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彭蜞菊

美麗的彭蜞菊
原圖鏈接

蟛蜞菊(學名:Sphagneticola calendulacea (L.) Pruski)是菊科、澤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匍匐,上部近直立,基部各節生出不定根。葉無柄,橢圓形、長圓形或線形,長3-7厘米,寬7-13毫米,基部狹,頂端短尖或鈍,無網狀脈。頭狀花序少數,單生於枝頂或葉腋內;花序梗長3-10厘米;總苞鐘形;總苞2層,外層葉質,綠色,橢圓形。舌狀花1層,黃色,舌片卵狀長圓形。管狀花較多,黃色,長約5毫米,花冠近鐘形,向上漸擴大,檐部5裂,裂片卵形,鈍。瘦果倒卵形,多疣狀突起,頂端稍收縮。花期3-9月。

蟛蜞菊分布於中國、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至日本。在中國廣泛分布於中國東北部(遼寧)、東部和南部各省區及其沿海島嶼。

適應性廣泛,喜肥沃濕潤土壤。

蟛蜞菊可藥用或作為飼料使用。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蟛蜞菊

學 名:Sphagneticola calendulacea (L.) Pruski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合瓣花亞綱

 
陽坡上的彭蜞菊
原圖鏈接

目:桔梗目

科:菊科

亞 科:管狀花亞科

族:向日葵族

屬:澤菊屬

種蟛蜞菊

命名者及年代(L.) Pruski,1996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 匍匐,上部近直立,基部各節生出不定根,長15-50厘米,基部徑約2毫米,分枝,有闊溝紋,疏被貼生的短糙毛或下部脫毛。葉無柄,橢圓形、長圓形或線形,長3-7厘米,寬7-13毫米,基部狹,頂端短尖或鈍,全緣或有1-3對疏粗齒,兩面疏被貼生的短糙毛,中脈在上面明顯或有時不明顯,在下面稍凸起,側脈1-2對,通常僅有下部離基發出的1對較明顯,無網狀脈。頭狀花序少數,徑15-20毫米,單生於枝頂或葉腋內;花序梗長3-10厘米,被貼生短粗毛;總苞鐘形,寬約1厘米,長約12毫米;總苞2層,外層葉質,綠色,橢圓形,長10-12毫米,頂端鈍或渾圓,背面疏被貼生短糙毛,內層較小,長圓形,長6-7毫米,頂端尖,上半部有緣毛;托片摺疊成線形,長約6毫米,無毛,頂端漸尖,有時具3淺裂。舌狀花1層,黃色,舌片卵狀長圓形,長約8毫米,頂端2-3深裂,管部細短,長為舌片的1/5。管狀花較多,黃色,長約5毫米,花冠近鐘形,向上漸擴大,檐部5裂,裂片卵形,鈍。瘦果倒卵形,長約4毫米,多疣狀突起,頂端稍收縮,舌狀花的瘦果具3邊,邊緣增厚。無冠毛,而有具細齒的冠毛環。花期3-9月。[1]

生長環境

蟛蜞菊適應性廣泛,侵占性強,能與多種雜草競爭。對光照反應不敏感。在各類瘦瘠土壤上均可生長。但以肥沃而濕潤的土壤生長最盛。一般生長於道路、水溝、農田邊緣、山溝和濕潤草地上。

地理分布

廣產我國東北部(遼寧)、東部和南部各省區及其沿海島嶼。也分布於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至日本。

蟛蜞菊原產南美洲,在中國南方分布很廣。其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8~26℃,能忍受34℃的高溫及4℃的低溫,全日照或半陰條件下均可生長良好。它適應於任何疏鬆土壤,耐旱、耐濕、耐瘠、耐鹽鹼,抗蟲抗病害,易成活、生長快、覆蓋面廣,中國南方各地多有引種。

蟛蜞菊全年開花不斷,春夏為盛,是優良的地被植物。株高約50厘米,莖長可達2m以上。高地栽植呈懸垂性,平地栽培莖呈葡匐性,節處生不定根。花色鮮黃,葉色四季青翠。[2]

繁殖方法

1. 選種

 
彭蜞菊栽培技術
原圖鏈接

以小菊品係為宜,選擇莖幹堅韌,節間長,分枝多,生長快,開花繁密,生長勢旺,頂端優勢明顯,抗病力強的品種;花色視需要而定,以色彩鮮明者為佳,以白色、黃色及紅色較常被選用;『紐扣白』、『一捧雪』、『通心黃』、『滿天星』、『紐扣黃』為常被選用的品種。

2. 繁殖

多採用扦插繁殖,扦插材料多選用生長強健、莖幹堅韌易於伸展、易於分枝的老株根株部位,摘取新的腳芽,兩株腳芽最好連根一齊摘取,栽植入盆缽內。扦插時間常因出圃的規格而不同;如出圃時要求冠幅倒垂的長度達3米以上,大多在上年11~12月間扦插;1~2米長則於當年1~2月間扦插;0.5~1米長則於當年4~5月扦插繁殖。 所謂腳芽是指母株根基部長出的新芽,就其頂端剪取5~8厘米扦插,10~15天後移植到口徑15厘米的盆缽內;如腳芽較矮小粗壯,則可連根一併挖取,直接栽植在小盆內;栽植好後,應放置在通風透光處,並按時施用淡肥(以鉀肥及氮肥為主),以促進其生長。[3]

栽培技術

溫度:插穗生根的最適溫度18-25℃低於18℃,插穗生根困難緩慢;高於25℃,插穗的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爛,並且溫度越高,腐爛的比例越大。扦插後遇到低溫時,保溫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來扦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來;扦插後溫度太高時,降溫的措施主要是給插穗遮蔭。遮太陽光的50-80%,同時,給插穗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較高噴的次數較多。陰雨天溫度較低濕度較大,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

濕度:扦插後必須保持空氣的相對濕度75-85%。可以通過給插穗噴霧來增加濕度,每天1-3次。

光照:扦插繁殖離不開陽光的照射,但是,光照越強,則插穗體內的溫度越高。插穗的蒸騰作用越旺盛,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於插穗的成活。因此,在扦插後必須把陽光遮掉50-80%的根系長出後,再逐步移去避光網;晴天時每天下午四時除下遮光網,第二天上午九時時蓋上遮光網。

水肥:用作青刈的高產栽培地,播前宜每公頃施15-30噸腐熟廄肥作基肥。苗期施尿素75千克每公頃,分櫱後期施鈣鎂磷肥450-750千克每公頃,鉀肥75千克每公頃。每次刈割、放牧利用後宜追施尿素150千克每公頃。

刈割:在蟛蜞菊形成優勢種群後,適時刈割要依據高度進行。一般高達30-40厘米時即可刈割。初次刈割需留茬2-3厘米。以後每次刈割向上增加1-2厘米,用鐮刀或割草機刈割,用摟草機摟草,用捆草機捆草刈割留在3-5厘米,每次刈割後要及時對耕培土施肥。  

功效與作用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涼血平肝。用於預防麻疹,感冒發熱,白喉,咽喉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咯血,高血壓;外用治疔瘡癤腫。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臨床應用

1、用於預防麻疹,感冒發熱,白喉,咽喉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咯血,高血壓;外用治疔瘡癤腫。

2、《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白喉,百日咳,肺癆發熱咳嗽,痢疾,肝火旺盛,煩熱不眠,咽喉腫痛,齒齦炎。」「預防白喉:①鮮蟛蜞菊五錢至一兩。水煎服,連服三天。②鮮蟛蜞菊搗爛絞汁。加相當於藥液四分之一的醋,噴咽或漱口,日一至二次,連用三天。」「治白喉:鮮蟛蜞菊二兩,甘草二錢,通草五分。水濃煎服,日一至四劑。另用鮮蟛蜞菊搗爛絞汁,加相當於藥量四分之一的醋,用棉簽蘸藥液塗抹偽膜,日二至三次。」[4]


相關視頻

漳州問花19期:蟛蜞菊

一代宗師中醫館外治有方:蟛蜞菊煎水含漱治療急性咽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