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运璿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9年7月1日) |
孙运璿(1913年11月10日-2006年2月15日)是中华民国政治家、技术官僚、工程师,籍贯山东省蓬莱县。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二战后受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派任至台湾修复电力,曾前后担任台湾电力公司总经理、中华民国交通部部长、经济部部长与行政院院长。在台湾素有“永远的行政院长”之称。在将近20年的部长与行政首长的任内,他推行十大建设,与李国鼎共同促进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成立,规划台湾早期科技政策;被许多人认为不仅是台湾科技产业之主要奠基者,也堪称是“台湾经济的推手”[1]之一,也是台湾经济贡献重要人物之一。
1984年2月24日,时任行政院长孙运璿因罹患脑溢血而一度病危,不久因身体状况不理想而辞职下台。经过漫长的恢复,孙运璿中风后的病情仍不甚理想,只能以轮椅代步。尽管丧失了部份语言和行动能力,且已淡出政治圈,他仍然受到中国国民党乃至台湾政坛内的景仰,曾于4年内以国民党大老身份,两度替该党总统候选人连战站台助选。2006年2月,他因并发症于台北市病逝,享寿92岁。
目录
永远的领导人
因突来的中风,孙运璿虽然远离政治,但是他带领台湾走过艰困时代,经过时日的沉淀,更弥足珍贵,也深藏在人们心底。孙运璿到底展现什么领导人特质,每个人能从他的一生经历,得到什么启发?在混淆的现代,他代表什么清明的声音?
领导者的典范
他的清廉、平实、以台湾为念、为台湾打下的经济奇迹,至今愈发令人怀念难忘。而当时财经首长超越派系的风骨、前瞻视野、专业,发展高科技,带领台湾走上开发国家,至今仍为国际典范。
他年轻时,就勇于担负大任,担任台电总经理、交通部长、经济部长、行政院长,一心建设台湾为现代化国家,更致力解决基层人民需求,缩短贫富差距。 中风后长达二十馀年的复健,痛苦且枯燥。举手、走路、操练手指,“不要把我当院长,你们怎么要求别人,就怎么要求我,”他咬紧牙对复健师张梅兰说,汗水从他新长的头发中渗出,在气喘中,这句话格外坚定。
当年二十二岁时,现今年轻人刚踏出校园,孙运璿已经开始到中国西北建电厂。二十六岁,现今年轻人还在延毕,他已经赶著大队骡马,穿越峻岭连云的秦岭、大巴山等,从陕西到四川,跋涉千里,把整个电厂设备运往中国大后方,不留敌手。他更有著不服输的劲,二次大战后,日本电力技术人员撤退出台湾,临走前预测台湾将漆黑一片,台电人气愤地说,“日本鬼子你们打败了,还看不起我们,一定要做给你们看。”于五个月内,抢修恢复百分之八十的电力,粉碎日本技师“三个月后台湾将一片黑暗”之断言[2]。
担任台电机电处处长的他,率领少数部属及台北工专、台南工专(成大的前身)的学生,南北奔波,在三个月内修复全台电力,家家有电,工厂得以运转。那年,他才三十三岁。 四十岁后,孙运璿平步青云,台电总经理、交通部长、经济部长、行政院长,乃至蒋经国接班人[3]。
民国58年调任经济部长,正是台湾处境最艰难的时刻,退出联合国、中日断交、第一次石油危机等陆续发生,运璿先生果断因应,维持经济稳定成长,一方面照顾农业,一方面积极提升技术、加速发展工业、拓展外销,使台湾经济顺利转型。并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研制积体电路,为台湾将来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民国67年出任行政院长,内外考验依然严峻,包括中美断交、二次石油危机,运璿先生协助蒋经国总统指导我方与美方谈判,促成美国国会通过“台湾关系法”,确立台美实质关系不变。同时戮力推动国家建设,使国民所得不断提升,引进外人投资证券市场,全面开放观光,带领国家迈向均富、安和、乐利的社会。
“清廉只是他的基本特质”
孙运璿从事公职以来,就廉洁自持。做经济部长开始,他就有三不:“不应酬,不题字,不剪彩”。“公司老板请吃饭,我跟他说,有什么话到我办公室说。到我办公室来谈问题的工商业者,我要求他们谈整个业界的问题,不要只谈自己公司的问题。至于题字、剪彩更是锦上添花,此例一开,后患无穷。”
孙运璿更谢绝部属任何礼物。女儿孙璐西还记得,有位部属拿了自己养的母鸡送给孙家,但是孙夫人坚决不收,两人在拉扯间,母鸡居然当场生了个蛋。
每月剩下的首长特支费他从不拿回家,都留给部属做奖金用。在公务员待遇微薄的年代,孙运璿家里亲人、子女曾高达十七人,长官体恤他,想要多给他津贴。“够用了,我太太很节省,”他说。
孙运璿退休时只拿了一百二十万,当时连台北市一间五坪的好房子都买不起,他仍然满足地说,“上天已对我太好了。”时任行政院长的苏贞昌去探视孙运璿时,也一再赞扬这些特质。
谦虚、不抢功
除了善于倾听、充分尊重专家外,孙运璿更善于建立团队,用人没有派系,“全国能做事的人都是我的人,”他曾说。他也的确让能做事的人感受到重视与尊重。
他更善于鼓励支持部属,一九八二年,我国对美外交战场连连失利,刚宣布为我国驻美代表的钱复向孙运璿辞行,孙运璿说,“你是我的最后一张王牌了,国家寄望你。”
去国近两年,对工作万事紧急,钱复无暇返国,直到父亲钱思亮去世才请假三天返国奔丧。第一天,孙运璿去了钱思亮丧礼致悼,第二天,星期日,他亲自带领著各部长、次长、军事将领,到外交部听钱复在美工作报告。他不但移樽就教,更体谅这位终年在外打拼的外交官只回来三天,没时间一一拜会各级首长。
心系基层百姓
他不曾口口声声说爱台湾,但是关怀之心无时不有。当时的南投县长吴敦义更记得,一九八二年孙运璿来南投巡视的前三个月,中部地区发生大水灾,孙运璿一进门就问起,“农民复耕了没有?民房修复了没有?地方钱够不够用?问题一个接一个,可以看出他的心在哪里,”吴敦义说。
例如他参加过无数会议,军事会议、财经座谈,但印象最深的是那年在侨光堂举行的全省乡镇长基层会议;他建树无数,翡翠水库、防洪计划、国家剧院,但是为偏远地区人民福利扎根的基层建设,他最感安慰。
一九七九年,那时台湾刚与美国断交,数百位乡镇长齐集台北市侨光堂,在座有县市政府首长、省主席、中央各部会首长。这是光复后第一次,这些来自最基层的乡镇长越过六、七个层级面对面与中央首长直接沟通。孙运璿对著这些乡镇长,一再希望他们畅所欲言,“政府不怕问题多,只怕不知问题之所在,”他说。
他倒下,百姓哭了
一九八四年,孙运璿突然中风后,从各地涌进荣总、行政院、各报社代转的信足足有三个大纸箱,里面有端正的毛笔字、用注意符号拼出来的字,有的写偏方,有的写小品文和笑话,更有一位写著,“只要能对院长有帮助,要我捐出器官,我都愿意。”孙运璿中风后首度在电视上露面,头发白了、人瘦了,当他举杯向阁员道别时,电视前无数对眼睛湿润了。
很多人在这二十年,深深怀念著孙运璿一生的廉洁自持、超越省籍、调和朝野。也惋惜一九八四年冬夜,他的中风不但影响了他,而且影响了台湾。历史已经肯定了他对台湾的贡献,他用“行动”,不只用“语言”表现出“爱台湾”。
孙运璿妻病逝 回顾一生
孙运璿夫妇个性节俭朴实,贵为夫人,从不买珠宝古董也不置产,没什么物质欲望,黑白老照片中,一家四口在官舍前开心合照,这也是孙家人唯一住过的地方,公家官舍,在孙运璿的公职生涯中,这对夫妻从不收礼被批不通人情,现在看来却是难能可贵,俞蕙萱没有官夫人架子,更是可贵。
孙运璿时任行政院长,带著台湾创造经济奇迹,登上亚洲四小龙之首,行政院长夫人俞蕙萱,选择到监狱慰问受刑人,亲切的握手寒暄,满脸笑容,到孤儿院探视没有父母的孩子,又是抱又是亲,亲民的风格,走到那里都是掌声。
却没想到,隔年的这个时候,国家的行政院长当时的总统接班人,也是家中的支柱,因为中风倒了下来,接下来的22年都必须以轮椅代步。陪著生病的孙运璿复健,不喊苦,孙运璿像孩子一样闹牌气就包容他,患难见真情,俞蕙萱推著丈夫轮椅的手不曾松开,她是孙运璿口中的恩人,外界常感慨孙运璿如果没有中风就是蒋经国接班人,但俞蕙萱却丝毫不在意。
‘无则刚’,是孙家人一生奉行的俭朴格言,但中风一病二十多年给外界最深的印象,是他端坐在轮椅上慈祥的微笑,笑看著政治人物拼命争吵,甚么是爱台湾,孙运璿用一生给了答案,再亲爱的家人,最后还是得说再见。
2006年的寒冬,孙运璿走了,多少人哭红双眼,更有父亲带著一对儿女,跪著要孩子学习感恩,五年后俞蕙萱平静的走了,她用智慧成就了丈夫,孙运璿深情的一吻,现在两个人,终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重逢再做夫妻。
参考资料
- ↑ 《孙运璿传》,杨艾俐著,天下杂志社,1989年4月10日初版,ISBN 978-957-9079-01-3
- ↑ 关于孙运璿. 孙运璿科技.人文纪念馆. [2019-11-23].
- ↑ 杨艾俐. 孙运璿 永远的领导人. 天下杂志. 2014-03-03 [201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