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正天皇

圖片來自sakura-paris

大正天皇(たいしょうてんのう;1879年8月31日-1926年12月25日),諱嘉仁日本第123代天皇,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5日在位。 昭和天皇之父。生母是典侍柳原愛子[1]

目錄

生平

明治十二年(1879年)7月14日,上午8時20分,嘉仁於東京赤坂區青山御所出生,父親是明治天皇,母親是權典侍柳原愛子。嘉仁還有2位同為柳原愛子所生的姊姊梅宮薰子內親王(1875-1876)及哥哥建宮敬仁親王(1877-1878),但都早夭。由於權典侍屬於後宮女官,名義上並不屬於明治天皇正式的妃嬪,即使生下皇子,柳原愛子除了在女官職務上的提升之外,並無獲得任何晉封與名號。相似的前例還有明治天皇的生母中山慶子

嘉仁從1879年出生後一直到1889年之間,是由明治天皇的生母中山慶子負責養育。年幼時,嘉仁曾患有腦疾,雖然經過治療有所好轉,但他的精神狀態很差。

冊立為皇太子

按照繼承順位,由於皇后一條美子沒有生下子女,嘉仁在成年之後,於1888年11月被明治天皇冊立為皇太子。

大婚

1893年,伏見宮貞愛親王之女山內禎子被內定為未來的皇太子妃,但是在1899年因為有肺病的疑慮被取消和嘉仁親王的婚約。1900年5月10日,21歲的嘉仁迎娶九條道孝公爵四女,九條節子(即後來的貞明皇后)為皇太子妃;1901年禎子女王降嫁山內豊景侯爵,儘管無法成為皇太子妃,禎子依然和後來繼位為皇后的節子頗有交情。

日本天皇與皇室自大正以後就開始了一夫一妻的制度。嘉仁婚後與妻子之間感情很好,皇太子妃打破一般慣例,親自在丈夫身邊照料,並生下四個兒子,即裕仁親王(昭和天皇)、雍仁親王宣仁親王崇仁親王

在大正天皇大婚期間,日本全國各地都種植了大量櫻花,是為人民對天皇的祝賀。

即位

1912年(明治45年)7月30日,明治天皇駕崩,32歲的嘉仁繼位,年號大正,取易經的「亨以,天之道也」之意。

大正政變

大正時代開始時,政治上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調和軍部推行的急劇增加軍備與嚴重的財政困難的矛盾。經過日俄戰爭,日本將朝鮮和中國東北南部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這使軍備的需求急速膨脹。1912年12月,西園寺公望內閣因陸軍部要求擴軍兩個師團而集體辭職,由軍閥巨頭桂太郎接替。但桂太郎的上台,引起了普遍的抗議風潮,東京爆發第一次護憲運動。立憲國民黨和立憲政友會提出「打倒閥族,維護憲政」的口號。這一運動的幕後支持者是企圖從軍閥、官僚手中奪取政權的產業資本家。1913年,反對黨提出彈劾內閣案,迫使國會休會。憤怒的民眾包圍國會,襲擊警察局、派出所,動盪波及大阪、神戶等大城市,形勢惡化。大正天皇出面干涉,表達了希望維持政局穩定的意願,桂太郎內閣因此下台。資產階級民主運動戰勝保守勢力,史稱「大正政變」。

大正民主

以第一次護憲運動為起點,要求政黨政治的民主運動,於1914年終於實現了政黨議會,這個成果被稱為「大正民主」。此時歐洲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日本經過明治維新,接受西方的文化與思想,國家大致平穩發展,不少甘願冒險的外國商人來日本投資,造成日本的一片繁華景象,使大正前期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前所未有的盛世。

但是大正民主並沒有改變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發展戰略和外交政策。元老派的大軍閥山本權兵衛組閣後,提出更大規模的擴充海軍預算案。人民再次掀起護憲運動,把山本內閣轟下台。歐戰結束後,民族自決浪潮十分興盛,民主自由的氣息濃厚,這一時期被後來稱之為「大正民主時期」。

「大正民主」雖然對於日本本國日後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然而這種「民主」卻也使軍國主義者有了更多發言的機會,為日本日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埋下了隱患。此外,其民主化浪潮影響到當時的日治台灣,遂有林獻堂等人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爭取台灣人民對殖民政治的參政權。

在位後期

大正天皇自幼多病,曾患腦膜炎留下後遺症,40歲又患腦血栓,轉為精神病。政界元老決定在1921年讓太子裕仁親王(後來的昭和天皇)攝政,然而大正與裕仁的幕僚不和,形成兩個不同派別。晚年時,大正天皇被記載為處於精神錯亂狀態;其後證實是被攝政幕僚侮辱,於權力交接期間,將患病的天皇寫成患精神病。1923年(大正12年)9月1日發生關東大地震,超過10萬人死亡,對東京橫濱等地造成毀滅性的破壞。由於大正天皇此時的精神狀態非常糟而難以知悉,加上在位期間多次出現天災人禍,大正被世人稱為不幸的大正

逝世

1926年(大正十五年)12月25日上午1時25分,大正天皇因心臟麻痺於神奈川縣葉山町葉山御所去世,享年四十七歲。死後安葬於多摩陵(位於今東京都八王子市長房町,後來擴大為武藏陵區),為首位安葬於東京的天皇

軼聞

據說,大正天皇脾氣不是很好,可能是受身體病痛之苦所致。

實錄

在宮內廳,已可以瀏覽到《大正天皇實錄》中有關天皇的晚年部分。這部《大正天皇實錄》記載着天皇每天的行動。2002年由資訊公開請求為開端,有部分內容被公之於眾。而在第三回公開的內容里,有關天皇在位期間(1913年-1926年)的所有記錄已完全公開。

《實錄》其實是在天皇死後,根據各種各樣的資料為基礎編撰而成的官方記錄。《大正天皇實錄》是由當時的宮內省在1937年(昭和12年)編寫完成的。與在1968年(昭和43年)被全文出版的明治天皇實錄相對照,《大正天皇實錄》的內容並不是很透明。

公開的實錄中,揭示「大正」此年號的出典為中國的《易經》。關於天皇在執政後得的頑疾,其過程也非常詳細。另一方面,也可以見到天皇在即位後不久在神奈川縣的葉山泛舟等和印象中病弱形象不一樣的側面。天皇自己詠嘆的許多漢詩也給我們傳遞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

在第一和第二次公開的共計29冊《實錄》中,有640處地方被塗改破壞。其中有些部分甚至被以數行為單位消去。被隱藏的部分多是些處於國家統治中樞地位的天皇所接受的報告內容。對此研究者們掀起一片批判之聲,認為這是對歷史的褻瀆。這次公開,沒有對官報等當時有公開發表的資料情報下手,被塗黑的地方也有所減少。即便這樣,一共9冊643頁中仍有大約250處被塗黑。例如,由於下詔讓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攝政,皇族召集會議的一部分記述被消去。

為了讓資料公開也花費很多時間。內閤府的情報公開審查會是在2001年12月對宮內廳發表意見「儘快迅速公開」。經過6年半僅公開全書85冊的不足一半。有關大正天皇即位之前的部分還未明瞭。

家族

影片

大正天皇

參考文獻

  1. 大正天皇,sakura-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