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
大红袍[1],(闽北语:duōi-hǒ̤ng-bǎu),是中国福建武夷岩茶的一种,因多种传说而得名。
在中国所有名茶中,最神奇、最有争议的也许就是武夷山大红袍了。在民间传说中,大红袍具有奇特的功效,治过皇太后的鼓胀病,也治过状元的感冒症,所以,它就成了皇帝亲口御封的“贡茶”。为了保护这稀世珍宝,多年来,一直有专人甚至有部队看守著。[2]
武夷岩茶不是红茶,而是名正言顺的乌龙茶。它经历过摇青、属于半发酵的青茶,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大红袍属于半发酵乌龙茶"武夷岩茶"的一种,和铁观音同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位列武夷岩茶第一位,产自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的武夷山。
目录
珍贵特殊的生长环境
“大红袍”名欉茶树,生长在福建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
“大红袍”母株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终年有水从岩顶流下,带着岩顶所积累的养份,形成恰到好处的灌溉。另外,由于母株所处的岩石位置,日照时间短,能够挡住中午猛烈的阳光,却会反射太阳的光线往母株,故此母株的生长环境是其他邻近岩茶茶树所缺。
由于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和植株,大红袍母株极为珍贵。武夷山市政府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订立保险,为现有六株大红袍母株投保一亿元人民币产品责任保险[3]。
“大红袍”母树的数量很少,现存为六棵,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
每年根据雨水、产量等因素作限量采摘。即使在最好的年份,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经过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茶叶栽培专家的多年培育,在1982年就有扦插繁殖成功的大红袍品种推出,1988年据茶叶审评专家鉴定在品质风韵上已达到原母树风味,实现扦插株的批量生产。
2006年,武夷山市政府开始对大红袍母树进行“停采留养”。
命名由来:大红袍的来历
- 一说,大红袍此名来自该树清明时节嫩芽紫红的颜色。由于猴子对红色的嫩芽比对绿色的叶子感兴趣,故能适当的采集大红袍的叶子。
- 另外一个说法,则源自一民间故事:传说古时,明代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秀才临行辞别时,老方丈赠送一小包茶叶,嘱咐秀才好好保存,将来会有用得着的地方。
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驸马。直到一日,皇后得了个腹痛的怪病,秀才想起当日老方丈所赠的茶叶。皇后在服用茶叶所煎成的汤后迅速复元。皇帝大喜,命状元往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
发展历史
采制技术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福建省武夷山市 |
分类 | 传统技艺 |
序号 | 413 |
编号项目 | Ⅷ—63 |
登录 | 2006年 |
“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晾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品质特征
“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
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相关趣闻
由于正岩大红袍极为珍贵,当地人只有在贵宾来临时才会用以招待。
1972年,尼克森访问中国时,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赠送他四两的大红袍母株茶叶。据一些宣传大红袍茶叶的网站所言,由于尼克森不知大红袍母株产量少而极为珍贵,曾私下抱怨毛泽东小器。周恩来后来为此对尼克森解释,说:“主席已经将‘半璧江山’奉送了。”,并把大红袍由来告知,闻说尼克森听后对此肃然起敬。
参见
参考资料
- ↑ 大红袍是红茶?别再傻傻不清楚了,看贴!,来源,2016-11-07
- ↑ ‘试’煮山茶-喝茶聼故事-大红袍的传说与趣闻
- ↑ 李孟鹏. 《大红袍志中情》背后的故事. 2011-09-13 [2018-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0) (Chinese (China)).
2003 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武夷山“大红袍”母树投保 1 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人保在全国十大名茶责任保险中投下的最大保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