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常風行動

常風行動
圖片來自lisheng.blog.caixin.com

常風行動Operation Frequent Wind)或譯頻風行動急風行動,是1975年4月29日-4月30日間,美軍趁著越南人民軍[1] (北越軍)及越共攻陷西貢之前,將在越美國公民、「處境危難」的越南共和國(南越)及其他國籍公民從該國首都西貢撤出的非戰鬥性任務,亦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直升機撤運行動,同時也代表著美國對越南戰爭的介入徹底終止。透過該行動離開越南的各國人員共計7,000人左右,且行動期間有大量的照片錄影等各種形式的紀錄或新聞報導流傳至今。

在常風行動進行之前,美國各駐外使館就已經存在有撤退計之類的標準作業程序,該年3月上旬,即開始調動各類民用、軍用的定翼飛機從西貢的新山一國際機場把民間人士送出越南、前往鄰近的亞洲國家。到4月中旬時,有鑑於越南事態的惡化,在西貢的應急計劃及籌備工作均開始實施,以替可能的直升機疏散行動鋪路。當越南共和政權的倒台隨著越南共和國軍(南越軍)在1975年春季攻勢之下的節節敗退而日漸成為定局後,美國海軍美國海軍第76特遣艦隊所屬的船艦開始向頭頓附近的南中國海水域集結,以協助直升機任務的進行、也準備在必要時提供出動海軍、空軍飛機提供空中密接支援,但已經勢如破竹、到達西貢首都圈內的北越人民軍,不願因為直接插手常風行動而導致美軍反擊,並沒有在29日及30日兩天內採取任何讓美方需要動用空中支援的行動。

直接促使常風行動實施的原因,是因為4月28日傍晚一次對新山一空軍基地發動的空襲及之後持續至隔天29日的地面砲火攻擊。飛機撤離行動完全終止,並在該日上午正式敲定了常風行動的展開,美國直升機從下午14:00開始大量出現在西貢的天空,而主要的起降區則是新山一機場旁邊的美國駐南越國防武官辦事處館區,該處的疏散行動到晚上宣告完成。原先被當成次要疏散點、主要供大使館相關雇員撤離的美國駐南越大使館館舍,卻因為最接近市中心,而從早晨開始就被待撤人員和爆量的越南市民包圍,直到夜間更成為常風行動在西貢唯一的主要直升機降落點。

美國的撤離行動在末架直升機於4月30日早晨7時53分從使館頂樓起飛後結束,但尚有400名其他國家的駐越人員還沒運出。而除了搭乘美國直升機逃出的人員之外,仍有大量隸屬於南越空軍的直升機(甚至一些定翼機)在南越宣布投降的前後幾個小時內,飛往美國海軍艦隊上空要求降落,迅速被塞滿的甲板必須將部分直升機推下海才能容納更多的直升機進入。

常風行動本身透過直升機疏散了美國公民1,373人,南越民眾與其他國人員5,595人,而此前已有50,493人(含越籍孤兒2,678人)搭乘飛機從新山一機場飛離越南。

目录

行動之前

初始規劃

僑民撤離對大部分美國駐外機構而言都是標準措施,而從西貢撤離的計畫也已進行多年。最初選定的行動代號是「爪鉗」,後來才改為「常風」。

到1975年時,爪鉗/常風行動預計要撤離的美國公民、非越南籍外國公民共計約8,000人,但待撤南越籍民眾的數據從未能夠估算出來。當時大使館名冊上列出的「處境危急」類越南人達到17,000名,若按照每戶家庭眷屬7人的平均值來推斷,再將得到的119,000人與其他類別的越南人相加,那最大的數值就足足有20萬人之譜。至於疏散方式,則列出了如下四個選項:

  • 方案1:藉由商務班機從新山一機場運出人員,必要時追加南越其他機場投入疏散。
  • 方案2:藉由軍用飛機從新山一機場運出人員,必要時追加南越其他機場投入疏散。
  • 方案3:透過海運船隻從西貢港運出人員。
  • 方案4:透過直升機將人員疏散到南中國海內的美國海軍艦艇上。

最後的方案4,原先預計會緊接在4月12日金邊的鷹遷行動後跟著執行。

西貢的前置作業

4月1日,由美國陸軍美國海軍美國空軍美國海軍陸戰隊人員組成的疏散管制中心在美國駐越武官處之下創立。原先採12小時輪班制,但運作一天後就改成24小時。「最後防線計畫」同樣在4月1日實施,以將武官處館區和附樓變成一座受到防衛的難民等候區,並可以讓1,500名待撤人員在此安置5天。當這塊區域在4月16日完工時,已經儲備了飲用水、C-口糧、燃料、油和潤滑劑等物資,備用發電設備、管線設施也裝設完成,區域邊緣也圍起了防護用的電線。

4月7日,美國航空公司的一名機師倪奇·菲利皮與美國海軍陸戰隊羅伯特·崔格中尉派到武官處協助行動,而美國海軍聯絡官則勘查了西貢市內的37棟建築物,並將其中13座選為適合當成直升機降落區的地點。太平洋建築與工程的工人也前往此13個預定地點移除障礙物,並在降落區的地面漆上與休伊直升機起落橇同寬的英文字母「H」。當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在4月11日於一次公開講話中承諾會疏散各類越南公民後,負責提供直升機和地面警衛人員的第9陸戰兩棲旅於12日派員前往使館與美國駐越南大使葛拉漢·馬丁商討相關計畫,但馬丁大使對對於美國離開南越的行動相當不快。第9旅的准將旅長理查德·凱利在13日也飛到西貢會見馬丁大使,他事後表示會談氣氛相當緊繃。此外當天還派了使館警衛隊的13名陸戰隊員到新山一武官館區,以接替峴港芽莊美國領事館(均已關閉)南撤的8名陸戰隊衛兵。

到4月下旬時,美航公司的直升機每天都會出動數架直升機往返新山一武官處和76艦隊,以使第9兩棲旅可以在新山一完成常風行動所需的工作,又不使駐留當地的人員超過50人,即巴黎和平協約對1973年後美軍駐越人員的規定上限人數。同樣在4月下旬,海軍陸戰隊使館衛兵關了紅十字街204號的陸戰隊員宿舍,全部改住到大使館院區內的休閒區裡。

在常風行動中,除了指定武官處(美越難民疏散點)和美國大使館(使館雇員疏散點)為兩座主要疏散區域外,在西貢都會圈內尚有28棟建築被指定為接駁點,又預計在行動開始後派遣巴士到達這些點就位。為了配合這種疏散模式,還訓練一些美國民眾駕駛這些巴士、並練習開到指定建築待命。總共規劃了四條串聯各接駁點、從西貢市區到新山一機場的路線指定給這些巴士行走,每條路線都冠以西方地名來稱呼,例如聖塔菲奧勒岡州德州等。

參考文獻

  1. 越南人民軍,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