大複雜,分為直屬皇帝的「親軍京衛」和「五軍都督府」下轄的衛所。皇帝親軍上直「二十六衛」中,有「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和「羽林前衛」。這時的「羽林」,只是一種名號了,只是為諸多皇帝親軍中的一支所按的好聽的名號而已,並無特別之處。明朝之後軍隊皆無「羽林」。
編制
名額
- 「御林軍」基本機構如下
- 總統領:一名
- 右統領:一名
- 左統領:一名
- 帶刀護衛:若干名
- 敢死隊:若干名
職位
- 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
- 將軍各三人,從三品。
- 掌統北衙禁兵,督攝左右廂飛騎儀仗。大朝會,則周衛階陛。巡幸,則夾馳道為內仗。*凡飛騎番上者,配其職。有敕上南衙者,大將軍承墨敕,白移於金吾,引駕仗官與監門奏覆;
- 墨敕,然後乃得入。長史各一人,從六品上;
- 錄事參軍事各一人,正八品上;
- 倉曹參軍事各一人,兼總騎曹事;兵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自倉曹參軍以下,皆正八品下。
- 司階各二人,正六品上;
- 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
- 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上;
- 執戟各五人,正九品下;
- 長上各十人。左右翊衛中郎將府中郎將一人,正四品下;
- 左右中郎一人,左右郎將一人,皆正五品上;
- 兵曹參軍事一人,正九品上;
- 校尉五人,旅帥十人,隊正二十人,副隊正二十人。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兵曹各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左右翊中郎將府,*錄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倉曹、兵曹各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2]
皇陵御林軍
昭陵的神道兩側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華表一對、石獸六對、大望柱一對。石獸當中依次分為坐獅、坐獬豸、坐麒麟、立馬、臥駱駝、立象各一對,共為六對十二個。這些石雕獸群就是清康熙年間道士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詩中所描繪的「十二御林」。
據文獻記載,在墳墓前列置石雕群的歷史古已有之。石刻群多以諸種現實和想象出來的動物作為形象,謂之「石象生」,意欲藉此象徵吉樣和驅逐妖怪。上古時代的堯母慶都陵和堯陵之前均有石駝,周公墓前也豎有石人。但陵墓設立群獸的制度則最早始於秦漢時期,至今仍有遺蹟可尋。而古代帝陵寢則多按照「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建造的,建陵時就按照皇帝生前生活起居的宮殿式樣來修建。這樣一來,就出現了百官朝拜的大道--「神道」了。為了象徵帝王的威儀,在神道上又布置起夾道侍立的石雕像,既為裝飾點綴,也為儀仗鑾駕的象徵。這些「御林軍」們日夜護衛着皇宮,顯示着皇家的威嚴。
在守衛昭陵的「十二御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對石馬。馬以勤勞、善奔跑、善負重著稱,石馬矗立陵前寓意國家疆域廣闊,任意馳騁。但昭陵的白馬相傳是仿照皇太極生前心愛之物「大白」、「小白」兩匹坐騎雕成的,意在再現這位「馬上皇帝」的功績。石馬皆為漢白玉雕成,大小如真馬一般,可與唐太宗的「昭陵六駿」相媲美。石獅子威武雄壯,因其為百獸之長,一吼而群獸皆驚,因此獅子便成為威鎮八方、唯我獨尊的王權的化身了。正因為此,人們在修建宮室樓宇或府衙陵寢時,都把這種在漢代由安息(今伊朗)傳人我國的獅子雕像放在前面,以求驅妖辟邪。這樣,石獅子理所當然地就成了石雕「御林軍」的頭排衛士。石獸中的白象本是綠洲之王,被視為吉樣的象徵。據說它還能辨忠奸,能辨認出帶有暗器圖謀不軌的上朝者,且信守諾言,在帝王前也俯首聽命,故此皇帝出行時,常以大象拉輦而行。由於大象生活在我國南方,它又是我國西南邊疆的象徵,因此將石象列置陵前象徵着國土廣闊,廣有順民。在古代,陵前設石象是帝王才有的「專利」。麒麟是一種神異的吉祥之物,傳說是一種神鹿,常在太平盛世出現。據說是仁義之獸,與龍、鳳、龜合稱為「四靈」。在古代,它是賢者的代稱。歷代封建帝王常常把它放在陵前,意在顯示他們是至聖仁義的君王,同時昭示世事吉祥和王業的興旺。頭上長着獨角的怪獸名叫獬豸,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羊。據說它能辨別是非善惡曲直,見有人相鬥便以頭上獨角去觸頂壞人。在中國古代,執法官頭上的帽子做成獬豸冠,以表示自己像獬豸一樣執法分明,嚴正無私。皇陵前放置石獬豸,其意正在於此。駱駝能耐勞,忍飢受渴,傳說曾為皇太極脫險解厄,立下大功。說起來還有一段故事呢。
當年皇太極統一漠南蒙古,征服察哈爾林丹汗部的時候,在沙漠裡常常連跑好多天也找不到一眼清泉,軍士們乾渴難耐,全靠駱駝身上的水囊儲存的水來解渴。沙漠裡的風也特別大,駱駝能預先知道風沙的到來,常為人們擋沙避風。一次,皇太極在黃沙中追擊強敵,駱駝突然臥地不動,還伸長脖子,不住地叫喚,皇太極莫名其妙。多虧了身邊的漢族大臣范文程的提醒,皇太極才意識到有禍事到來,於是趕緊命令兵士們就地臥倒,躲到駱駝的側面。果然不一會兒,鋪天蓋地的黃沙滾滾而來,皇太極由於駱駝的預知而沒有受到損失。駱駝的嗅覺也很靈敏,在它的幫助下,八旗兵士們才在沙漠裡找到了一處處的水源。皇太極征戰歸來時特地為駱駝舉行慶功紀典,並規定以後不准宰殺駱駝,違者嚴懲不貸。修建昭陵時,人們把它放到陵前,以表其功。在帝王陵前放置象、馬、獅子、麒麟、駱駝還另有一說。陵寢中的明樓、正殿、城樓、碑樓、前山門為五級,象、馬、獅子、麒麟、駱駝、獬豸為六獸,這便應了所謂的「五級六獸」之說。
視頻
皇上的御林軍,變成了面首的御林軍,王爺冒死進諫
參考文獻
- ↑ 慈禧西逃的隊伍里,為什麼沒有大名鼎鼎的御林 歷史話題
- ↑ 清亡之際「御林軍」都去哪了 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