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廖仲愷何香凝墓

廖仲愷何香凝墓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天堡城下,明孝陵以西,面臨前湖,環境幽美,建築雄偉,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陵墓布局對稱,氣勢恢弘,為中山陵著名的附葬墓。

廖仲愷何香凝墓由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而成。廖墓原在廣州黃花崗,1935年6月遷葬於此。1972年,廖仲愷夫人何香凝女士在北京逝世後歸葬於此。2001年7月,廖仲愷何香凝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目錄

陵墓布局

廖仲愷何香凝墓為圓錐形,下部用列柱裝飾。墓高7.5米,墓基周長32米。墓碑通高8.2米,寬2.1米,厚0.85米。碑陽書「廖仲愷何香凝之墓」,碑陰刻「親愛精誠」。下面陰印刻廖承志手書:廖仲愷(一八七七——一九二五年)何香凝(一八七八——一九七二年)。碑前置石案,兩側分列方亭,過月台至八角形碑亭,周壁刻有廖仲愷生平事跡,亭兩邊立有仿六朝墓神道柱。

原碑文「廖仲愷先生之墓」為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現「廖仲愷何香凝之墓」為廖承志題寫。1983年的清明節,廖承志在掃墓時,曾寫下了一首五言詩:「金陵無限好,來到正清明。信筆記心事,鮮花唁老親。

建設背景

廖仲愷的被害,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中共中央立即致電國民黨,對廖仲愷的被害,表示沉痛的哀悼。毛澤東鄧中夏合寫了《嗚呼,廖先生之死》一文,周恩來與何應欽合寫了祭文,周恩來還單獨寫了《勿忘黨仇》的悼念文章。同年9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州為廖仲愷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出殯時,廣州市有20萬人前往送葬,隊伍長達十餘公里。何香凝懷着悲慟的心情,為丈夫撰寫了一副輓聯:「夫妻恩,今世未完來世在;兒女債,兩人共負一人完。[2]

廖仲愷安葬

廖仲愷先被安葬往廣州駟馬崗朱執信墓的左側。不久,國民黨中央政府作出決定,將廖仲愷遷葬於南京中山陵附近,藉以表彰他在國民革命和輔助孫中山所從事的革命事業中立下的豐功偉績。1926年國民黨中央成立了廖仲愷先生葬事籌備處,會同他的女兒廖夢醒在南京紫金山山麓選定了墓址,廖墓的設計者是著名的建築師呂彥直。然而其營建工程卻因種種原因,拖延了十年之久。

1935年6月,在何香凝以及國民黨中央特派員許崇清等人的護送下,廖仲愷的靈柩由廣州轉道香港上海,於6月18日下午抵達下關火車站。葉楚槍、丁惟汾、居正等國民黨中央要員前往車站恭迎,並在車站舉行了簡短的迎靈儀式,中央軍校教育長張治中親率四百餘名學生擔任警衛。隨後,將靈柩抬上事先預備的靈車,送往中山陵園,暫厝於靈谷寺志公堂。

公祭儀式

6月21日上午,國民黨中央在志公堂為廖仲愷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儀式,由葉楚傖主祭,參加公祭儀式的有孫科于右任蔡元培陳樹人朱培德、張治中等國民黨要員以及廖仲愷的夫人何香凝、廖仲愷之弟廖恩勛、女兒廖夢醒等親屬。 廖仲愷墓的營建工程自其靈柩啟運至南京後,才加快了工程進度。

到了同年9月1日,按當年呂彥直設計的方案(何香凝要求將墓室建成合葬墓式,以便將來百年之後,與其同穴),已將水泥墓室修築完工,並舉行了安葬儀式。廖仲愷的靈柩從靈谷寺志公堂起靈後,經水榭路、中山陵墓前廣場、行健亭、明孝陵、前湖,到達墓地。上午10時,安葬儀式由葉楚傖主祭,將廖仲愷的靈柩緩緩放入墓穴中。墓穴前豎立了一通高大的墓碑,碑的中央書寫着「廖仲愷先生之墓」七個大字,為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參加儀式的除了何香凝及其親屬外,還有邵元沖、張治中以及各界代表共五千餘人。葬禮結束後,廖仲愷墓地的地面工程(包括墓表亭、廣場、墓前的甬道等等),才開始營建。

視頻

廖仲愷何香凝墓 相關視頻

何香凝反抗舊俗不纏足 因緣巧合嫁給廖仲愷
探訪民國最大的夫妻合葬墓:廖仲愷何香凝之墓,當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