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奇异龙属

奇异龙属
图片来自rmdrc

奇异龙属属名Thescelosaurus,在希腊文里意为“奇妙的蜥蜴”),是种小型新鸟臀类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末期的北美洲,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的最后恐龙动物群之一。奇异龙的完整标本与良好保存状况,显示它们可能生存于接近河流的地区。

目前对于这种二足、植食性、鸟脚类恐龙的研究来自于数个部份骨骸与头颅骨。奇异龙身长平均约2.5到4公尺。它们有健壮的后肢、小而宽的手掌、头部有长而尖的口鼻部,身体背部中线可能有小型鳞甲。奇异龙被认为是种特化的棱齿龙类。

过去曾有数个种被认为属于奇异龙,但现今只有漠视奇异龙T. neglectus)、加尔班尼氏奇异龙T. garbanii)及阿西尼博亚奇异龙T. assiniboiensis)被承认是有效种;其他种都建立起自己的属,或者是跟漠视奇异龙是相同动物。

奇异龙在2000年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因为一个在1993年发现于南达科他州的标本被认为有化石化的心脏。关于这标本是否拥有心脏已有许多讨论,但现在已有许多科学家质疑该物体的原始鉴定。

目录

叙述

奇异龙是种体型强壮的二足恐龙,是植食性恐龙,或可能是杂食性[1]。奇异龙可能以离地面一公尺范围内的植物为食,并将食物置于肉质颊部将食物咀嚼。奇异龙的上颌骨齿骨外侧,都有一道明显的棱脊[2];此外,上颌骨与齿骨的牙齿位于内侧深处,显示奇异龙在生前可能具有肉质的颊部,位于嘴部的两侧。除了长而狭窄的喙状嘴之外,头颅骨的前上颌骨有牙齿(这是鸟脚下目的原始特征),眼睛上方的长棒状的眼睑骨形成厚重的骨质眼眉。奇异龙的牙齿有两种型态:前上颌骨的小型、尖状牙齿,以及嘴巴后段的叶状颊齿。前上颌骨仍有六颗牙齿,前端缺乏牙齿。

奇异龙的手掌短而宽,有五根手指,脚掌有四根蹄状脚趾,长尾巴由骨化肌腱支撑,该肌腱会降低尾巴的灵活性[3]。胸腔宽广,使奇异龙有宽广背部,而四肢健壮。奇异龙有相当长的手臂与宽手掌,所以它们可能会采用四足方式行走,但这个假设并不被科学文献采纳,而出现于大众书籍里。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重建奇异龙时,将它的上臂垂直于身体下方。彼得·加尔东(Peter Galton)发现大部分鸟臀目恐龙的上臂与肩膀的关节连接方式,是直接以骨头末端连接,而非哺乳类的球窝/隆起连接方式。这种肩膀关节连接方式,也显示恐龙的前肢是垂直往下,而非往两侧平行的状态。

因为奇异龙的较重体型与腿部构造,它们的移动速度可能比其他鸟臀类基干成员还慢。奇异龙有独特的后腿,因为股骨胫骨还长;棱齿龙以及其他善奔恐龙的状况相反。一个奇异龙标本被发现有骨头病状,右脚掌的跖骨顶端与其他骨头愈合,妨碍了行动。虽然科学家们认为奇异龙并不灵敏、快速,在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数学模组研究里,一只奇异龙若要摆脱迅猛龙的攻击,除了骨质骨板的保护以外,还可借由较短的旋转半径摆脱追捕。

在奇异龙的肋骨外侧发现了类似小头龙的大型、薄、平坦骨板。这些骨板的功能未知;它们可能在呼吸过程时发生作用[4]。这些骨板没有伤痕、或任何被攻击的迹象。近年的组织学研究,研究一个可能是亚成年奇异龙的骨板,认为骨板原本是软骨,在成长过程中骨化。目前已在数种鸟脚类恐龙与角足亚目的近亲,发现类似的骨板。

目前仍不清楚奇异龙身体的覆盖物是鳞片或是其他物质;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 W. Gilmore)分析它们肩膀附近的斑点状碳化物质,认为这些物质是表皮衍生物,以不规则方式排列;而威廉·莫里斯(William J. Morris)则认为它们的装甲是以小型鳞甲所构成,至少沿者颈部后方的中线排列[5]。但除了莫里斯以外,没有科学家发现奇异龙的化石有鳞甲,莫里斯所宣称的鳞甲可能来自于鳄鱼

整体而言,奇异龙的骨骸结构被良好的保存下来(除了头部以外),而数个研究已提出奇异龙的重建图,包含骨骸重建图与重建模型。科学家们对于奇异龙有足够的研究,得以建立出详细的骨盆与后肢肌肉重建[6]。奇异龙的身长,因为不同标本而被估计约为2.5到4公尺,重量约为200到300公斤;加尔班尼氏奇异龙的模式标本体型较大,身长被估计为4到4.5公尺。奇异龙可能为两性异形动物,其中一个性别的体型大于另一性别。目前已在数个地点发现奇异龙的幼体化石,其中大多数为牙齿。

参考文献

  1. (英文)Triebold Paleontology, Inc. Thescelosaurus. [2007-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7). 
  2. (英文)Galton, Peter M. Cranial anatomy of the hypsilophodont dinosaur Bugenasaura infernalis (Ornithischia: Ornithopod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North America. Revue Paléobiologie, Genève. 1999, 18 (2): 517–534. 
  3. (英文)Gilmore, Charles W. Osteology of Thescelosaurus, an orthopodus dinosaur from the Lance Formation of Wyoming. Proceedings of the U.S. National Museum. 1915, 49 (2127): 591–616. 
  4. (英文)Novas, Fernando E.; Cambiaso, Andrea V; and Ambrioso, Alfredo. A new basal iguanodontian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Patagonia. Ameghiniana. 2004, 41 (1): 75–82. 
  5. (英文)Morris, William J. Hypsilophodont dinosaurs: a new species and comments on their systematics. (编) Churcher, C.S. (ed.). Athlon. Toronto: Royal Ontario Museum. 1976: 93–113. ISBN 0888541570. 
  6. (英文)Romer, Alfred S. The pelvic musculature of ornithischian dinosaurs. Acta Zoologica. 1927, 8: 22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