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寒水石:(1)北寒水石 本品為纖維狀集合體,呈扁平塊狀或厚板狀。大小不一,厚0.5-3.5cm。淡紅色,有的為白色;條痕白色。表面凹凸不平,側面呈縱細紋理,具絲絹光澤。質較軟,指甲可刻劃成痕;易砸碎,斷面顯直立纖維狀,粉紅色。氣微,味淡。以粉紅色、有細絲紋、具光光澤、無雜石者為佳。 (2)南寒水石 參見方解石條。西藏產南寒水石主為粗粒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有稜角。主為淺棕褐色。具玻璃樣光澤;半透明。[1]  

目錄

名 稱

寒水石

拼 音

Han Shui Shi

英文名

Crystalline Mirabilite, Gypsum,Calcite

類 別

礦物類

功效分類

清熱藥下屬的清熱瀉火藥

別名

凝水石、白水石(《本經》),凌水石(《別錄》),鹽精(《丹房鑒源》),水石、冰石(《石藥爾雅》),鵲石(《本事方》),鹽精石、泥精、鹽枕、鹽根(《綱目》)。

入藥部位

硫酸鹽類石膏族礦物石膏或為碳酸鹽類方解石族礦物方解石。

性味

辛咸,寒。

①《本經》:辛,寒。
②《綱目》:辛,咸。

歸經

入心、胃、腎經。

①《綱目》:入腎走血。
②《本草新編》:入胃經。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少陰、太陰、陽明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調敷。

原形態

1.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單個晶體呈板狀,集合體呈塊狀、片狀、纖維狀或粉末狀。無色或白色、粉紅色。有時透明,具玻璃光澤,解理面顯珍珠光澤,纖維狀者顯絲絹光澤。硬度2,薄片具撓性。相對密度2.3-2.37。

2.方解石 Calcite 參見方解石條。

產地分布

產於內蒙古、甘肅、新疆、山東、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主治功效

清熱降火;利竅;消腫。主時行熱病;壯熱煩渴;咽喉腫痛;水腫;尿閉;口舌生瘡;癰疽;丹毒;燙傷。用於發熱煩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痛;外用治燒燙傷。

①《本經》: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
②《本草經集注》:解巴豆毒。
③《別錄》:除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煩滿,口渴,水腫,小腹痹。
④《醫學入門》:治小兒丹毒,燒為末,醋調敷之。
⑤《綱目》:治小便白,內痹,涼血降火,止牙疼,堅牙明目。
⑥《醫林纂要》:除妄熱,治天行大熱及霍亂吐瀉,心煩口渴,濕熱水腫。
⑦《本草求真》:敷湯火傷。
⑧《本草求原》:治心腎實熱。[2]

禁忌事項

脾胃虛寒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畏地榆。
②《本草經疏》:凡陰虛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熱骨蒸,並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③《本草求真》:虛人熱浮,切忌。[3]

採收炮製

全年均可採挖。採得後,去淨泥沙雜質。
炮製
1、寒水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打碎成小塊或研成細粉用。
2、煅制 取淨寒水石,置適宜的容器中,用無煙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研碎或搗碎(《規範》)。
3.炒制 取寒水石粉,用大火炒的1小時,取出,放涼(《集成》)。
4.姜制 生薑10kg(《集成》)。
5.醋制 取淨寒水石,置武火上煅至紅透,取出,淬入醋中,冷後取出,晾乾,研細,過篩。每寒水石100kg,用10kg(《貴州》)。[4]

藥物鑑別

顯微鑑別
(1)北寒水石 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透明。旋旋旋旋光性特徵參見石膏條。
(2)南寒水石 參見方解石條。

化學鑑別
(1)北寒水石
①取本品一小塊(約2g),置具有小孔軟木塞的試管內,灼燒,管壁有水生成,小塊變為不透明體。(檢查結晶水)。
②取本品粉末約0.2g,加稀鹽酸10ml,加熱,使溶解,溶液呈鈣鹽與硫酸鹽的鑑別反應。參見石膏條。
③紅外光譜定性分析:IR λKBrmax cm\-1:3560,3410,3244,1150,1120,1004,673,663,604,455。與石膏圖譜相同。
④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石膏7.76(>10),4.30(8),3.82(9),3.08(10),2.88(3),2.80(1),2.70(2),2.61(1),2.54(1),2.23(2)。分析結果主要為石膏組成。

(2)南寒水石 參見方解石條。[5]  

化學成分

1.北寒水石 主要成分為硫酸鈣(CaSO4·2H2O),尚含有鐵、鋁等雜質。

2.南寒水石 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尚含鎂、鐵、錳、鋅等雜質。[6]  

臨床應用

①治五臟六腑積熱,天行時氣疫熱,以致煩滿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錢,甘草二錢。研末。每服一錢,白湯調服。(《方脈正宗》)
②治傷寒發狂,或棄衣奔走,逾牆上屋:寒水石、黃連(去須)各等分。上細末,每服二錢,濃煎甘草湯,放冷調服。(《本事方》鵲石散)
③除熱癱癇: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金匱要略》風引湯)
  ④治風熱心躁,口乾狂言,渾身壯熱及中諸毒:寒水石半斤(燒半日,淨地坑內,盆合,四面濕土壅起,候經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黃各二兩,龍腦二分。糯米膏丸,彈子大,蜜水磨下。(《姚僧坦集驗方》龍腦甘露丸)
⑤治男女轉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兩,滑石一兩,葵子一合。為末。水一斗,煮五升,時服,一升即利。(《永類鈐方》)
⑥治小兒丹毒,皮膚熱赤:凝水石五錢,水調和豬膽汁塗之。(《本草匯言》)
⑦治牙齒內血出,並有竅眼,時時吐血:寒水石粉、硃砂甘草、腦子。上等分,為細末。每用少許,干摻有竅處。(《普濟方》)
  ⑧治湯火傷灼:寒水石燒研敷之。(《衛生易簡方》)[7]

相關視頻

采寒水石視頻[8]

優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