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夏末的心绪(平时)

夏末的心绪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夏末的心绪》中国当代作家平时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夏末的心绪

城市里的小雨细碎得像一团乱麻,就如人之心境,驱不散,扯不开,总也理不清头绪。满世界都是蒙蒙的水汽,湿漉漉的城市里似乎什么东西都能拧出水来。那应该是夏天里最后的一场雨,轻轻溅起了七月的怅惘;羁旅的日子如水般滑落,十多年的光阴就如一瞬间;看看行将昜主的房屋,曾经熟悉的一切皆会随着离开而成为过去。过完这个夏末,就该踏上归途,几无挂牵的城市在心目中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即使有诸多怀绪也尽散于风潇雨飘里。

夏末的风雨来得快,也去得快,雨后的阳光依旧很酷,城市又重新被暑热笼罩。蝉不早不晚,赶在人们快做中午饭的时候开始歌唱,就那么不停地地鸣唱着,一声比一声悠长,让人产生诸多怀想,或如有什么承诺没有及时地兑现。有时间宽裕者相约着去登南山,去那山林中听群蝉有节奏地鼓嗓;并绘声绘色地夸耀蝉群的协作精神,一蝉领唱,群蝉响应,远远听去,一会儿东坡响呐喊,一会儿西岭有合唱,待到你走到了南山顶,满山都是秋鸣

雨后蹀躞于窗前,痴闻着城市散发出来的气味,好熟悉的味道,应该是花椒油与辣椒油混合着的馥香,麻麻酸酸的让人肠胃有了饥饿感原来支配着人意识的主要功能是吃饭,看来我已经忽视了吃饭的这件琐事,应该占据生活的主导地位,要不就会影响人精神面貌。对于还乡,中国封建社会有一种说法叫做“衣锦还乡”,这个话题应该与锦衣玉食相匹配。还乡者要么发财了,要么高官厚禄衣锦还乡才觉得面子。而离家日久的普通民众还乡,有衣有食就行。有吃的、有穿的、不受冻,不挨饿才是民众生活的基本需求。混得好就有面子,面子是什么?中国文化里把地位与金钱加在一起叫做面子,有还乡者怕人家不知道自己的过去,就如蝉鸣,不停地在人们面前聒噪,在人们面前刷存在感。而自己离意满满的心头,却没有一点点还乡的意念,只是想安安静静地感受一下雨后城市那特有的韵;城市风雨依旧那么温馨惬意,就那一瞬间,我才明白自己并没有真正地准备好离开这座异乡都市,这里所熟悉的一切依旧让人迷恋

我们的文化中蕴含有一种深厚的乡土观念,无论你在异乡居住多久,心里总还是会记挂着那个出生地。那里有熟悉的亲朋故旧,有维系着亲情人情的乡音俚俗;曾几何时,异乡与故乡是飘泊者心中难以割舍的两个点;站在远方望故乡,远方的故乡却让人愁肠百结;人道异乡久了成故乡,其实每一个生活在异乡的离人心中,早已与故乡的过去渐行渐远。人生就如歌唱,你从哪里来,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从哪里来,终将还是会回到哪里去;忽如有一天,自己也准备启程回去,心里就开始忐忑起来;曾经熟悉的人都变得陌生,故旧相遇不相认,相认相识者又找不到话题。一路远行的人们,往往因为惰性总是会随遇而安而“乐不思蜀”,故乡就只是一种乡土观念,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与话题。人之惰性带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它能腐蚀坚强的意志,再怎么坚韧的心都会被其磨去棱角。漂泊者的乡思,就往往会被人之惰性所侵蚀,让人成为一个情感的荒芜者。人说无情才漂泊,古训说父母在不远游,现代人说不走出去的人,终将一事无成,对乎,谬乎!其实漂泊者并不容易,一个人能融进陌生的环境,需要有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需要有能生存下去的技能,如此才能偏安于异乡的某个角落,不作离愁。无人会跟楚人屈原那个时代相比较,但离忧却是一样的心境。屈原作离骚时除了一个忧字,更多的还是在一个离;离为遭;骚为扰动;志不忘,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离人梦中,除了无尽的的怅惘,还有难以言表的落寞;生活就如这夏末的雨天,雾蒙蒙的天空,淅淅沥沥里透着繁乱无章的迷思。

其实我并不在乎林中秋蝉音,也不在乎秋山有无耐看的景,只是想守住这份难得的清闲与心静。如其挥汗如雨去登山,倒不如煮茶抱卷待日落。闲静时光,暮色苍茫里的那山、那树,那霭霭白云尽如画笔下的魂。秋即将来了,熬过酷暑严夏,就渴望着有骤风暴雨唿啸而来,酣畅淋漓。是否因为欲念动了季节的蛊,我竟然又听到了风雨来临的萧音。风轻轻地捺开了窗帘的一角,细如粉尘的小雨又逐渐飘扬起来,这个夏末注定了会雨飘风靡。

夏天终将去了,秋风飒飒里的众花开始凋零;秋季之高洁让楚人屈原的品操找到了超凡脱俗的依托,朝饮的是木兰树上坠落的露水,晚餐食用的是秋菊之落英;夏末初秋的品操,已经被古代人喧染得无以复加。木兰花开春夏之交,菊花是秋天的灵魂,我们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心里品味春华秋实之意境,脑际时不时会闪现出秋天里某些似曾熟悉的场景;雨后的季风不停地揉动着四野的郁绿,似乎有一些微黄在显现,那是季节成熟的标志。南来的风轻摇着低穗的稻粱,吹得稻草人长袖漫舞;灵动的世界里,飞来觅食的夏鸟懵了,它们咪起小眼端详一会,还是不放心地飞走了,于是满世界都听到了叽叽喳喳的声音。我正沉浸在如梦的往昔里,黄桷树林里竟然又响起了高音般蝉鸣,它们那放肆的呐喊足以让人沉思;城市的秋也会跟着生动起来。有几片黄黄的叶子飘到窗台上,让人又起秋归的惆怅。

羁旅时光,最不愿意看到的是远山与秋景,风潇潇落叶飘飘,雨淅沥秋山朦胧,秋山之外的江流换了妆容。我无心去追逐那些风帆,虽然那些航帆可以载去我的归意。我只是怜悯起那些夏花来。曾经羞答答的开满枝头的娇态已然褪去,风舞的曲子里少了清唱,只剩下蜜蜂翅膀发出的振颤靡音。季节还是冷落了这些娇媚的花朵,就如时光也曾经冷落了人生华年。夏花秋红,她们并不情愿地松开了自己傲人的裙裾,让那驻留在人间最后的时光继续美丽。在时光面前,任何事物都经不住煎熬。我伸出手牵牵窗口渐黄的藤蔓,就像牵动某些泛黄的日子。渐风掠过门楣,帘外似乎有莺声清入耳廊,又听不很真切,无端地让人生出来诸多怀想。

羁旅客寓有莺啭,闲檐竹影闻清唱。脑际竟然融进了许多轻浅的旋律,或如深沉忧郁,或如低婉怨叹;我不知道心中为何会生出这些似有似无的成分,唯一能品出的滋味的都是一些既久远而又寥落的记忆。

人工栽培的白兰花开了,但季节不对。随着温湿的东南风被西北风所替代,似乎依旧灼人的烈日也没有平常那么尖酸刻薄了。我深深地被楼前树荫里断断续续的鼓噪所俘获,那里除了蝉音,也有鸟鸣,更有一种风舞竹林的萧萧声音;似乎很近,似乎飘远,怅若遥远的寂寥,惘然心有所失;秋还没到来,寂寥倒是先上了心怀,是否平常之人也有无端悲秋的怀绪,我不得其解。

民俗称七月为孟秋兰月之季,其时兰花溢香,中元普渡,那应该是故乡里最美的时光;而我却依旧滞留在异乡的夏末里; 其实,七月应该是南方季节里最热的日子,俗称秋老虎。夏末初秋蒸腾的热浪似乎让人觉得这季节真能够折磨人。于是人们就一边发着牢骚,一边找地方去纳凉。在我那多水的故乡,这个时光如果沿着柳堤去湖边,就能找到一份惬意的清凉。习习南风里的阳光虽依旧灼热,但人的心境全被自然的风光所吸引,早忘了身边酷热。湖水像一面镜子,几只小木船荡在不远处,像一个起起伏伏的梦,飘摇着,长满了绿芜的堤岸向着茫茫前方延展,像那些希望顺着湖水向更宽阔更辽远的梦里蔓延。

即将转换的季节,就如一扇随着时光转动的闸门,轻舞的云霓从时光一端流向叧一端,像一种意识在心灵深处波动。我想那种波动应该是一种感应,应该是一种气流的感应。还真有灵验,心里悄悄地想着秋天,就感觉就有清风自辽远的天边逶迤而来。抬起头看看天上,乌黑乌黑的云层如浪潮般奔涌而来,就如一堆堆乱麻在远空聚集着、翻滚着;似如奇峰异峦,恰似高山峡谷;我的心被那些被阳光镀边云霓所吸引,有那么一会我竟忘了这纷繁世事,忘了这季节依然还在夏天徘徊。也就只那么一会的踌躇,那些厚厚的黑色就逐渐地遮盖住了我能看得见的那片天;原本明亮的世界竟变得昏沉沉起来;是否应该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捕捉暴风雨来临的模样,尽情地想象着,有一场倾盆雨从头一直浇脚下,让身心透湿透涨。朦朦胧胧的天际,有一团黑色驾云而来,风雨正在想象中酝酿,裹挟风雨雷电,裹挟着我的渴望,向着四面八方蔓延。

风终究还是来了,它用速度告诉我这个即将来临的傍晚一定会大雨滂沱。我擦一擦眼睛片上面的水雾,心似乎真的很舒爽;肆虐了一个夏天的烈日终于放弃了原本火烧火燎的秉性,渐渐地没有了那咄咄逼人的热情。我这样想着,仿佛天上真的降下了一场瓢泼大雨,一洗那心中憋了一个夏天的郁闷。这么酷热的天,谁都希望天上下一场猛雨,解一解心头被炎热折腾得发毛了的心。其实也不尽然,窗对面的人家可能就不这么想了。他们晚上摆摊位做烧烤营生,如果今晚真的下起雨来,那就代表着他们今晚的收入打了水漂。只见人家出门看看天上,踌躇着又把搬出来的家什再搬回屋子里。他们心里一定无奈着不那么高兴这一场雨的光临。我正叹息着世道之艰难,假使自己是去卖夜市烧烤者,心里也一定在诅咒这不乐意见到的晚雨。天空的乌云没有丝毫退缩的迹象,雨肯定会下在黄昏时分。我盼望下雨的心也由期盼变成了拒绝,原来世界上的事都不能心随所愿,境遇不同,对事物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窗对面卖烧烤的人家还在门前犹豫着,后来看他们在架子车上挷上了塑料棚布,趁着傍晚还未来临叮叮当当地上路了。原本因为有雨下而带着惬意的心绪,无端地荡起惆怅的涟漪。生活始终都不能尽随人意,没有哪一碗饭可以轻松咽下去。

夜终究来了,黑暗隐去诸多怅惘,望一望街上昏黄的街灯,忽然发觉陶渊明的归隐,隐的成分带着更多的逃避;只有逃避,才有归的欲望。今人莫学古人厌世,逃避繁华寻虚无。奈何长夏无乐,䈬扇轻摇听蝉歌,三更更见长。总是古人的生活方式能吸引人,剪烛西窗抱残卷,寂寞待天晓。

或如种苗一块地,秋来薄粮煮清粥,或能少惆怅。

[1]

作者简介

平时,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