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宗教研究與詮釋學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宗教研究與詮釋學》,作者: 黎志添,出版社: 中文大學出版社,副標題: 宗教學建立的思考,出版年: 2003年05月,頁數: 201,定價: 113.00元,裝幀: 平裝,ISBN: 9789629960803。

宗教(Religion)是聯繫人與神祇[1]或超自然、神聖存在的文化體系,屬於社會特殊意識形態。宗教的表現形式包括儀式、講道、崇拜、祭祀神明等多種形式,而信仰被認為是宗教信念的來源,當今世界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2]、伊斯蘭教、印度教、猶太教、佛教、道教、神道教等。

目錄

目錄

Foreword Anthony C.Yu. iX

序言(中譯本) 余國藩撰、王崗譯

自序 xvii

I.西方宗教研究的歷史、方法與理論

第一章 導論:宗教研究的歷史和方法 ( l)

宗教研究的目的 (1)

宗教定義的問題 (3)

十九世紀末西方宗教研究興起的背景 (4)

再思宗教研究的科學性 (9)

第二章 宗教現象學:伊利亞德的神聖與凡俗諭 (13)

宗教現象學的啟蒙——奧托的『神聖論』 (13)

伊利亞德的宗教現象學 (17)

獨立的宗教模態 (17)

宗教經驗:與神聖相遇 (19)

神聖與凡俗 (20)

宗教經驗的詮譯——宗教象微 (24)

伊利亞德『反約化論』在宗教學上的意義 (26)

第三章 宗教詮釋學:宗教經典的詮釋方法——一個中西

宗教文化的比較觀點 (37)

前言 (37)

伽達默爾詮釋哲學對文本詮釋的理論 (39)

利科的文本詮釋理論:懷疑的詮釋與文本意義的揭示性 (44)

哲學詮釋學對宗教經典詮釋方法的啟迪 (53)

中國經典的詮釋問題和方法:中西文化的比較觀點 (59)

哲學詮釋學與道教經典的詮釋 (63)

第四章 宗教研究與詮釋社會科學 (73)

前言 (73)

社會科學對人類意義行為的研究方法之典範轉移 (77)

檢視過去社會科學對宗教研究的方法、理論及其問題 (81)

從哲學詮釋學看社會科學對宗教研究的目的:公眾的關懷 (84)

II.宗教經驗與象徵的詮釋

第五章 宗教經驗的詮釋:伊利亞德的『永恆的回歸』 (91)

前言 (91)

宗教經驗的詮釋 (92)

宗教經驗構成人類文化的根源 (97)

伊利亞德的『永恆的回歸』及其對現代文化的批判 (99)

從宗教經驗看現代文化的生態與再創造 (103)

第六章 宗教象徵的詮釋:利科的『惡的象徵』 (107)

前言 (107)

結構現象學與詮釋現象學的分別:研究『惡』的意志之方法 (107)

惡的象徵與惡的意識和經驗 (112)

惡的宗教象徵構成哲學的反思 (116)

利科與伊利亞德詮釋宗教象徵方法不同的比較 (118)

結語 (121)

III.宗教詮釋輿梭現代文化的關係

第七章 宗教研究、哲學詮釋學與後現代性 (125)

哲學詮釋學與西方現代性的反思 (125)

現代性下的西方宗教理論 (130)

宗教現象的含混性及詮釋性 (133)

哲學詮釋學與宗教學——真理的尋找 (136)

哲學詮釋學與基督教神學研究 (138)

第八章 宗教多元化與後現代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向 (145)

宗教與詮釋的信仰群體 (145)

宗教多元化的後現代性的再思 (148)

後現代主義與特雷西的後現代基督教神學 (153)

第九章 宗教對話的理論基礎:從西方基督教與 亞洲宗教文化相遇說起 (159)

基督教優越性在西方的失落 (159)

基督教在亞洲地域的角色 (160)

基督教神學在亞洲的任務 (161)

基督教本上化的理論前設——褪下基督教的西方外衣 (161)

披上普遍性的『神聖』 (162)

宗教對話的理論基礎——語言連接生活形式 (163)

對話就是進行理解 (165)

封閉與揭露 (166)

宗教對話不是『非此即彼』的抉擇 (167)

結論 (168)

附錄:<論基督教與中國宗教對話> (169)

後記 (179)

中外辭彙對照表 (181)

外國人名譯名表 (189)

參考書目 (191)

· · · · · ·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