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
地表水(surface water),是指陸地表面上動態水和靜態水的總稱,亦稱「陸地水」,包括各種液態的和固態的水體,主要有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冰蓋等 。[1] 它是人類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各國水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
2019年5月7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一季度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排名名單,通報了一季度全國水環境質量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2]
地表水的動態水量為河流徑流和冰川徑流,靜態水量則用各種水體的儲水量表示。全世界地表水儲量為24254萬億立方米,只占全球水總儲量的1.75%;但地表水體不斷得到大氣降水的補給,經過產流、匯流,每年有43.5萬億立方米河流徑流和2.3萬億立方米冰川徑流流入海洋, 占入海總量47萬億立方米的94.7%,在全球水循環中起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內流區域每年產生河流徑流1.0萬億立方米,匯入內陸湖泊而消耗於蒸發。地表水的形態與氣候有密切的關係。全世界14900萬平方公里陸地,約有62%的面積有河流、湖泊和沼澤,約有12%的面積被冰川所覆蓋,其餘26%的面積為沙漠和半沙漠。
- 中文名 ;地表水
- 外文名 ;surface water
- 概 念 ;存在於地殼表面,暴露於大氣的水
- 主要形式 ;河流、湖或是淡水濕地
- 形 成 :經年累月自然的降水和下雪累積
目錄
形成原因
地表水由經年累月自然的降水和下雪累積而成,並且自然地流失到海洋或者是經由蒸發消逝,以及滲流至地下。 雖然任何地表水系統的自然水來源僅來自於該集水區的降水,但仍有其他許多因素影響此系統中的總水量多寡。這些因素包括了湖泊、濕地、水庫的蓄水量、土壤的滲流性、此集水區中地表徑流之特性。 人類活動對這些特性有着重大的影響。人類為了增加存水量而興建水庫,為了減少存水量而放光濕地的水分。人類的開墾活動以及興建溝渠則增加徑流的水量與強度。
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聯合運用
為促進一個流域、地區或灌區的水資源供需平衡,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進行合理的統一開發利用和管理。在農田灌溉中,聯合運用的主要形式是井渠結合。有些地區興建了大規模的引水、調水工程,與原有的井灌區聯成一個系統;而在一些大型自流灌區,由於地表水資源不足,又在灌區進行機井建設。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中央河谷、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印度的恆河平原和中國的黃淮海平原,都是大面積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運用的地區。通過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聯合運用可以達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目的。
①調蓄地表徑流。利用含水層的蓄水功能,蓄存豐水時期的多餘地表水量,供枯水時期使用。
②改善地下水質。調蓄地表徑流水量,對含鹽量較高的地下水可以起到稀釋作用。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的一些灌區,曾採用這樣的方法減少地下水的含鹽量。中國黃淮海平原的黑龍港地區,對淺層礦化地下水也進行過"抽咸換淡"。在荷蘭,還把夏天溫度較高的水回灌地下,到冬天抽出灌溉對水溫要求較高的溫室花卉和蔬菜。
③調控地下水位。大型水庫和灌區的興建,增加了對地下水的補給,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導致灌溉土地漬澇和次生鹽鹼化。在這些地區,開採利用地下水可降低地下水位,配合地面排水,進行旱、澇、鹽鹼綜合治理;但地下水超量開採會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水井建設費用和抽水費用增加。長期超采會形成大面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招致地面沉陷和濱海地區海水入侵等危害。在這種情況下可引進地表水,以減少地下水開採量,並對地下水進行回灌,以調控地下水位。 管理中,應對地表水的引用,含水層抽水和回灌進行合理調度,達到灌溉水源的優化利用。在運用管理中還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①行政措施: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集中統一管理;②法律措施:對用戶分配一定的抽水定額;③經濟措施,合理計收地表水和地下水灌溉水費。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1988年1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主要內容有:
①調整範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水資源,防治水害,必須遵守水法。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②明確水資源所有權,即水資源屬於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
③通過徵收水費和水資源費等經濟手段加強對水資源利用的管理。
④加強政府對防汛抗洪工作的領導,規定了防汛指揮機構在緊急情況下可採取的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於2002年8月29日修訂通過了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是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的國家法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於2014年4月24日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為貫徹《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加強地表水環境管理,防治水環境污染,保障人體健康,現批准《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為國家環境質量標準,並由我局與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該標準為強制性標準,由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自2002年6月1日開始實施。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二00二年四月二十六日頒布。標準名稱、編號: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
質量排名
2019年5月7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一季度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排名前5位的城市為:雅安、來賓、雲浮、金昌、梧州。排名後5位的城市(倒1至倒5)為:呂梁、營口、邢台、遼源、晉中。四平、長春、中山等30個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變化情況相對較好,呂梁、營口、朔州等30個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變化情況相對較差。[3]
2019年5月7日,生態環境部還通報了一季度全國水環境質量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1940個國家地表水評價斷面中,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74.3%,同比上升8.0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6.0%,同比下降3.6個百分點。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總磷和化學需氧量。水污染防治工作不平衡,部分地區水環境達標形勢依然嚴峻。[4]
地表水載體
地表水(surface water)存在於地殼表面,暴露於大氣的水。是河流、冰川、湖泊、沼澤四種水體的總稱,亦稱「陸地水」。它是人類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各國水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
河流
河流分布較廣,水量更新快,便於取用,歷來就是人類開發利用的主要水源。
一個地區的地表水資源條件,通常用河流徑流量表示。河流徑流量除了直接受降水的影響外, 地形、 地質、 土壤、 植被等下墊面因素對徑流也有明顯的影響。 雨水、 冰雪融水通過地表或地下補給河流。地下水補給河流部分叫做基流,水量較為穩定, 水質一般良好, 對供水有重要價值。 中國大小河流的總長度約為42萬公里,徑流總量達27115億立方米,占全世界徑流量的5.8%。中國的河流數量雖多,但地區分布卻很不均勻,全國徑流總量的96%都集中在外流流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4%,內陸流域僅占4%,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36%。冬季是中國河川徑流枯水季節,夏季則豐水季節。這部分水量是比較容易開發利用的地表水資源。 汛期洪水難以直接利用,需要修建水庫調節。
冰川
極地冰川和冰蓋難以大量開採利用, 但中低緯度的高山冰川則是比較重要的水資源。 高山冰川是「固體水庫」, 儲存固態降水, 泄放冰雪融水, 對河流有補給調節作用, 使河流的年徑流變化比較穩定。中國的冰川都是山嶽冰川,可分為大陸性冰川與海洋性冰川兩大類,其中大陸性冰川約占全國冰川面積的80%以上。中國冰川分布於西北、 西南地區河流的源頭, 總面積約56500平方公里, 總儲量約5萬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冰川融水量550億立方米。冰川融水是中國西北內陸河的水源之一, 具有乾旱年多水, 濕潤年少水的特點, 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
湖泊
湖泊,水庫是蓄存、調節徑流的水體,更新緩慢。 內陸湖多為鹹水湖,對農業供水意義不大,但蘊藏有礦物資源。 外流湖和人工水庫有調節徑流淨化河水和養殖水產的作用, 能提高河流徑流的綜合利用程度。 中國湖泊分布很不均勻,總面積約74280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800餘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長江中下游和淮河下游,其中淡水湖泊的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5%左右。此外,中國還先後興建了人工湖泊和各種類型水庫共計8.6萬餘座。中國湖泊總儲水量約7330億立方米, 其中淡水儲量占30%。 隨着人類活動的增加, 乾旱地區的一些湖泊面臨退縮、 乾涸的危險, 經濟發達地區的湖泊存在盲目圍墾和湖水污染的問題。
沼澤
沼澤是一種獨特的水體, 是一些生長喜濕植物的過濕地區。中國沼澤的分布很 廣,僅泥炭沼澤和潛育沼澤兩類面積即達11.3萬餘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東北三江平原、 嫩江平原的低洼處以及黃河上游和沿海的一些地帶。中國大部分沼澤分布於低平而豐水的地段,土壤潛在肥力高,是中國進一步擴大耕地面積的重要對象。
視頻
參考文獻
- ↑ [編委會.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102-103]
- ↑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19-05-08
- ↑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19-05-08
- ↑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1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