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平顶山土特产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北纬33°08′-34°20′,东经112°14′-113°45′之间,以中心市区建在“山顶平坦如削”的平顶山下而得名。北临省会郑州,东北接许昌市,向东为漯河市,西南与南阳市接壤,西北与汝州、洛阳市接壤。海拔最高2153米,最低68.5米;东西150公里,南北140公里,孟宝铁路从中心城区穿过,东起漯河市孟庙车站,西至平顶山西车站,连接京广线、焦柳线两大干线。全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8802平方公里。 平顶山,1957年建市,1964年改为特区,1968年设市。管辖宝丰郏县鲁山叶县四县,代管县级[[舞钢市]。辖新华卫东湛河石龙、[[新城五个区,面积7882平方千米。总人口约502万(2011年),市区人口102万,市区土地面积为453平方公里(2006年),市区建成面积80平方公里,以汉族为主。2003年,平顶山市被河南省确定为中原城市群九个中心城市之一。

目录

产业

平顶山产业优势突出,矿产资源丰富,拥有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特种钢材、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平顶山拥有华东和中南地区最大的煤田,素有“中原煤仓”之称;盐储量2300亿吨,是我国第二大井盐产地;铁矿石储量6.6亿吨,是全国十大铁矿之一。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是河南省第二家营业额超千亿的企业,旗下平煤股份公司是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神马股份公司是世界三大帘子布公司;平高集团是全国三大高压开关制造企业之一,舞钢公司、姚电公司、中盐皓龙公司、宝酒集团企业在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深厚。西周时期为武王宗室应侯封地应国,应国以鹰为图腾,因此平顶山又称鹰城。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有千手观音证道祖庭香山寺、千年古刹风穴寺、国家重大考古发现汝官窑遗址、苏轼父子三人的安息地三苏园、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县衙叶县县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街书会,是河南曲剧的发源地和世界叶姓、刘姓、应姓、沈姓的祖籍地。 平顶山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叶姓华人始祖沈诸梁、唐代著名诗人元结、宋代名将牛皋、清代小说家李绿园等名家的故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的家乡,世界刘姓和叶姓华人的祖地。宝丰县一年一度的农历正月十三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由此宝丰被中国曲协命名为“曲艺之乡”,平顶山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1]

翟集米醋

河南特产之中原名醋---“阳柳牌”米醋,产于河南省宝丰县翟集古镇,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

历史渊源

早在商代盘庚时期,翟集居民即借当地运粮河泉水打曲淋醋。遂形成集市。春秋战国时期,楚太子在此筑父城。至东汉,城池醋坊已成规模。据《后汉书冯异传》记载: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好读书,通 ;《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异随刘秀征战南北、荡平天下。异不与诸将1,独屏树下,人曰 ;“大树将军”,被汉光武帝刘秀敕封为阳夏侯,后在明帝时追封为 ;“云台二十八功臣”之一。据史志工作者考证,父城乃冯异故里。 冯异带兵讨匈奴,所带家乡士兵不服北方水土,染病者众多。冯异命人急调家乡陈醋万桶,以醋佐餐,治好了士兵的疫病,打败了匈奴,凯旋而归。 明清年间,翟集醋之名愈盛,明成祖朱棣封翟集醋为“御用醋”,并亲书“上乘佳佐、稀世精酿”。 大文学家程颐也曾赞叹“酒香在宝丰、醋香在翟集”。 抗日战争时期,伟大的国际战士白求恩大夫因闻宝丰翟集陈醋之美誉,于1936年托郏县韩先生为其代购翟集醋数百斤。

荣誉

翟集醋系列产品先后于一九八六年荣获“河南省食品行业名优产品金杯奖”,同年十二月通过省级鉴定,各项指标达到国家部级标准,一九九七年荣获“河南省优质食品证书”,一九八八年获“河南省重大科研成果奖”,一九八九年获得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质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翟集醋达到鼎盛时期。[2]

坡河萝卜

萝卜又名莱菔、芦菔,十字花科,萝卜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质,为主要的食用器官,生熟食用皆宜,生食味辛性寒,熟食味甘性微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素有“小人参”之美称。在民间还有“萝卜上市、医生没事”“萝卜进城,医生关门”“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萝卜一味,气煞太医”“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萝卜保平安”之说。距郏县城东15公里的长桥镇,有一个名叫坡河的村庄,自古以来就有种植萝卜的习惯。

历史传说

清朝时期,坡河萝卜因康熙皇帝与乡村郎中的一件轶事一夜成名。相传,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微服私访,从京城一路南行,沿途寻访民情,查问民生,不动官府,不扰黎民。一日,康熙一行来至郏县长桥一带,恰逢久雨初晴,艳阳高照,镇上店铺林立,商贾小贩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康熙不禁龙颜大悦,就在悦来酒店住下,品尝美食,与民同乐,又贪宝丰酒之清美香醇,不觉微醺,加上舟车劳顿,秋风渐凉,偶染风寒之疾,卧病李家庄,茶饭不思,心烦意乱。 皇上有病急坏了随从,太医拿出御药,尽平生所学仍不能医。随从太监悄悄外出访医,寻得镇北十余里大李楼村上的李郎中,名曰李太三,年方四十,医术高超,人称“小华佗”。但此人因侍奉老母,一心行孝,从不外出,凡有病之人皆上门寻诊。康熙闻言,精神顿起,心想此人医术高明又是至孝,可谓乡野奇人,国之瑰宝,就亲自登门拜望。李郎中看康熙天庭饱满,仪表不凡,谈吐机智,非寻常之人,经问切把脉,诊断为风寒染疾。李太三遂以冰糖、蜂蜜和“坡河萝卜”炖之为汤,奉康熙饮之,二日痊愈。 康熙帝龙颜大悦,不禁叹道:“坡河萝卜真神也!”。然后,李太三从岐黄脉理、悬壶济世到治国安邦、民生国计,与康熙侃侃而谈,康熙听到激动之处不禁血脉畅通,心情爽然,不觉中二人已成为好友,临别相约日后到京城一聚。 几年后,郎中李太三母亲去世,服丧期满,李太三便起了访师游学之心。他惦记朋友之约,就动身前往京城。一路上,走街串户,免费治病,深得人们尊重。李太三进京正好被康熙当年的随从太监看到,直接引见皇上,故人相见,又是彻夜长谈,康熙欲封李太三为御医,长留宫中,享受荣华富贵。李太三说自己过不惯宫中拘谨的生活,要像华佗那样云游天下,为陛下医治万民疾苦。康熙见李太三如此大义,深为感动,当即封其“见职平”封号,并立牌坊于郏县长桥镇大李楼村东。又感念“坡河萝卜”医己之功和其清凌剔透、甜脆爽口的绝佳品质,将其钦定为贡品,由当地乡绅岁选上上之品送至皇宫,百年不断。

产地

“坡河萝卜”产地分布于郏县马皇河两侧的郑桥、坡赵、大李楼等八个行政村,是典型的平原低洼地带,水位浅,水源充足,自然气候湿润,土质为典型的黑垆土,富含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良的土壤结构、丰富的水利资源、高含量的有机质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坡河萝卜”清脆甘甜、清香可口的独特风格。正宗“坡河萝卜”,茎粗圆锥形,表皮光滑,以其皮色翠绿,肉质细嫩,味美多汁,口感脆甜而闻名,生吃脆甜爽口,可与水果媲美,用白糖等佐料腌制后风味更佳。据测定,“坡河萝卜”中含有天冬氨酸、苏氨酸等18种氨基酸和蛋白质以及糖、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锌、铁、磷、钙、镁、钾、钠等营养成分,其中每千克中钙含量比普通萝卜高出254毫克,铁含量比普通萝卜高出6.9毫克,因而,“坡河萝卜”较普通萝卜有更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品质与价值

由于“坡河萝卜”的独特品质与价值,当地种植萝卜从古至今一直未断,并保持着一定的种植面积。特别是近年来,坡河萝卜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开发,种植水平不断提升。目前,由郏县郑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牵头,集坡河萝卜生产、加工、销售、研发、文化于一体,实施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2009年底,合作社成功注册“坡河萝卜”商标,2013年,“坡河萝卜”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2014年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目前,产品畅销北京、上海、江苏、武汉、西安、郑州等10多个省市,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3]

鲁山弥猴桃

形如梨,色如桃,俗称阳桃。含维生素C较多,味甘而略酸。产于鲁山县。

食材特征

猕猴桃为雌雄异株的大型落叶木质藤本植物。雄株多毛叶小,雄株花也较早出现于雌花;雌株少毛或无毛,花叶均大于雄株。花期为5—6月,果熟期为8—10月。 食材功效:果:酸、甘,寒。根、根皮:苦、涩,寒。果:调中理气,生津润燥,解热除烦。可生食,或去皮后和蜂蜜煎汤服。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呕吐,烧烫伤。可用该品绞汁,加生姜汁服。根、根皮: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祛风利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丝虫病,肝炎,痢疾,淋巴结结核,痈疖肿毒,癌症。用法用量:25~100克;果适量,鲜食或榨汁服。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

历史文化

传说在很久以前,在鲁山北麓的一个小村庄里,村北头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小伙子,由于人长得机灵,人们叫他小猴。村南头有一个哑女,人长得眉青目秀,机灵可人,名叫小桃。两人在一次上山采药中相识并相爱了。但是,却受到了小猴家人的反对,原因小桃是个哑女。小桃整日以泪洗面,悲痛欲绝。而小猴却整日被锁在屋日,滴水不进。有一天,小猴趁家人不在时,逃出了家门,两人相约在北宫相见。但是由于小猴几日未食,腿脚不稳,在到达北宫时不幸坠崖身亡。随后赶到的小桃目睹惨景,欲跳下悬崖与小猴死在一起,却被上山采药的乡邻相救并搀扶回家。在回家途经南宫时,小桃趁乡人不注意,纵身跳入了悬崖。就在那年,北宫和南宫口上分别长出了两棵奇怪的植物,每年夏初,开满美丽的乳白色小花,年年如此。后来,鲁山很多地方也长满了这种植物。但是,人们却惊奇地发现,这两棵植物只开花不结果,人们为了纪念那一对忠贞不渝的年轻人,给这种树起名叫弥猴桃。两棵树越长越大,在南宫和北宫日日相望,却不能相守。[4] 

视频

平顶山城市宣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