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
地衣是真菌和綠藻(或藍細菌)的共生體[1],呈灰白、暗綠、淡黃、鮮紅等多種顏色,長在乾燥的岩石或樹皮上。光合作用的綠藻(或藍細菌)提供營養物質,真菌(通常屬於子囊菌門,少數屬於擔子菌門)提供水和礦物質、提供保護,防止水分過度蒸發。地衣可以在嚴峻的環境條件下生長,常是生物占領新陸地的先鋒。在極度乾燥的條件下,地衣也可以脫去水分,進入休眠狀態,待到條件好轉,再恢復高速度增長。地衣可以長壽,有的壽命可達千年。
地衣通過包含真菌和綠藻(或藍細菌)二者的地衣碎片在空氣中傳播,長出新地衣的方式進行無性生殖。他們各自也可以單獨進行有性和無性的生殖。其中真菌部分單獨生殖的後代,需要與有關綠藻(或藍細菌)重新組合才可生存。
地衣植物約有1.8萬餘種,地球陸地面積的6%被地衣覆蓋。北極地區的地衣是北極馴鹿的主要食物,地衣也已用於製造染料(如石蕊)和香料,以及在傳統醫學作為藥物。
目錄
詞源
地衣一詞首見於早期道教書籍。但是,所指植物為現今所見的車前。其後,唐人陳藏器在本草書中首次記載地衣草,這個地衣草應是現在的地衣(Lichen)的詞源。李時珍將之與《日華子諸家本草》中所記載的地衣視為同一種植物並記載至《本草綱目》中。而後至清朝,李善蘭同兩位傳教士編輯《植物學》時,對「lichen」的詞譯採取本草書中的植物名稱「地衣」。
形態和結構
地衣生活在各種表面上:土壤、樹木、岩石和牆上。他們通常會在一些環境惡劣的地方生長,如海拔數千米的高山、沙漠和接近極地的凍土。由於地衣對二氧化硫相當的敏感,所以生態學上,地衣常被當成一種空氣質量的指標。
形態上地衣有三種:
- 殼狀地衣:植物體成殼狀,緊貼在樹皮和石頭上。底面和基質緊密相連,難以分離。例如,茶漬屬(Lecanora)、文字衣屬(Graphis)。
- 枝狀地衣:植物直立或下垂如絲,多數片段有分枝。例如,石蕊屬(Cladonia)、松蘿屬(Usnea)。
而地衣結構一般可分為上皮層、藻胞層、髓層和下皮層。
- 上下皮層:由菌絲緊密交織而成,特稱為假皮層,下皮層一般能長出假根。
- 藻胞層:上皮層的下部,在排列疏鬆的藻胞層之間夾雜有許多藻細胞,這些細胞成層排列稱異層細胞,若散生則稱為同層細胞。
視頻
條目名稱 地衣
參考文獻
- ↑ 地衣植物(Lichenes),道客巴巴,2014-09-01
- ↑ 葉狀地衣,丁香通