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寺
北齐
隋
唐代
唐代太常寺下机构甚多,有郊社、太庙、诸陵、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八个署[2]。
属官
太常寺设官,都是属于士人会担任的清要官。
- 卿,一人。正三品。为太常寺的长官,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及管理太常寺下各署。
- 少卿,二人。正四品上。太常寺的副长官,辅佐太常寺卿。
- 丞,二人。
- 博士,四人。
- 太祝,六人。
- 奉礼郎,二人。
- 协律郎,二人。
所辖机构署官
- 两京郊社署令,从七品下
- 太乐署令,从七品下
- 鼓吹署令,从七品下
- 太医署令,从七品下
- 太卜署令,从七品下
- 廪牺署令,正八品上
宋代
由于六部九寺的职权都被瓜分,太常寺也不例外,其职权属于另外的太常礼院。因此太常寺成为闲职,仅管辖社稷二坛、武成五庙、京城的教坊。
明代
- 1380年,重新确定协律郎等官品级。
- 1397年,改司为寺,名为太常寺,官制仍旧。
属官
- 卿,1人,正三品,
- 少卿,2人,正四品,
- 寺丞,2人,正六品。
- 博士,2人,正七品,
- 赞礼郎,9人,正九品,嘉靖年间增加至23人,后来革除2人。
- 司乐,20人,从九品,嘉靖年间增加至39人,后来革除2人。
- 祀丞,2人,从八品。
- 牺牲所,吏目1人,从九品。
清代
清初便设置有太常寺,隶属于礼部,顺治十六年(1659年)原由礼部掌管的祭祀事宜改由太常寺负责。之后康熙二年(1663年)时寺事又归礼部,康熙十年(1671年)时又改回来。
雍正元年(1723年),特简大臣综理寺事,后来到了乾隆十四年,规定礼部满尚书兼管太常职衔,永为成式。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太常寺裁并礼部,不久又恢复,但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又再次裁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