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太平歌詞是一種從屬於相聲的曲藝形式,約形成於清代初葉,從北京的民間小曲演變而來,在京、津、冀廣為流傳。

20世紀20年代就有藝人在露天(明地)演唱,20世紀30年代較為流行,後來逐漸被埋沒。它一直被作為相聲的四門基本功之一,也是相聲藝人招攬觀眾的主要手段之一。

作為相聲四門功課「說、學、逗、唱」中「唱」的重要組成,太平歌詞與常用作「墊頭」的開場小曲不同,既可融入相聲段子中,也可以獨立演出。[1]

目錄

發展淵源

太平歌詞約形成於清代初葉,流行於北京城區、郊區。張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橋》中說:「太平歌詞演唱者,手持木(按:應是「竹」)板兩塊,用指合拍,詞句多為警世規善的詞句,歌韻多婉轉。」該書又說:「據該行老輩人云:太平歌詞之名,順治年間已有之,故宮岔曲中,已有太平歌詞之名稱……」太平歌詞後被相聲藝人引入「唱」活,相聲在明地演出時,於正式開演前或演出中加演。演唱時手持竹板兩塊,敲打出輕音、重音和連環點作為伴奏,竹板習慣稱為「手玉子」。

20世紀20年代,相聲演員汪兆麟、吉評三帶着吉評三的女兒吉文貞(藝名荷花女)到上海「大世界」去演出,汪兆麟在太平歌詞的曲調上進行創新,每四句一反覆,字字上韻,比舊調婉轉動聽,連演一個月,並灌制《勸人方》、《三婿上壽》等唱片,擴大了太平歌詞的影響。

汪兆麟自己能寫詞創腔,勇於革新。他受到天津進步戲劇家王鐘聲等的影響,經常根據時事新聞,即興編成太平歌詞演唱。如歌頌鑑湖女俠秋瑾的《女士英豪》、針砭張勳復辟的《黃粱夢》及《燈下勸夫》等。其他經營演唱的曲目還有宣揚樂天知命思想的《勸人方》及《勸世拆字》《戒拴娃娃》等;演述歷史和民間傳說的《太公賣面》《秦瓊觀陣》《韓信算卦》《陰魂陣》《小上壽》《三顧茅廬》《打黃狼》等,對趣味低級的《姐夫戲小姨》則久已放棄演唱。

20世紀30年代末,演唱新詞太平歌詞的相聲演員有常連安、秦佩賢、袁佩樓、張杰堯等。那時,侯寶林曾在北京西單商場的相聲地場上向張杰堯學唱過太平歌詞。侯寶林嗓音清脆嘹亮,進一步在唱腔上又有所創新,演唱別具一格,特點是圓潤嘹亮、委婉跌宕、韻味濃郁。

20世紀40年代後,該形式罕有演唱。1950年中央廣播說唱團創作、演出新曲目《劉老漢過年》,並配以管弦樂器伴奏,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20世紀50年代初亦有關金鳳編演的《劉胡蘭》新曲目。

名稱由來

太平歌詞是用兩片竹板伴唱的一種間北京民間小曲,是從蓮花落的曲調演變成的。金受申在《北京風俗曲》中指出:「蓮花落和什不閒腔調相同,實有分別,一個人手敲竹板唱的為蓮花落。幾個人分唱、加插科打諢的為什不閒,又名拆唱蓮花落,有時,還可以加鑼鼓。」相傳,清末慈禧太后經常宣召民間藝人進宮去演唱,有一次蓮花落藝人趙星垣(藝名抓髻趙)進宮去演蓮花落,慈禧聽後太為誇讚,說:「他唱的是文武忠勇孝賢良,頌揚的是國泰民安。」遂賜名叫「太平歌詞」。並召成喜、來喜等人到宮裡任專職教習,教太監們演唱。傳到官外以後,藝人們也沿用了這一名稱。

演唱形式

相聲演員在開場前招攬觀眾或中間加演時都演唱太平歌詞,他們演唱時。把兩片竹板夾在右手上,運用手指、腕子的變化,發出輕重和連環點來,作為伴奏。演員們稱這兩塊竹板為「手玉子」。1980年陳柳德等在《御賜和玉子》一文中指出:因為慈禧賞給過進宮演唱的相聲演員恩緒一付竹板,人們就稱竹板為御賜,「玉子」是「御賜」的訛音。這種說法只能作為參考。

太平歌詞撂地演出時代,有三種演唱形式:

第一種是一個人半蹲着,邊撒字邊唱,如《十個字》;

第二種是一個人站着獨唱,汪兆麟演唱的曲日,都是獨唱。

第三種是兩個人對口唱,大多是在地場上演唱整段曲目以後,為了再多向觀眾要些錢而加演的小段兒,有《一文錢》、《世態炎涼》、《文王卦》等。

藝術特點

太平歌詞用北京方言演唱,演唱者手持玉子,節奏上分為「一語一打」、「一語雙打」和「流水板」等,每段曲目一韻到底,唱法開頭甩腔、中間適當加以俏口、托腔以及流水板唱法。

太平歌詞取材廣泛,反映生活迅速,其曲調簡單、短小精悍、易學易演、便於傳唱,藝術表現力強。

太平歌詞的曲調是從蓮花落、民間小調等演變而成的。表演形式為「干板數唱」,歌唱者手持御子(竹板),用手合拍,擊節而歌,擊節處為每小節的板,右手間或以手勢輔助演唱。形成了舒緩、優美、娓娓道來的表演藝術風格。

太平歌詞的體裁有大段、小段兩種。大段百句左右;小段一般二三十句。唱詞為上下句對應形式,以7字句、10字句為主,基本是七字句,每段曲目一韻到底。除竹板外,無伴奏樂器。原始的唱法,每句前四個字是說,後三個字上韻演唱,比較呆板。

太平歌詞在20世紀50年代前比較流行。有許多著名藝人如吉評三、荷花女、秦佩賢、汪兆麟等。其中汪兆麟對太平歌詞進行了大膽改革,加強了旋律性,使其脫離了相聲,進入了雜並灌制耍園子,成為一個獨立的曲種。

太平歌詞的曲調並不豐富,但唱起來很難,拐來拐去的音調很難拿捏好。而且用的鼻音還很重,鼻音的運用增添了優美的音律。

唱詞內容

太平歌詞的唱詞內容,有民間傳說故事、勸世文和文字遊戲三類。尤以第一類曲目最多。

相聲里演唱的「太平歌詞」有單純敘述的《十個字》、文字遊戲及吉祥話的《餑餑陣》,《福祿壽喜》等以及唱故事的《丑妞出閣》等,基本上是七字句。最初的唱祛,每句前四個字是說,後三個字上韻演唱,這種唱法比較呆板、單調,如老調的《餑餑陣》。

這種太平歌詞和老調蓮花落基本相似,由於它短小精悍、詼諧幽默,聽眾也能接受。

代表人物

太平歌詞盛行時期,湧現出許多的優秀演員,而且培養出大批具有很高藝術欣賞水平的觀眾群。其中以相聲演員汪兆麟,吉坪三為代表,二人後來也轉而以專唱太平歌詞為其主業。之後,又有荷花女(吉坪三之女吉文貞)、袁佩樓、秦佩賢、楊少奎、師世元、王本林等名家,頗負盛名。

代表曲目

清朝乾隆時期有昇平署和掌儀司,創編過大量的太平歌詞。民國初期,藝人們也創作了大量的曲目,有民間傳說故事、勸世文和文字遊戲三種,以民間傳說為多。保留下來的傳統曲目有《太公賣面》、《秦瓊觀陣》、《韓信算卦》、《陰魂陣》、《小上壽》、《三顧茅廬》、《打黃狼》、《餑餑陣》、《丑妞出閣》、《十字錦》、《福祿壽喜》、《一文錢》、《世態炎涼》、《鷸蚌相爭》、《文王卦》、《五豬救母》(又名《五龍捧聖》)等。

20世紀50年代,有很多作者寫了太平歌詞新節目,如《劉胡蘭》、《向秀麗》、《反浪費》、《雙改行》等。著名作家老舍也創作了《開國一周年》、《七一之歌》等作品。

其他曲目還有《白蛇傳》、《層層見喜》、《骷髏嘆》、《孫龐鬥智》、《五龍捧聖》、《勸人方》、《劉伶醉酒》、《蛐蛐斗公雞》、《擋諒》、《蛤蟆贊》、《游西湖》、《單刀會》、《羅成算卦》、《戰馬超》、《百戲名》、《十女夸夫》、《青菜名》、《為人應報父母恩》、《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生在世講禮儀》、《夸閨女》、《》、《排王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百家姓》、《百家姓-列國古人名》、《蟲蟻打仗》、《鬧天宮》等。

傳承發展

20世紀30年代以後,專業演員演唱的太平歌詞也逐步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一是因為著名的有代表性的演員先後逝世,二是因為它已普及到勞動人民當中去,尤其是天津市,業餘演唱的水平甚至超過專業演員。再加原來在地場上演出的相聲演員紛紛進了戲園子演出,用不着再用它來招攬觀眾。結果,便沒有人再演唱了。

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天津還在演太平歌詞的就剩下楊少奎和王本林二人,太平歌詞一度瀕臨失傳。「文革」期間,該曲藝形式更是遭到嚴重摧殘,至20世紀90年代,再無人能操此藝,已成絕響。

1998年,天津眾友相聲團成立,隨後每年的團慶、封箱演出,都要求演員表演一段挖掘整理的傳統作品,相聲演員劉文步、佟守本把傳統的太平歌詞經過挖掘整理,重新搬上舞台,太平歌詞終於起死回生,傳承有望。

佟守本深入挖掘、繼承、整理,把傳承太平歌詞的事情認真做起來,他堅持搜集整理太平歌詞段子,到2013年已經整理出版了一本傳統太平歌詞的匯編,大大小小上百個段子。楊少奎是相聲界公認的太平歌詞演唱大家,佟守本和劉文步都跟楊少奎有淵源,兩個人決定聯袂申報非遺。2013年,太平歌詞入選第三批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佟守本和劉文步成為太平歌詞的傳承人。

太平歌詞起源於北京,但在北京的相聲演員中,會演唱「太平歌詞」的人,已經是鳳毛麟角,因太平歌詞無絲弦伴奏,並且多為單人演出,作為一種單獨的曲藝形式出現在舞台上已十分鮮見,大多是相聲演員介紹說學逗唱四門功課中學唱幾句,觀眾對太平歌詞了解甚少。

武警文工團相聲演員王雙福秉承家傳,是僅存的幾位能夠整段演唱太平歌詞的藝術家之一。他根據多年演唱經驗的積累,進行了演唱文本的整理工作。

2009年,太平歌詞被正式列入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雙福成為太平歌詞的傳承人。

視頻

太平歌詞 相關視頻

純享版:馬志明 郭德綱太平歌詞《鷸蚌相爭》
名師配高徒,郭德綱助陣張雲雷唱《太平歌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