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中天/念奴嬌9-11首
壺中天/念奴嬌9-11首 |
作品名稱:壺中天/念奴嬌9-11首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張炎 |
壺中天/念奴嬌9-11首是宋朝詞人張炎的作品之一。
張炎(1248-1320?),南宋最後一位著名詞人,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祖籍鳳翔成紀(今甘肅天水),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貴族後裔(循王張俊六世孫),前半生富貴無憂。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南宋亡,張炎祖父張濡被元人磔殺,家財被抄沒。此後,家道中落,貧難自給,曾北游燕趙謀官,失意南歸,長期寓居臨安,落魄而終。[1]
目錄
正文
其九
波明晝錦,看芳蓮迎曉,風弄晴碧。喬木千年長潤屋,清蔭圖書琴桑攥蝦須簾卷,瑤草秋無色。和熏蘭麝,彩衣歡擁詩伯。 溪上燕往鷗還,筆床茶灶,筇竹隨游屐。閒似神仙閒最好,未必如今閒得。書染芝香,驛傳梅信,次第來雲北。金尊須滿,月光長照歌席。
其十
瘦筇訪隱,正繁陰閒鎖,一壺幽綠。喬木蒼寒圖畫古,窈窕行人韋曲。鶴響天高,水流花淨,笑語通華屋。虛堂松外,夜深涼氣吹燭。 樂事楊柳樓心,瑤台月下,有生香堪掬。誰理商聲簾外悄,蕭瑟懸璫鳴玉。一笑難逢,四愁休賦,任我雲邊宿。倚蘭歌罷,露螢飛上秋竹。
其十一
穿幽透密,傍園林宴樂,清時鐘鼓。簾隔波紋分晝影,融得一壺春聚。篆徑通花,花多迷徑,難省來時路。緩尋深靜,野雲松下無數。空翠暗濕荷衣,夷猶舒嘯,日涉成佳趣。香雪因風晴更落,知是山中何樹。響石橫琴,懸崖擁檻,待月慵歸去。忽來詩思,水田飛下白鷺。[2]
人物簡介
張炎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詞人,父張樞,精音律,與周密為結社詞友。張炎前半生在貴族家庭中度過。宋亡以後,家道中落,貧難自給,曾北游燕趙謀官,失意南歸,落拓而終。曾從事詞學研究,著有《詞源》,有《山中白雲詞》,存詞約三百首。文學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詞人姜夔並稱為「姜張」。他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並稱「宋末四大家」。
張炎出身世家,曾在貴公子的生活中悠遊多年。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張炎祖父張濡被元人磔殺,家財被抄沒。即落魄鮮歡,在江南江北縱橫千里的地方漂泊。由於不願意北向俯首事敵,就長期寓居臨安。他懷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幾乎日日花前為醉,號呼揮寫,以至於鄭思肖評價他說:「鼓吹春聲於繁華世界,能令後三十年西湖錦秀山水,猶生清響。」 [3]
作品風格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是宋詞的最後一位重要作者,一般選宋詞的書,選到最後,就得選張炎,講到最後,也得講張炎。可以說,在宋詞這支柔麗的長曲中,張炎的詞,是最後的一個音節,是最後的一聲歌唱。由於他的詞寄託了鄉國衰亡之痛,備極蒼涼,所以也可以說,他的聲音,也就是南宋末期的時代之聲。張炎為詞主張"清空"、"騷雅",傾慕周邦彥、姜夔而貶抑吳文英。他的詞多寫個人哀怨並長於詠物,常以清空之筆,寫淪落之悲,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因他精通音律,審音拈韻,細緻入微,遣詞造句,流麗清暢,時有精警之處。但由於他過分追求局部的詩情畫意,在整體構思上不免失之空疏,故境界開闊而又立意甚高者並不多見。 他還是一位著名的詞論家,他寫的《詞源》,在詞的形式研上,給後人留下了不少啟迪。在論述樂律部分,書中保存了有關樂詞的豐富資料,是一部有權威性的理論專著。他的創作主張,強調藝術感受、藝術想象與藝術形式,有許多經驗之談,至今尚可參考,但其觀點帶有門戶之見,難免有偏頗之處。此書分為制曲、句法、字面、虛、清空、意趣、用事、詠物、節序、賦情、令曲、雜論等十三分。其論詞的最高標準是「意趣高遠」,「雅正」,「清空」。有詞集《山中白雲》及詞學專著《詞源》傳世。主要代表作品有《南浦》《高陽台》、《月下笛》、《解連環》、《甘州》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