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Template:中國地名 安成郡中國名,轄境相當於今天江西省新余市以西袁河流域。

目錄

建置沿革

東吳寶鼎二年(267年),分豫章郡廬陵郡長沙郡立安成郡,隸楊州。安成郡領七縣:平都、宜春、新渝、永新、安成、萍鄉、廣興。晉武帝太康元年(304年)滅吳,安成郡改隸荊州,改安成縣為安復縣。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安成郡改隸江州[1]晉孝武帝時,改宜春縣為宜陽縣。[2]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廢安成郡,其地屬吉州[3]

人口

  •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安成郡有3000戶。[1]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安成郡有6116戶,50323口。[2]

行政長官

安成太守(267年—403年)

  • 虞潭,字思奧,會稽餘姚人,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領。[4]
  • 郭察,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被殺。[5]
  • 王籍之,琅邪臨沂人,晉明帝太寧二年(324年)離任。[4]
  • 庾願,東晉時在任。[6]
  • 顏謙,琅邪臨沂人,東晉時在任。[6]
  • 傅瑗,北地靈州人,東晉時在任。[7]
  • 王鎮之,字伯重,琅邪臨沂人,晉安帝時在任。[8]

安成內史(403年—404年)

安成太守(404年—406年)

安成相(406年—約460年)

  • 謝瞻,字宣遠,陳郡陽夏人,晉安帝時在任。[9]
  • 沈邵,字道輝,吳興武康人,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到二十六年(449年)在任。[10]
  • 臧眇之,東莞莒人,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由臧質任命。[11]
  • 沈僧榮,吳興武康人,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出任。[11]

安成太守(約460年—471年)

  • 劉襲,彭城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離任。[12]
  • 陸澄,字彥淵,吳郡吳人,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除,未拜。[13]

安成內史(471年—477年)

安成太守(477年—479年)

  • 陳猛,吳興長城人,宋時在任。[15]

安成內史(479年—550年代)

  • 謝蘥,字義潔,陳郡陽夏人,齊高帝時在任。[16]
  • 王珍國,字德重,沛國相人,齊武帝時在任。[17]
  • 范岫,字懋賓,濟陽考城人,齊明帝時在任。[18]
  • 范僧簡,齊和帝中興元年(501年)出任,城陷被殺。[19]
  • 劉希祖,齊東昏侯永元三年(501年)出任,兵敗以郡降。[19]
  • 王神念,太原祁人,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出任。[20]
  • 蕭說,梁武帝天監八年(509年)委郡東奔。[21]
  • 傅昭,字茂遠,北地靈州人,梁武帝天監十一年(512年)到十二年(513年)在任。[18]
  • 褚翔,字世舉,河南陽翟人,梁武帝時在任。[22]
  • 王僉,字公會,琅邪臨沂人,梁武帝大同中在任。[23]
  • 袁士俊,陳郡陽夏人,梁武帝時在任。[24]
  • 王褒,字子淵,琅邪臨沂人,梁武帝太清中據郡抗擊侯景,太清五年(551年)離任。[22]

安成太守(550年代—559年)

安成內史(559年—569年)

安成太守(569年—589年)

國主

楚安成國(403年—404年)

安成國(403年—404年)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安成郡王 桓脩 403年—404年 桓溫弟子

晉宋安成國(406年—約460年)

安成國(406年—約460年)[29][30][31]
以匡復晉室之功封,食邑3000戶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安成郡開國公 忠肅公 何無忌 406年—410年
2 安成郡開國公 何邕 何無忌子
3 安成郡開國公 荒公 何勗 宋文帝時 何無忌子
4 安成郡開國公 ?—約460年
降封萍鄉縣開國侯

南朝宋安成國(471年—477年)

安成國(471年—477年)丨食邑3000戶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安成郡王 劉准 471年—477年 宋明帝第三子

南朝齊安成國(479年—502年)

安成國(479年—502年)丨食邑2000戶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安成郡王 恭王 蕭暠 479年—491年 齊高帝第六子
2 安成郡王 蕭子某 ?—502年 蕭暠子

南朝梁安成國(502年—587年)

安成國(502年—587年)|食邑2000戶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安成郡王 康王 蕭秀 502年—518年 梁文帝第七子
2 安成嗣王 煬王 蕭機 520年—528年 蕭秀子
3 安成蕃王 蕭操 蕭機子
4 安成蕃王
5 安成蕃王 蕭欣 555年—584年 蕭操弟

南朝陳安成國(559年—569年)

安成國(559年—569年)丨食邑2000戶→3000戶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安成郡王 陳頊 559年—569年 陳道譚第二子

參考文獻

  1. 1.0 1.1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2. 2.0 2.1 《宋書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3.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4. 4.0 4.1 《晉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5. 《晉書 卷一百 列傳第七十》
  6. 6.0 6.1 《晉書 卷八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7. 《宋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
  8. 《宋書 卷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9. 《宋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十六》
  10. 《宋書 卷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11. 11.0 11.1 《宋書 卷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12. 《宋書 卷八 本紀第八》
  13. 《南齊書 卷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
  14. 《南齊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二》
  15. 《陳書 卷一 本紀第一》
  16. 《南齊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二十四》
  17. 《梁書 卷十七 列傳第十一》
  18. 18.0 18.1 《梁書 卷二十六 列傳第二十》
  19. 19.0 19.1 《南齊書 卷三十八 列傳第十九》
  20. 《梁書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三》
  21. 《梁書 卷三 本紀第三》
  22. 22.0 22.1 《梁書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23. 《梁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24. 《周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
  25. 25.0 25.1 《陳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
  26. 《陳書 卷十六 列傳第十》
  27. 《陳書 卷十三 列傳第七》
  28. 《隋書 卷四十 列傳第五》
  29. 《晉書 卷八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30. 《宋書 卷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31. 《南史 卷四 齊本紀上第四》

Template:三國行政區劃 Template:西晉行政區劃 Template:南朝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