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时
夏令时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关于汉字的起源[1],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2]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目录
名词解释
夏令时,(Daylight Saving Time:DST),也叫夏时制,又称“日光节约时制”和“夏令时间”,是一种为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称为“夏令时间”。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调快一小时,可以使人早起早睡,减少照明量,以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各个采纳夏时制的国家具体规定不同。全世界有近110个国家每年要实行夏令时。
1986年4月,中国中央有关部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夏时制的通知”,具体做法是:每年从四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时间),将时钟拨快一小时,即将表针由2时拨至3时,夏令时开始;到九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夏令时),再将时钟拨回一小时,即将表针由2时拨至1时,夏令时结束。从1986年到1991年的六个年度,除1986年因是实行夏时制的第一年,从5月4日开始到9月14日结束外,其它年份均按规定的时段施行。在夏令时开始和结束前几天,新闻媒体均刊登有关部门的通告。1992年起,夏令时暂停实行。
据称最早有夏令时构思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他在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期间,由于习惯于当时美国农村贵族的早睡早起生活,早上散步时看到法国人10点才起床,夜生活过到深夜。于是他在1784年给《巴黎杂志》的编辑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法国人的生活习惯浪费了大好的阳光,建议他们早睡早起,说每年可以节约6千4百万磅蜡烛。但他当时并没有建议实行夏令时,只是建议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因为当时根本还没有统一的时区划分。不过夏令时在英语里就是“节约阳光时间”的意思。
直到1907年,英国建筑师威廉·维莱特(William Willett)才正式向英国议会提出夏令时的构思,主要是为了节省能源和提供更多的时间用来训练士兵,但议会经过辩论没有采纳。由于名气不及本杰明·富兰克林,所以人们很多都将本杰明·富兰克林当为夏令时的发明者而忽略了威廉·维莱特。
1916年,德国首先实行夏令时,英国因为怕德国会从中得到更大的效益,因此紧跟着也采取了夏令时,夏令时节约了约15%的煤气和电力,但为了弥补损失,电力和煤气公司也将价格提高了15%。法国不久也效仿实行。1917年,俄罗斯第一次实行了夏令时,但直到1981年才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制度。1918年,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也实行了夏令时,但战后立即取消了。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又实行了夏令时。1945-1966年由各州自己确定使用夏令时的起始与结束时间(日期)。1966年,美国联邦政府重新统一了夏令时的起始与结束时间(日期)。欧洲大部分国家从1976年,即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首次石油危机(1973年)3年后开始实行夏令时。
根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建议,从1996年起夏令时的有效期推迟到10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从何而来?每个汉字,都是仓颉造出来的吗?,搜狐,2022-10-01
- ↑ 造字的仓颉,为何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搜狐,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