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於名門望族,是張居正第十二代孫,年少時隨父親在安徽長大,十七歲時就讀於蕪湖中江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張國淦中舉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選內閣中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入選憲政編查館館員,赴黑龍江任撫院秘書官、調查局總辦,調査局總辦,宣統三年(1911年)2月,被東三省總督錫良任命為交涉局總辦。6月,又回京出任財政局會辦。武昌首義之後,袁世凱命張國淦以湖北代表身份,隨唐紹儀參加南北議和。張國淦全程見證了辛亥年議和。
中華民國成立後,張國淦任北洋政府銓敘局局長、國務院秘書長。和同郷、副總統黎元洪交情深厚,與段祺瑞、徐世昌也是好友,袁世凱即皇帝即位前後,段祺瑞與之對立,張國淦曾從中調停。
袁世凱去世後,黎元洪、馮國璋、段祺瑞先後執政,張國淦歷任任總統府秘書長、農商總長、司法總長、內務總長、教育總長、北京圖書館館長等職。府院之爭時,張國淦曾為維持府院關係而奔走調停。但在西原借款問題上,身為農商總長的張國淦不顧日本公使林權助和段祺瑞的威逼利誘,拒絕簽字,從而失去了段祺瑞的信任。後來皖系軍閥失勢,張國淦再度被起用。
專心從事「中國古方志」
1926年北洋政府徹底垮台,張國淦五十歲,決定不再參與政治,寓居天津英租界小營門外。清末在黑龍江任職時,他曾編撰《黑龍江志略》,繪製《黑龍江全省輿圖》,此時仍繼續類似工作,經常一個人往返於天津、瀋陽、旅順之間,調查當地史志,專心從事「中國古方志」的收集、研究、整理。
張國淦藏書達十幾萬卷,將書齋命名為「無倦齋」,寓意分秒必爭,毫不倦怠,每天讀書著述常在十個小時以上,考證修訂了全國各地的「地方志」近萬種,雖然備嘗艱辛,但是怡然自得。從秦漢方志到明清方志,他撰寫了300萬字文稿,其中,從秦漢至宋元的方志考訂稿約70萬字,成《中國古代方志考》,流傳於世。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偽華北臨時政權成立,做過北洋政府高官的王克敏等漢奸,邀張國淦參加偽政權,遭到嚴辭拒絕。他擔心日本人繼續糾纏,決定遷居上海,行前委託天津航運公司董浩雲,將家中百餘箱藏書通過海運到上海。
寫藏書目
1952年6月,張國淦將所藏碑帖拓本3454張又35冊,捐贈給上海合眾圖書館。此時,中南圖書館(現湖北省圖書館)館長方壯猷,向中南區軍政委員會文化部請示,購入張國淦「無倦齋」藏書。張國淦聞訊後,稱「私藏圖書自當公諸人民,況武漢家鄉,……今幸得歸中南圖書館,實獲我心,不足言謝」,將八箱藏書,以及與湖北省相關的66冊古籍捐與湖北,其中地方志較多,明清刻本較多,亦有十幾種宋元明刻本和抄本。
著述回憶
1953年,以78高齡,應董必武之邀任中國科學院近現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以親身經歷著述回憶辛亥革命、北洋軍閥時期的往事,寫成《北洋軍閥的起源》《孫中山與袁世凱的鬥爭》《洪憲遺聞》 《黎元洪與段祺瑞的鬥爭》等數十萬字,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1955年,當選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9年1月25日,張國淦在北京病逝。享年84嵗(満82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