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小學和初中(周建平)

​​ 小學和初中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小學和初中》中國當代作家周建平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小學和初中

為便於管理,以敲擊懸掛在一個山嘴上的一節鋼軌來告知人們出工、放工。在我的記憶中,清脆的鈴聲總在驚擾着我的晨夢。這個山嘴就在我家附近,人稱打鈴嘴,與學校所在小山包遙對而立,中間是蜿蜒的河道和兩岸層層的梯田。站在兀起的山嘴,就像站在觀景台一般,可隱約看到學校灰色的屋脊,俯瞰大部分點綴在山腳下的村落,看炊煙裊裊,看日升月落,看河水淌淌,看雲捲雲舒,看春種夏收……看你想看的一切,感受着自己的各種感受。

特殊的時代,懵懂的年齡,我們的少年時光就這樣輕輕地灑落在簡陋的教室里,縫在破衣爛衫里,印在崎嶇的山路上,鋪在彩色的田野里,也混在滾動的鐵圈和旋轉的陀螺里……痛苦且快樂着。

待我上初中時,開始落實聯產責任制和恢復高考制度,山村也悄然發生着變化,逐漸解決了溫飽,許多人知道了知識能改變命運,求神拜佛不靈,一切得靠自己,故而省吃儉用也要供養孩子上學。那時候,能考上普通高中已屬不易,考上重點高中更是鳳毛麟角。好在湯廟學校老師勤勉,校風和學風優良,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許多人紛紛考進高中。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小村逐年出現了考取了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數量遠多於外村,湯廟也不再是「藏在深山人未知」了。我也是在那時走出了山村,自此感受着世間的酸甜苦辣

工作多年來,我隨人遊覽過各種寺廟,但都是走馬觀花,從未深究其文化內涵,主要是對這方面缺乏興趣。近年經常回老家,看到了家鄉早已今非昔比,山清水秀,村容整潔,道路平整,交通也變得十分便利,不免思索起老家湯廟的歷史。生於斯,長於斯,以前居然從未想過這個問題,深感慚愧。是湯姓人建設的家廟嗎?但當地無一人湯姓。沒改成學校前,廟裡究竟供奉的是何方神聖呢?於是在網上查,居然查到五個叫湯廟的地方,其他四個是地名或古文化遺址,而老家湯廟僅僅顯示是溮河區十三里橋鄉的一個行政村,別無歷史信息,但看到兩則與湯廟村相關的簡訊,一是駐村精準扶貧工作介紹,二是鄉村振興建設概述。上月回老家,我便把自己的疑惑講出來。八十六歲的老父親曾當過校長和村幹部,在當地很有聲望,說,這個廟建有二百年了吧,供奉的是菩薩,香火旺盛,以前裡面有和尚,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還有廟會,十分熱鬧,但也不知為何叫湯廟。我想,老人尚且不知,當地的人們也許早已忘記了湯廟的來歷了,尤其是走出山村的年輕人。

[1]

作者簡介

周建平,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