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效應
地面效應(Wing-In-Ground effect, WIG)亦稱為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或翼面效應(Wing-In-Surface-Effect, WISE),是一種使飛行器誘導阻力減小,同時能獲得比空中飛行更高升阻比的流體力學效應:當運動的飛行器距離地面(或水面)很近時,整個飛行器體的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1]。前蘇聯就是利用這種效應,研製多款翼地效應飛行器並進行實際的測試飛行。
這種現像在飛機或是賽車產生的氣流被地面或水面影響時,就會發生。
此種現像主要使用在兩個地方:
賽車利用特殊設計的車底來產生下向力,以增加輪胎的正向力,進而提升抓地力表現。
地面效應機(Wing-In-Ground Vehicle, Ground Effect Vehicle GEV)是一種利用地面效應所產生的強大上揚力來飛行的特殊航空器。
目錄
地面效應產生的原因
地面效應產生的原因在物理學上還有爭議,一般認為地面效應是因為氣流在機翼和地面/水面成為了一個高壓氣墊而產生了更大的上揚力。但是風洞實驗卻同時得出數據,顯示高壓氣墊雖然存在,但是地面/水面主要作用為擾亂翼尖渦流。在沒有翼尖渦流的情況下,機翼的攻角能變得更為接近理論水平,從而使飛機更有效率。
地面效應對飛機的影響
因為在同樣的速度和推力下,近地飛行產生地面效應時機體會有更大的上揚力。因此地面效應能有效地提升近地飛行時飛機的燃料效率[2]。不過因為一般飛機只有在起飛或降落時會這麼接近地面,只有在這些時候能從地面效應取得好處。
不過,地面效應對於機師來說亦需要謹慎應對。在降落時,飛機會在最後幾尺因為獲得地面效應的上揚力而突然上升(此情況被稱為「balloon」)。如果不懂應對措施,飛機就會在減速時突然急速提升高度,此時由于飛機的速度已經非常接近失速速度,極易真的演變成失速的狀態,此時,即使只是數十尺的距地高度,還是可能造成嚴重甚至致命的意外。一般而言,如果跑道夠長,飛行員就能夠採用慢慢減速來對應地面效應,另一個方法則是放棄直接降落,提升空速取回飛行的上揚力,繞圈回來再次降落。
地面效應對汽車的影響
在賽車上,設計師並不想要上揚力而是需要下壓力。利用氣流所產生的下壓力,讓賽車在轉彎時的能保持較高的車速。而要提升下壓力,就需要使汽車和地面間的氣壓減少。利用伯努利定律,減少壓力的方法有兩大類,其中一類是利用特殊的車底設計強制進入車底的氣流因為分流或流道逐漸擴大等因素,被迫降低氣壓,而產生車輛上下側的壓差;另一種則是直接利用風扇強行加速流經車底的空氣,空氣流速越高壓力就越低。現今,包括一級方程式賽車在內的許多賽事規則都禁止賽車設計利用地面效應來提升操控性,主要原因在於地面效應需保持車底與周遭環境間的相對氣密才有可能產生,但賽事過程中狀況多變,萬一車輛因為遭碰撞損壞或遇到路面顛簸地,氣密周界突然失效的瞬間,下壓力會突然銳減而導致車輛失控,風險極高。
視頻
地面效應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翱翔在海天之間的怪物——揭秘俄羅斯地效翼船,搜狐,2015-12-22
- ↑ 地面效應是如何影響飛機的起降的? ,搜狐,20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