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尼地城
坚尼地城 |
---|
|
坚尼地城(Kennedy Town),或写作坚弥地城位于香港香港岛中西区西端,南面背靠摩星岭,北面前临卑路乍湾,西面与大小青洲隔著硫磺海峡,东面与石塘咀相连;范围包括西宁街至卑路乍街与皇后大道西交界位。坚尼地城为香港最早期被开发的地区之一,原维多利亚城的一部分。在香港最初划定的四环九约中,坚尼地城属于西环和第一约(由坚尼地城至石塘咀)之内[1]。
根据香港政府1886年8月26日《宪示331号》,该地原作坚利德城,及后写作坚弥地城,直至近数十年才简化笔划改写成坚尼地城。而坚尼地城最西的部分,例如西环邨附近,俗称“西环尾”,意即西环的尽头。
目录
历史
坚尼地城名称来自香港第七任总督坚尼地,他任内积极开辟土地,填筑了西区岸边土地,这片沿海的新填地称为坚尼地城。早期港岛北面海边的街道英名多为“Praya”(Praya是英语从葡萄牙语吸收的词汇),中文称“海旁”,因此坚尼地城沿海的一路叫做为坚弥地城海旁。“海旁”和“praya”都是指海滨一块条状土地。而于香港日治时期,坚尼地城曾被改名为山王台。
由于坚尼地城处于香港岛区西陲,地缘因素使该区在二战后的发展较中上环区、湾仔、铜锣湾和北角都要缓慢。坚尼地城一直被视为港岛区之中较为偏僻的住宅区。而区内亦有很多较为扰民的社区和工业建设,如焚化炉、水泥厂、屠房、鸡鸭批发巿场,生菓批发市场,殓房和废物转运站等。
直至1990年代末,由于大多数港岛区的发展土地耗尽,政府在坚尼地城卑路乍湾填海。再加上由于社区团体的反映,政府将部份扰民设施迁移,例如关闭两个市政局所使用之焚化炉和屠场,使坚尼地城在2000年起开始有高级住宅发展,那时两个市政局及总署已经解散。
交通
以往坚尼地城交通主要以靠巴士、小巴及电车,居民出入较耗时。集体运输方面,早在1967年9月发表的《香港集体运输研究》便有提及港岛线西端总站为“坚尼地”。1970年的《集体运输计划总报告书》亦有提及港岛线以坚尼地为西面终点站。但1980年代港岛线开始兴建,疑因地质、资金问题和人口增长较预期减慢而使实际建造只以上环为西端终点站。2000年代港府提出港岛线西延建议,将原有港岛线向西伸延至坚尼地城。2014年12月28日,港铁港岛线西延段通车,坚尼地城站正式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