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頂山
寶頂山 |
中文名: 寶頂山 外文名: Mount Baoding 地理位置: 重慶市大足區寶頂鎮 開放時間: 08:30-16:30 著名景點: 聖壽寺 海 拔: 527.83 m 宗 教: 佛教 景觀數: 13處景觀 代表佛像: 柳本尊 |
寶頂山,海拔527.83米,距大足區東北15千米。名僧趙智鳳於此建石窟寺,歷時70餘年建成。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1]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灣、龍潭、對面佛等,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大佛灣位於聖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其內容前後連接,無一雷同,猶如一幅圖文並茂的畫卷。
大佛灣是一馬蹄形山灣。在長約500米、高約15-30米的崖壁上,雕刻大小造像萬餘軀。另有記載寶頂山造像由來和佛教密宗史實的碑刻7通,宋太常少卿魏了翁等題記17則,舍利寶塔2座。
大佛灣石刻造像依山勢崖形雕刻,浮雕高大,題材廣泛,龕窟銜接,布局雅謹,整體感強,氣象壯觀。佛像構思新奇,雕刻技藝嫻熟,世俗色彩濃郁。內容多屬佛經故事。石刻珍品比肩接踵。主要造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釋迦涅槃聖跡圖"、"父母恩重經變像"、"地獄變像"、"圓覺道場"、"牧牛道場"等,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築為一座石徹的壇台,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台上用條石徹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
寶頂山主要為佛教密宗派造像道場。印度金剛智、不空和尚相繼來華,與善無畏一起傳播密教,並稱「開元三大土」,先後為三代傳人;並傳給惠果禪師,惠果禪師成為密宗第四代傳人。又經過30年左右,出現柳本尊。之後,250餘年,發展與坎坷同在,至趙智風,承襲密宗衣缽,成為密教傳人。873年4月8日,長安舉行「迎佛骨」儀式,「四方掣老扶幼」, 「 夾道佛聲振地」,「時有軍卒,斷左臂於佛前,以手執之,一步一禮,血流灑地,至於時行股步,齧指截髮,不可勝數,又有僧以艾覆頂上,謂之煉項、火發、痛作」,「頭頂焦爛,舉步倉迫。」
目錄
石刻特點
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為廣大世俗眾生進行說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體系完備而有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圖文並茂地刻有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跡圖,並在二十多處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趙智鳳「即身成佛」的形象。
寶頂山石刻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大佛灣數千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其間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統。經變相對應配刻經文、偈語、頌詞等,圖文並茂,且與藏經有異,是歷代藏經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造像注重闡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為一體,兼收博採,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造像內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經變相通過求子、懷胎、臨產,以及養育子女的過程,形象生動,感人肺腑。牧牛圖長達30餘米,刻出林泉山澗,雲霧繚繞,其間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了牧牛生活。又如橫笛獨奏的「吹笛女」,充滿內心喜悅的「養雞女」,酒後昏亂的「父子不識」、「夫妻不識」、「兄弟不識」、「姐妹不識」的「醉酒圖」等等,無不活靈活現。雕刻大師們體驗生活之精微,再現生活之準確,令人嘆服。
寶頂山石刻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在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布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這不但是中國千手觀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藝術中一大奇觀。釋迦涅般像,又稱臥佛,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之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地獄變相龕刻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圓覺洞內的數十尊造像刻工精細,衣衫如絲似綢,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開一天窗採光,光線直射窟心,使洞內明暗相映,神秘莫測。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縐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託數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龍浴太子圖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岩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着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
柳本尊佛
柳本尊名居直。不知父母,是由嘉州(今四川樂山)的一名官吏收養的。養父死後,以柳為姓氏。
傳說是因為當年樂山城北有一棵大柳樹,那柳樹長的一個大疫瘤逐年長大,生出一個嬰兒。被嘉州地方官收養,出家前名居直;出家後,前往彌牟、廣漢、成都、新津等地設教壇,弘揚密教,專持大輪五部密咒,苦修煉,成正果,為信徒、弟子鼓吹得神乎其神,成為賢聖祖師。
趙智鳳青少年時代生活環境、出家情況、人生道路、追隨的地方宗教等,與柳本尊相近,終於成為柳的傳人,於是在寶頂山建造了「柳本尊十煉圖」,還留下柳氏傳碑1通。
「柳本尊十煉圖」,高約10米,寬24米,分三層,14幅畫面,神話當年柳祖的修煉歷程。
柳本尊行化連環圖,雖以寫真筆法描述,但卻離不開兩大特點,其一,殘酷肢解自己,譁眾取寵;其二,引動佛。菩薩、天樂作證、助威,讓「死人」復活,渲染傳奇,最終連趙智風也一步一趨,在寶頂山建起他的道場,將密教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這正是: 佛門創意亦創形,寶頂真是石刻城。石崖長卷鑄輝煌,國寶代代傳個名。
歷史沿革
寶頂山石刻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於公元1174——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爐子佑年間)歷時70餘年,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同時,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並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最高峰。
聖壽寺依山構築,雄偉壯觀。南宋趙智鳳創建,明、清兩度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築面積1631.68平方米。
交通信息
從重慶市區前往大足石刻景區必須先坐車到大足區,然後再轉車由大足區到大足石刻景區。
從重慶菜園壩汽車站坐車到大足區,早上九點十分有一班,兩個小時到達大足汽車站,車費是45元/人。
到達大足區後,由於在大足有兩個汽車站,一個是長途汽車站,即從重慶過來車輛都到達此站,另一個是區內的汽車站,即是前往景區的汽車站。
因此到達後,可以搭人力三輪車(2元錢)前往另外的那個縣內的汽車站,搭乘由大足前往寶頂的車前往景區(每半小時一趟車),時間為二十分鐘。不對號入座。到達景區門口需要先搭景區內的人力三輪車到售票處,費用大概是兩元錢一輛車 。
寶頂山以麻辣和酸辣為主,有火鍋,毛血旺、陳麻花、泉水雞、辣子雞、雞絲豆腐腦、山城小湯圓、麻圓、清燉牛肉湯、各式火鍋、擔擔麵、抄手等等。
農家住宿
寶頂公路上有幾家賓館。也可以住農家樂當地人家中,包吃包住包摘果子,最多50元一人,淡季25元就能住,有雙人間,單人間,多人間,吃的也非常豐富,很有鄉間風味。推薦荷花山莊,覺得那裡別有一番風情!
最佳旅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